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元图书网 > 修真小说 > 女神的诞生[综英美] > 第153章 首发
  《时代周刊》在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毋庸置疑。每年年底《时代》都会选择出“年度风云人物”作为当期杂志的封面,不过“风云人物”仅仅是指代的用语, 获选对象可以包括男人、女人、一群人、地方甚至机器。《时代》“年度风云人物”评选的唯一宗旨是“选出对新闻和人们生活影响最为重大的人, 不管是好是坏。”

  而伊莉莎这一次即将拍摄的, 就是《时代》“年度风云人物”的群体封面,这一次《时代》选出了六位女性作为本年度的风云人物,而伊莉莎正是其中一位。

  这一次《时代》选出的“年度风云人物”被他们称为“The Silence Breakers(打破沉默者)”, 对那些亲历或注意到女性被性骚扰和被性侵行为的时候, 勇敢打破沉默站出来的那一批人进行了表彰。同时也试图通过这一选择激励女性发出自己的声音, 不再做一个被动、沉默的受害者, 推动所有人停止接受不可接受的事情。

  在杂志封面拍摄的地方, 伊莉莎见到了其他五位女性, 泰勒也在其中。但是她并没有和她们过多地寒暄,在和泰勒比了个口型后, 伊莉莎便平静地站到了最后面。在等待拍摄开始的过程中, 甚至从其中一人的眼中看到了一闪而过的不满, 但伊莉莎不过平静地移开了视线, 没有再给那人半分注意。

  实际上, 在来到现场之前,对于可能会受到的排斥, 伊莉莎已经有了心理准备。这一次拍摄中,只有伊莉莎一个人并不是因为自身受到的性骚扰或性侵,而仅仅是为了朋友站出来的一位, 在这样的场合, 她身上的这一点“与众不同”就显得尤为突兀。

  杂志拍摄之后, 几人很快被带到了不同的地方接受单人采访。

  负责采访伊莉莎的是一位带着眼镜的女记者,她满脸严肃的神色,挺直腰板在座椅上稳稳坐下的瞬间,感觉更像是一位高中严厉的教员。她带了一本材料,上面密密麻麻地铺满了英文字母。她伸手抬了一下自己的眼镜,公事公办地和伊莉莎打了个招呼,“初次见面,我是今天负责采访你的记者,来自《时代周刊》,我的名字是桑席·纳尔森。”

  “你好,纳尔森。”

  纳尔森点了下头,随即便打开了放在她手边的录音笔,开始采访后的第一个问题就没有留给伊莉莎一点回旋的余地,“你认为你为什么能够被选上,作为《时代》的年度风云人物之一?”

  “今年有很多大事件发生,但女权运动一定是绕不开的一环,尤其是十月开始兴起并迅速席卷世界各地的#Me Too#运动。而我被邀请,很大程度是因为在#Me Too#运动中的影响。”伊莉莎一五一十地说出自己的猜测。

  听见伊莉莎的回答,纳尔森没有表示同意或反对,只是冷硬的面色稍稍柔和了一些。实际上伊莉莎的猜想是正确的,如果仅仅是“打破沉默者”这个主题,显然在受邀的六人中,无论是在今年打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性骚扰官司的泰勒·斯威夫特,还是凭着一篇有理有据的文章揭露硅谷企业内部歧视女性一些隐性条款的优步前雇员苏珊·福勒,她们在运动中参与的程度都会比伊莉莎更深刻。

  但是最终让《时代》做出邀请伊莉莎作为封面人物之一这个决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首先是在推特和脸书两大平台上,伊莉莎关于#Me Too#运动的言论直到运动开展将近一个月后,依然是评论、转发最多的一条;

  其次是她即将开展的Female Force主题演唱会,以及那张销量惊人的同名专辑,这也是让《时代》主编拍板决定的重要因素。一张从去年年末女权运动还没有酝酿发展时期就开始筹备的主题专辑,足以说明在今年的这一次轰轰烈烈的女权运动里,伊莉莎并不是一个外人眼中的“投机者”,而是在事件爆发前就已经抱有这样理念的“发声者”。比起顺应时代,伊莉莎在过程中展现出的,更多是变革时代的倾向。

  几个问题下来,伊莉莎也大致摸清楚了今天这位记者的提问风,简单来说就是打直球,没那么多弯弯绕绕,但也会因为失去委婉言辞的包装而略显苛责。

  “那你又是怎么看待#Me Too#运动的呢?”问完这个问题后,纳尔森直视着伊莉莎的眼睛,等待着她的回答。

  “#Me Too#运动的发生不是一夕之间,也不存在任何的偶然性,当这样类似的案件累积到一个程度打破了绝大多数人心理底线之后,就一定会爆发这样的一场运动。”伊莉莎一边思考,谨慎地措辞后说出自己的想法。

  在回答的过程中,她一直注视着纳尔森的眼睛,蓝色的眼眸中带着认真的神情,“我知道#Me Too#运动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可控制的现象,包括后期逐渐出现的过度指控,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试图趁乱搅浑水并凭借这场运动为自己牟取私利的人。这些都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它从来就不是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而是一次思想的解放,只要这场运动能够让那些受到侵害的人意识到,我们可以站出来,我们不需要沉默;同时,让一些原本沉默的旁观者不再沉默。这就是这场#Me Too#运动在我眼中最大的意义。”

  纳尔森专心地听着伊莉莎的回答,轻轻点了点头,没有开口对她的答案做任何的评判,“对于你第二张专辑中的单曲《WHY》被称为#Me Too#运动宣传曲,你是怎么看待的呢?”

  伊莉莎毫不意外纳尔森会问出这个问题,但实际上在发现这种趋势的时候,无论是伊莉莎还是她的经纪人卡洛斯都感到有些意外。

  但这的确实实在在地发生了。

  这也是伊莉莎关于#Me Too#运动的发声能够在相关词条的点击率等各方面遥遥领先的重要原因之一。

  伊莉莎斟酌了一下用词,“我有些意外,但又觉得没有那么意外。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和我发这首单曲的时间,还有这首歌的主题有关联。”

  “还有一件事,让我有些意外,”纳尔森见这个问题伊莉莎轻描淡写地带过,便抛出了一个在之前所有的采访中都没有触碰过的话题,“从你出道开始,你每隔一段时间都会给不同地区的慈善机构捐一笔款,并且指明将这笔金额投入到贫困地区的教育上,而其中一部分的捐款更是特意备注专门提供给贫困女学生的补助。这其中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吗?”

  当接到这份材料的时候,纳尔森是惊讶的,而当她看完了伊莉莎出道这两年多里捐出的那一笔笔密密麻麻的数据单之后,她内心是震撼的。

  伊莉莎给的款项很细致,每一笔的金额大小不一,从刚出道那会儿,仅仅是每个月给几个慈善机构几百一笔地打钱,到后来逐渐到几千、几万、十万……如果是熟悉伊莉莎事业发展轨迹的歌迷看见这份数据单,就会发现每一次数额的增长都和伊莉莎的发展密切相关。

  第一次上千的一笔捐款,那一个月伊莉莎发了第一首爆火的单曲《Mistletoe》;第一次上万的捐款,是在伊莉莎代言了DKNY之后;而在伊莉莎第一张专辑发售后一个月,她给出了许多笔单笔十多万的捐款。

  但这所有的行为,伊莉莎从来就没有对外宣扬过。而她唯一参加的慈善晚宴,就只是Met Gala这样半社交性质的晚宴。

  伊莉莎微一挑眉,想到这是《时代周刊》的采访,对于他们能够调查出自己的慈善捐款情况也不是那么意外了,“捐款给教育,是因为我觉得只有给他们改变思想的机会,才能够让他们有打破阶级固化得到向上流通的机会。至于专门给贫困女学生的补助……”说到这里,伊莉莎在今天的采访中第一次停顿了一下,才慢慢开口道,“在每一次捐款之前,我都会找人调查慈善机构在当地的运作情况。我特意备注强调那些捐款只能交给女学生是因为……”

  她抬起眼,没有一点躲避的意思, “假如没有这一条备注,这笔捐款可能永远都不可能分配到女学生的头上。”

  直到采访结束,纳尔森回到自己的办公室整理采访录音的时候,才发现伊莉莎几乎所有的回答都滴水不漏。而对于自己在这一场运动中宣传的作用,没有半分自得。

  录音笔里正巧放到伊莉莎对于“#Me Too#运动”的评价,纳尔森一边快速在键盘上敲打着,记录下这一段,一边脑海里忍不住出现了伊莉莎说出这段话时的神情。

  那双蓝色的眼睛像海水一样透彻,女子的眼里没有愤怒,只留下了冷静。

  在“#Me Too#运动”看起来正是鼎盛之时,伊莉莎却近乎直白地指出了运动中过于情绪化可能带来的恶性后果。实际上,在媒体行业工作的纳尔森已经从这段时间的传播中嗅到了一丝不对劲的运动,不过……

  作为完全和这个行业不沾边的人,能够察觉到这些问题,纳尔森的手指轻轻叩着桌面,双眼紧盯着整理完的采访稿,忽的一笑。

  既然伊莉莎能够在采访中将这些想法说出来,她作为记者,又何必思来想去,瞻前顾后呢?

  手指轻轻一点,纳尔森将采访稿用邮件的形式发给了责任编辑。

  做完这个简单的动作,纳尔森却像是卸下了一个沉重的包裹一样在椅背上一靠,望着天花板轻呼了一口气。

  这一期杂志发行后,会是怎样的反应呢……

  在这样的风口浪尖上,她们的采访,又会获得怎样的回应呢?【本章节首发沧元图书网,请记住网址(https://Www.CangYuanTu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