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尚书王宪,兵部左侍郎汪鋐,兵部右侍郎兼任军事参议司总参议李钺,兵部右侍郎兼提督京营胡瓒。还有提督团营、掌京营总兵官、掌禁军武定侯郭勋,右军都督府左都督兼任火器营总兵官镇远侯顾仕隆。
廷议结束,朱厚熜在乾清宫和他们谈话。
“你们看看这个。”
朱厚熜把一份奏折交给在座的这些人。
他们接过来看了看。
看完之后,好多人都意外的看向了郭勋。
郭勋是一个纨绔子弟。虽然天天装文人,装读书人,在家里在外面都是吟诗作对。但其实郭勋有几斤几两大家没有人不知道。当然郭勋小聪明不少,或者说郭勋战队的本事很厉害。
朱厚熜这个新皇登基之后,郭勋算是第一个贴上去的。当时朝廷大臣也好,勋贵也好,都在观望新皇。想要看看新皇的脾气如何,然后慢慢的和新皇接触。
可是郭勋不一样。
迅速的贴上了新皇。
郭勋这样第一个贴上新皇,让在朝中没什么根基的新皇大为高兴。郭勋也因此得到了皇帝的宠爱。本来只是一个普通的武定侯,可是现在成为勋贵当中最热门的。受到皇帝的宠信,和外戚关系打的火热,还有一大堆的职务。
不说其他的,光是每年的俸禄就是远远超过其他勋贵。
不过大家都知道,郭勋是考拍马屁成为皇帝的宠臣的。而且还用一些小聪明,那就是编写故事,说自己老祖宗射杀了陈友谅。用这种方法得到了皇帝的喜爱。但也只是如此,没有人认为郭勋能力怎么强。甚至一些勋贵对于郭勋是嗤之以鼻的。认为郭勋只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
可这是什么。
郭勋竟然写了关于京营的奏章。
写了什么。
写了京营的历史,然后写了京营的现状。仔细看里面的内容,很多人都是目瞪口呆。郭勋这个“不学无术”的勋贵子弟,竟然能够写出这样的奏章。而且还有如此的胆量,掀开京营的问题。
写的真的是入木三分。在结尾处,郭勋恳请皇上整顿京营。
这些人怎么看,这都不像是郭勋能够写出来的。
“诸卿如何看?胡侍郎,你是提督京营的兵部侍郎。你来说说,武定侯这份奏章写的对不对?”
“武定侯所言不差。”
胡瓒点头。
郭勋掌京营,是京营最高长官。他都已经这么写了,胡瓒怎么可能反对。
道:“自土木之变之后,京营问题一直很严重。京营在土木之变人员损失大半,精锐更是损失殆尽。之后于忠肃(于谦)重新募兵,又从全国卫所当中抽调精锐,完成了京营的组建。后来虽有变化,但都是按照于忠肃的方法进行。不过只是构架和于忠肃相似,越发的慢待训练。到了先帝(明武宗)之时,因为宠信边将,调边军入内,导致京营管理更加混乱。结果京营军户成为豪门大户家奴,军户逃亡日增,冒滥冗员增加。到了现在京营死亡军户已经多年不上报,逃亡者也多年未追,被权贵纳入家奴者不计。这些人的名字还在京营在册兵丁人数之内,因此京营目前实际人数不到在册人数一半,最多十之三四。”
胡瓒是负责京营的兵部侍郎。
其实就是兵部派遣监督京营的人选。京营在册人数十四万人,数量是一点都不少的。其实土木堡之前,京营人数超过三十万,都是朝廷最精锐的部队。朝廷能够威慑全国,靠的就是强大的京营部队。可惜到了现在,京营部队战斗力太差。
京营是土木堡之变没落的。
在土木堡之变,京营精锐损失殆尽。不过后来有一个大佬,那就是于谦。虽然很多人都说,于谦的横空出世,让文官集团实力大涨。但于谦的改革思路是对的。
于谦整顿京营,想要重振京营的威势,而且颇有成效。因为当时于谦从全国各地挑选出色的人组成京营。
结果呢?
他整顿京营的步伐被打断了。明英宗夺门之变胜利之后,于谦就被清算。导致于谦整顿京营没能够完成。后来明宪宗、明孝宗、明武宗都想要重新整顿京营。
结果他们都没有成功。
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卫所制度已经崩溃。越来越多的军户,已经不想当兵。就连京营兵丁,逃亡也是越来越多。因此不管是怎么整顿,最后的结果都是失败的。造成了现在的局面。
十之三四,十四万的在册名单当中,真实的人数不过是五六万人。而这五六万人当中,还有一半是打不了仗的,在京营混吃等死的。这就是京营真实的情况。
京营是真的没有战斗力了。
“王尚书,京营每年的军饷,是否足额发放?”
“是。兵部未曾亏欠京营军饷。”
王宪回答。
兵部宁愿少给边军军饷,也不会太过克扣京营的军饷。因为京营有一大堆的勋贵、太监利益,他们都是靠着吃空饷挣钱的。兵部虽然实力很强,可是也不好得罪这么多勋贵和太监。
“兵部不曾亏欠京营军饷,但京营为什么人数不够?当然这些年多少钱落入了某些人的口袋当中,朕也没有兴趣调查。过去就是过去了,朕也不打算追究。但京营关系到京城安危,更关系到朝廷威严,朕不能看着京营没落下去。京营必须要整顿。”
京营这么多年,不知道多少钱落入了某些人的口袋当中。
特别是那些勋贵。
靠着吃空饷,贪了朝廷多少钱,数都数不清。
但这种东西,朱厚熜是不会去追究的。这种事情追究下去,得罪一大片勋贵,引起那些勋贵的反弹,没什么必要。反正这些钱他们也都拿了,还能让他们吐出来不成。朱厚熜的目标是整顿京营,在一些没用的问题上,不需要纠缠太多。
如果纠缠太多,反而会影响正经事情。
“皇上,臣愿为皇上,为朝廷整顿京营。不管有多少困难,臣都愿意为皇上肝脑涂地。”
武定侯郭勋站出来表达决心。
其他人看武定侯郭勋的目光都是发出激光。难怪武定侯能够迅速成为皇帝的宠臣,看看武定侯郭勋这个反应速度。看看皇帝的笑容,就知道武定侯这句话让皇上非常高兴。其他人也是立马上前表达决心。
“都说说,京营应该怎么整顿。”
“皇上,臣认为整顿京营,用不着一定要按照原来的京营规模整顿。现如今京营人数有限,若按照原有的编制进行整顿,那么必须要从其他卫所大量的抽调军士。这样耗费精力,耗费金钱,效果却不见得很好。”
兵部尚书王宪开口。
看朱厚熜很是认真的听自己说话,因此继续道:“臣认为,此次整顿京营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准确统计现在京营的情况。淘汰那些无法作战的老弱病残,留下目前京营当中的青壮年。根据目前京营的情况,率先训练两到三个团营。这样可以大大缩减军饷开支,还能够锻炼出精锐部队。”
“第二步则是在这个基础上,扩大京营规模。恢复五到六个团营,大约七万人左右的规模。只要京营部队战斗力强大,那么就算人数少了一些,一样比现在的京营更有用处。”
“等朝廷财政进一步好起来,到时候恢复京营十二团营的规模,恢复京营十四万人的正常编制。”
王宪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一步一步来。
整顿京营,不应该是大动干戈。一下子就要重新训练十二团营,十四万人的部队。这样下来花的钱很多,可是训练出来的效果不好估计。毕竟训练的人越多,战斗力越是不敢保证。
“皇上,臣认为重新整顿京营,应该增加火器比例。”
镇远侯顾仕隆站出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听到顾仕隆的话,兵部左侍郎汪鋐开口道:“臣支持镇远侯的意见。这些年战争当中火器越来越重要,部队增加火器比例,打造专门的火器部队,都是势在必行的。目前我朝军队虽然有不少火器,但远远不够,更没有专门的火器作战部队和战法。和佛郎机战船作战的时候,佛郎机商人的护卫已经可以熟练的使用火器,他们作战方式就是火器为主。臣认为我朝军队未来的作战方式,也是应该往火器方向走。不仅仅是海战,包括陆战也应该是火器为主。”
“皇上,要整顿京营,就不能让权贵插手京营管理。更不能让权贵把京营兵士当成是他们的家奴随意呼唤。京营有大量的兵士成为了权贵家奴,也是京营最大的一个问题。”
胡瓒开口。
胡瓒作为兵部派出的提督京营之人,对于京营也是做过了解。京营十二团营的负责人,全都是勋贵出身。这些人让他们训练部队,带兵打仗没什么本事。但是让他们吃空饷,让他们欺压下面的兵士,却是一个比一个厉害。他们甚至把京营的官兵当成是自家的家奴。
平时这些京营兵丁不是训练,而是去给这些勋贵做事情。种地、运输,都让这些兵丁干,却不给他们足够的钱。结果是很多兵丁要么成为权贵家奴,要么就选择逃跑。
这是京营很大的一个问题。
兵部、掌京营的武定侯,右军都督府的左都督镇远侯,他们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朱厚熜身边的行走,朱厚熜身边的近侍,都在记录这些人的发言。
朱厚熜让他们畅所欲言,就是想听听他们的想法。好最后做出决定。
“诸卿说的都有道理。整顿京营还是要一步一步走。武定侯,胡侍郎。”
“臣在。”
“你们两个人负责清查京营。朕要知道目前京营实际情况,而不是大致的情况。京营目前到底有多少人,当中还能够打仗的有多少人。等清查京营情况之后,就按照王尚书说的那样,撤销现在十二团营的编制。只留下四个团营,也不再是勋贵提督团营。而是要从勋贵和武将当中,选拔有能力的人提督团营,重新训练团营。兵部、武定侯、镇远侯,你们商量一下。提出提督团营人选,还有团营编制问题。”
“臣遵旨。”
武定侯郭勋和提督京营的胡瓒两个人领命。
朱厚熜继续道:“王尚书,你计算一下京营的军饷问题。从现在开始,京营除了掌京营的侯爵之外,设立三名副总兵人选。和蓟州一样,一个是负责军纪,一个是负责后勤,一个是负责记功。协助掌京营的侯爵、提督京营的兵部侍郎,一起管理京营。”
京营比边军更重要。
之前皇帝为什么把京营分为三大营,或者是十二团营。然后每个团营都有侯爵提督,上面还有掌京营的勋贵,更有提督京营的兵部侍郎,当然也不缺少监军。
就是担心某个人掌握了京营,威胁皇帝的安全。毕竟军队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最敏感的事情,皇帝最怕的也是那些掌握兵权的将军。
现在朱厚熜也是一样。
整顿京营,总不能让京营成为某个人的武装。必须要分权,必须要把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因此除了掌京营的武定侯郭勋,提督京营的兵部侍郎胡瓒,还要设立三个副总兵。当然每个团营,都要各有各的负责人。
这样才更加安全。
“臣遵旨。”
“还有,给全国卫所下令。下一次的武举,要为京营和边军选拔总旗、百户、把总、千户。所有未来要接班武职的,都必须要参加武举。只有参加过科举的,才有资格世袭武职。以后就这么规定了。”
朱厚熜整顿京营,缺乏的就是一些出色的基层军官。
现在这个阶段,有出色军事能力的,大部分都是来自那些武将世家。因为只有他们有能力,培养出文武双全的军官。因此朱厚熜才要求,以后要世袭武职的,都必须要参加科举。
说起来嘉靖朝的那些名将,大部分都是世袭武职出身。像戚继光、俞大猷、汤克宽他们都是如此。
“臣遵旨。”
“汪侍郎。”
“臣在。”
“你统计一下,看看目前全国到底有多少兵马。然后做出一份计划,看看全国需要打造出多少火器部队。有了计划之后,可以慢慢的履行。朕希望十年之后,全国军队当中火器比例可以大大增加。不过这个需要一步一步来,要有一个完整的计划。还有,你可以和镇远侯交流火器部队的作战方式。写出一份简单的火器部队的组建、作战方面的书籍。”
“臣遵旨。”
“大家都去准备。”【本章节首发沧元图书网,请记住网址(https://Www.CangYuanTu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