沧元图书网 > 都市小说 > 我的玩家都是演技派 > 正文 第210章 不畏浮云遮望眼
  “原来是藏在这里碍

  “还真够隐蔽的1

  楚歌不由得感慨这游戏的套路确实有点深一般人哪能想到这游戏竟然会把开启下一阶段的关键线索埋在堆积如山的案件中让玩家自行去发掘呢?

  不过仔细一想又觉得很合理。

  一方面这很符合暗沙这款游戏的一贯特性那就是完全不考虑难度和玩家的接受度喜欢用真实历史的高难度来折磨玩家;另一方面这也是对之后内容的一次检阅和暗示。

  楚歌已经预感到了之后的游戏内容多半跟王文川的变法有关。

  阿云案跟王文川的变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可以作为一个最佳的切入点而且对这个案件的处理方式也极有可能跟之后的变法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楚歌又重新将法律条文和皇帝之前的手谕给过了一遍深思熟虑之后给出了自己的判决。

  首先对于“谋杀亲夫”的这条罪名由于当时阿云还在为母守丧所以她跟韦大的婚姻关系并不成立自然不能算是谋杀亲夫。

  而对于一般的“杀人未遂”罪名阿云被抓后在动刑之前就如实招供这符合皇帝手谕中“自首”的定义所以实际的罪行应该按照谋杀未遂罪减二等最终判处徒刑也就是坐牢。

  判决之后楚歌将这个结果提交给了大理寺和刑部当然也提交给了王文川。

  而后楚歌的视野逐渐升高一幕幕画面像是走马灯一样在他的面前快速掠过。

  他的视角落在自己的那份判决上随着驿站的快马来到了当时齐朝的京城。

  一份交到了大理寺而另一份则是直接送到了王文川的手上。

  这一份看似简单的判决却在当时齐朝的朝堂中掀起了一次轩然大波。

  大理寺果然不同意这个判决他们要打回这个判决重新将阿云定为绞刑。

  刑部也认同大理寺的看法认为应当判处绞刑。

  负有监察职责的御史台弹劾张任侠指责他妄用法条以一己之私破坏朝廷法制。

  但王文川却认同了张任侠的判决请皇帝下诏让朝中重臣与翰林学子们共同讨论。

  朝堂上王文川支持张任侠的判决理由自然是之前皇帝的那条诏令;而朝中的另外一名重臣文君实则支持大理寺与刑部的判决认为“于人有损伤不在自首之例”认为阿云本来也没有自首的资格自然不能按照自首来减罪二等。

  其他的翰林学士也各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最终还是支持王文川的人占据了上风。

  正好皇帝也更倾向于王文川的说法于是下了敕令按照王文川的看法来办理此案。

  但紧接着三法司不服皇帝让王文川再去跟大理寺的官员们进行辩论。卷入此次讨论的人越来越多律令上的条文和皇帝的那封手谕本来只有简单的几句话此时却被寻章摘句、引经据典地不断讨论。

  最终经过漫长的扯皮皇帝终于烦了最终完全支持了王文川的看法认定阿云的婚姻关系不合法由绞刑轻判为编管流放。

  在楚歌的视野中皇帝的敕令被层层下达最终来到了监狱中阿云的面前。而在阿云被编管流放的过程中又恰逢皇帝大赦天下于是没过几年就恢复了自由身重新嫁人生子。

  镜头逐渐拉高视野再度雾气弥漫。

  楚歌长出了一口气看来这次他算是成功通关张任侠这个角色的第二阶段了。

  虽说看了这么长时间的过场动画稍微有些无聊但在这些人讨论的过程中楚歌也对阿云案有了更深层的了解。

  阿云到底该不该死?

  如果事后复盘的话显然是不该死的。

  这其中的关键还是在于皇帝的那条诏令。

  诏令下发的时候所有的官员都是认同的所以才能够颁布天下。而一旦这条诏令发布了就具有了法律效应。

  所以既然阿云案的各种细节都符合这条诏令的条件那么阿云就应该按照规定罪减二等。

  至于最终为什么还是讨论了这么长时间是因为两派官员针对法条的具体解释和认定出现了分歧。

  比如以文君实等重臣的看法谋杀亲夫是十恶而十恶一般不在赦免之列;刑法中有规定谋杀伤人不能自首这与皇帝的诏令有冲突;又或者阿云到底算不算自首自首应该如何界定等等

  在整个过程中双方都旁征博引各自说出了许多道理让楚歌看得叹为观止。

  不得不说古代人确实是有文化。

  如果把一个现代人放到古代哪怕是楚歌这种对古代了解相对较多的人在那个环境下也只有被这些学富五车的大儒吊打的份。

  毕竟在辩经这方面现代人不可能是古代人的对手。

  还好暗沙这款游戏这次还算仁慈没有让楚歌真的去扮演王文川舌战群儒否则楚歌估计自己又得受苦。

  “这样一来阿云案应该就算妥善解决了。

  “但是从阿云案也可以看出来两个非常重大的矛盾恐怕未来会贯穿整个副本不甚至有可能会贯穿整个齐朝所有副本的始终。

  “难办碍”

  楚歌已经预感到了未来的副本中恐怕还会有更多的挑战等待着他。

  阿云案中他看到了两个巨大的矛盾。一个是“皇帝的敕令跟现有的律法到底哪个说了算”的问题而另一个则是皇帝到底是不是“与士大夫治天下”的问题。

  在王文川等变法派看来既然皇帝已经下发了手谕或敕令明确规定了这种特殊情况的处置方式那么即便这条敕令与现有的法律冲突也应该以皇帝的敕令为准。

  而文君实等人则认为皇帝也不能以敕破律。

  也就是说双方在争论的实际上是“祖宗之法到底可不可以变”的问题。

  毫无疑问在王文川之后推行新法的过程中这样的争论还会一直持续下去在之后的每一个具体的事件中双方都会用这种方法来反复交锋直到有一方彻底倒下。

  而另一个巨大的矛盾则是“皇帝是否与士大夫治天下”的问题。

  显然在文君实等人看来齐朝的皇帝无法享有绝对的、至高无上的君权实际上是要与这些文官重臣们分享君权。

  如果皇帝的某个敕令被所有士大夫所一致反对那么这条敕令就不应该、也不可能顺利推行下去。

  从现代的视角来看限制皇权似乎是一件好事但当皇帝想做一些实事而触犯了重臣的利益导致最终失败的时候这就不见得是一件好事了

  总之张任侠身份的第二阶段也总算是顺利度过。

  楚歌视野中的雾气逐渐散去只不过他的眼前并没有立刻出现下一阶段的画面而是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碎片。

  上面还能隐约看到王文川的形象。

  “嗯?

  “记忆碎片1

  楚歌不由得精神一振立刻尝试着去碰触那块碎片而后一幕幕的画面就像是走马灯一样地在他面前呈现。

  在之前的版本更新中记忆碎片这个天赋已经变成了玩家们的常驻天赋。在许多副本中的关键环节它都会触发给玩家们一些惊喜。

  而这次也不例外。

  虽说记忆碎片都比较破碎并不是特别完整和连贯但楚歌还是看的很认真因为他知道这其中或许就有一些关系到通关的重要信息。

  记忆中的画面仍旧是第一人称视角楚歌看了一阵才意识到这个视角属于王文川。

  皇榜上写着密密麻麻的名字。

  在楚歌的视野中王文川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从后往前看榜而是非常自信地直接看向榜首的位置。

  果然他在第四名的位置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

  金榜题名是人生的一大乐事。这也意味着王文川多年的寒窗苦读终于有了收获在他22岁这一年成功地进入了齐朝的官场准备做出一番事业。

  以现在的视角来看说他是一名顶级学霸完全没毛玻

  去吏部报道之后王文川转身离开了繁华的京城来到了齐朝的地方州县。

  一眨眼就是二十年。

  在这二十年中他的足迹遍布了许多的州县历任判官、知县、通判、知州等一系列的职位实打实地从基层做起由政绩提拔。

  而在这些一闪而过的记忆碎片中楚歌也看到了一些特别的场景。

  其实王文川早就有机会去做京官。在他曾任节度通判的时候就可以通过朝廷的考试进入朝中然后慢慢地熬资历顺理成章地获得提拔快速进入齐朝的权力核心。

  而考试对于王文川这样一个超级学霸来说本来就是手到擒来的事情。

  毕竟他的文章在当时是毫无争议的第一人而在诗词方面虽然不算第一但也绝对在顶尖之列。

  但他压根没去参加考试。

  他执拗地去了另一个县城做知县一干就又是五年。

  从同僚、好友和政敌的眼中他看到了疑惑。这些人显然觉得王文川的脑子多少是沾点大玻

  但楚歌此时却很能理解王文川的心态。

  因为他在历史上本就是以执拗而著称的人。

  凡是他认定的事情就要不计代价、不计后果地执行下去九头牛也拉不回来。

  齐朝的官员为了升官发财每个都在走捷径。

  齐朝的读书人在历史上地位最高。而齐朝更是有着“冗官”的问题官员的数量也称得上是历朝之最。大量的读书人只要考取了功名等一段时间总能谋个一官半职。

  可即便如此这些官员们也都挑三拣四只想留在繁华富庶的京城没几个人愿意去穷乡僻壤的乡下和基层。

  甚至得到任命之后还推三阻四。

  拉关系送礼找靠山想办法留在京城混入权力中心然后攀附某个权贵很快一步登天。

  但王文川显然不想这样。

  他之所以一直执拗地留在基层只想凭借着自己的能力一步步往上爬显然并不是完全不考虑自己的俸禄和前程而是将它们放到了比较靠后的位置。

  他更关心的是自己为官一方到底应该做些什么。

  二十年在记忆碎片中一闪而过。

  但从这些碎片中楚歌还是能清楚地看到王文川修过水利开过荒田治过洪涝斗过豪强提拔学子秉公断案

  有一件事情在记忆碎片中占据了很大的篇幅。

  在王文川做县令的时候春夏青黄不接农民的生活十分艰难。去年的粮食已经吃完而今年的新粮还没有收获。各种粮商、士绅则是蠢蠢欲动想借此机会抬高粮价、狠宰农民一笔。

  于是王文川决定将官府粮仓里的存粮借给农民让他们在秋收之后归还并保证只按市场最低的利息计算。

  这种办法最终大获成功农民有了救济的口粮官府也增加了收入唯一不满意的只有地主和豪强。

  但对于王文川来说他们的不高兴对自己而言显然就是最好的嘉奖。

  他就这样在基层一点一点地积累直到有一天他做知县任满后回乡探亲路过城外的一座名山。

  跨过山脚的野草和乱石之后王文川来到了山顶。登高望远他看到了山顶云雾缭绕而山下就是齐朝的锦绣河山。

  于是他作了一首诗。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或许从这个时候他已经下定了决心。

  在基层的时间应该够久了。

  准备得已经充分了而所剩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他要离开基层向上走了。

  因为想要“不畏浮云遮望眼”就只能“身在最高层”。

  于是四十二岁的王文川才终于来到京城走入之前那个自己执拗着一直不肯进入的齐朝权力核心。

  但记忆碎片中的场景却并未到此为止。

  来到京城之后此地的繁华确实并非之前的穷乡僻壤可比。

  而王文川的官职步步高升在齐朝这个以俸禄优厚而闻名的朝代中这笔钱已经足以让他过上十分富足的生活。

  每天下班之后他的同僚们都嘻嘻哈哈地走向勾栏瓦舍去青楼吟诗作对去教坊司“体察民情”做着文人士大夫都喜闻乐见的风雅之事。

  但王文川却默默地收拾好破旧的行囊拖着一身疲惫回到家中守着糟糠之妻。

  这个时代实际上是“一夫一妻多妾制”逛青楼、喝花酒、养小妾不仅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反而很正常。不去做这些事的人反而会显得很不合群缺少文人的风雅。

  于是某一天王文川的娘子终于看不下去了她一直觉得自己相貌不佳配不上王文川所以暗中用自己三年的积蓄给王文川买了一个小妾打算给相公一个惊喜。

  这个漂亮的小妾之所以被卖是因为家中欠了巨债只能让她卖身还债。王文川的娘子看她可怜姿色又很出众就将她买了回来。

  结果王文川原封不动地把这个小妾给送回了家中那几百两银子也不要了就当是替她还债了免得她再被卖身。

  在这件事情上王文川也展现了他一贯的执拗性格。执拗地践行着一夫一妻制不计较个人享受不关心物质生活生活中只剩做文章和做官。

  有一天他去清凉寺讲学。

  在清凉寺中有不少求学的士子。

  王文川走在路上遇到一名之前没见过的年轻人。这个年轻人非常友善地提出想自己出钱请王文川洗头。

  王文川有些错愕而这名年轻人也不知道为什么对方会做出这种反应。

  因为在他看来王文川衣着朴素衣服洗得发白还打着补丁头发更像是很久都没洗过了看起来似乎比自己穷得多。

  于是这名虽然清贫但乐于助人的书生就友好地提出了请他洗头。

  只是这名书生没想到这个看起来比自己还穷的中年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王文川。

  两人的第一次见面确实有些窘迫。

  后来王文川知道了这个年轻书生的名字:张任侠。

  两人的关系可以说是亦师亦友王文川看到书生刻苦读书的样子想起了多年前的自己所以时常提点他。有时候他们还会从经义谈到天下时局。

  直到有一天张任侠也高中了进士。

  王文川对他说:从此刻起你一定要记住这世间有许多比你更贫苦之人而你一定不要忘记自己的名字。

  侠是什么?

  侠是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

  侠之精神最重要的是坚持本心一往无前。作为读书人或许手中没有剑但心中一定要有剑。

  真正的侠客应该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真正的读书人应该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忘记要为民请命要无愧于心。

  之后王文川成为参知政事决意变法振兴国家。

  而张任侠也被他派到光州掌管一州刑狱。

  一场席卷全国的变法就这样以阿云案为开端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视野中的雾气快速散去楚歌重新回到了初始的场景中。

  不过这次他显然成功了。

  因为在原本的两张身份卡牌中又多了第三张身份卡牌上面有王文川的形象。

  他的表情坚定中又透出执拗意气风发似乎正准备大展拳脚做些注定要青史留名的事情。

  在卡牌的旁边同样有两句诗。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本章节首发沧元图书网,请记住网址(https://Www.CangYuanTu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