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彦顶着个黑眼圈打开门一看无奈问道:“李兄起的这么早有事么?”
李循见了赵彦衣衫不整、头发蓬乱的样子呵呵一笑侧身让出其身后之人说道:“赵贤弟这位是锦衣卫中所的袁校尉诸事皆已齐备愚兄今日便要上路了。”
赵彦打眼看去那位袁校尉看着不到四十岁并未穿飞鱼袍佩绣春刀反而是头戴绒制小帽身罩一件玄色道袍看起来一副平凡样貌就如同众多普通人一样。
本着能不招惹锦衣卫就不招惹的念头赵彦立马整束衣装随后礼数周到的拱手作礼道:“袁校尉小生赵彦有礼了。”
那袁校尉方才已听李循说起过赵彦见状也不自矜还礼道:“在下锦衣卫校尉袁彬字文质。赵公子昨日一首《竹石》一首《真定府》一夜之间便已传遍大街小巷在下对于赵公子可是仰慕得紧呐。”
“呵呵袁校尉过奖了不过是些诗词小道罢了登不得大雅之堂。”赵彦心道这正牌锦衣卫看起来也挺好说话的不知为何会被外界传的那般不堪呢?想必就如那句老话所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吧。
待二人叙话完毕李循对袁彬道:“袁校尉你且到楼下稍候片刻我与赵贤弟说几句话咱们便上路。”
“是卑下先将李副千户的行李拿下去。”袁彬拱手退下看样子对李循很是恭敬。
待袁彬走后李循对赵彦道:“贤弟锦衣卫的名声你也知道若非父命难违愚兄实不愿吃这碗饭只是事已至此多说无益愚兄便不与刘兄几人道别了贤弟到时看着说吧。另外在府城中有府衙、县衙又有亲军上二十二卫之一的神武右卫以及直属后军都督府的真定卫等衙门各方势力混杂。你昨日得罪了康长衡那个伪君子虽有韩知府与祝教授照应为了以防万一若是贤弟等人在城中遇到什么难事不妨去西城锦衣卫驻地找那里的试百户于存益求助直接报愚兄的名头即可。”
“多谢李兄。”当初赵彦对李循的防范如今看来真是有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意思不过若是再来一次赵彦依旧会那么想知人知面不知心凡事总要留个后手才行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说好听点叫单纯说难听点叫愚蠢。
李循拍了拍赵彦的肩膀轻笑道:“何须言谢。贤弟保重吧也不知下次相聚将会是何时了。”
李循走了早饭时赵彦与刘景等人说起只说李循的父亲差人来寻他让他尽快赶往京城似乎要派他个锦衣卫的差事之后又半真半假道:“以后再见或许李兄已然是锦衣卫的将校了。”
几人对这句话也没往心里去只有埋怨李循走的时候也不说叫醒几人道个别若非赵彦起夜时‘恰巧’碰到等天明不见了李循众人说不定还当他被人绑票了呢。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这几天赵彦没敢再出门而是躲在客栈里看书练字只因为他现在正站在风口浪尖不得不避避风头。
当日赵彦等人走后祝教授见在场的士子们被赵彦的诗镇住便顺势而为讲了一番圣人大道欲要正一正风气只说的那些人唯唯诺诺去也不知听进去了多少。
其后一首《真定府》一首《竹石》这两首诗将赵彦捧到了台上其名字也被当日参与诗会的人传遍了整个府城想必府试之后也会随着众多考生的回归而传遍四方。
所谓人怕出名猪怕壮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了名之后这弊端也已然凸显出来。
这几天每天都有人慕名而来或是想与赵彦讨论诗词学问或是前来打脸与被打脸弄得他烦不胜烦却不得不耐着性子一一应酬。
及到最后实在是被烦得没有办法了赵彦只得吩咐小二若是有人来拜访的话一概不见就说他已经搬走了然后躲进房里‘闭关修炼’如此方才耳根清静了几天。
四月初六这天府试如期举行。
真定府五州十一县共计千余考生在五更前齐聚真定试院门口喧闹嘈杂声犹胜当初县试之时。
真定试院名字叫着好听实际上就是个大考棚此处不像深州县试时临时搭建的考棚一样这是个长期性建筑乃是历任知府与知县劝捐于民屡次增建展拓而成。
府试的程序与县试相差无几不同的是考生被要求不准带一物入场笔、墨、特用纸张等都会由考场提供另外交卷时会糊名。
此番搜检比县试时也要严格不少考生除了脱衣服脱鞋接受检查外连脱下来的衣服鞋袜也要被人检查是否有夹层。
入场完毕之后已是到了辰时初等韩文穿着朝服一本正经的说了一番为国取士、报效国家的套话后赵彦便被小吏领着到了自己的座位处坐好然后磨墨等待衙役扛着牌灯展示考题。
府试第一场考四书义两道每道限二百字以上;五经义一道限三百字以上三道题共计不得超过八百字。
等衙役扛着牌灯展示考题的时候赵彦扫了一眼之后突然一乐县试时以为李知州考‘苟日新’之语结果考的是‘大学之道’岂料如今阴差阳错这府试时第一道四书义的题目竟然就是那道‘苟日新’看来自己运气还真是不错。
为这‘苟日新’赵彦之前可是费尽了心思才写好了一篇八股文如今正好拿来用。
第二道四书义的题目是‘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至于五经义的题目因为赵彦的本经是《易经》故而题目也摘自其中是‘《坤》元亨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赵彦没理这两道题目而是先将‘苟日新’的八股文端正的抄到了草稿纸上然后才开始看第二道四书义的题目。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语出《论语卫灵公》意思是:到死而名声不被别人称颂君子引以为恨说简单点就是怕自己生前死后籍籍无名。
题目既然有了按照八股文的定义来看就要先破题也就是先给文章立下中心思想。
赵彦已然将后世的三观与此时人们的三观融会贯通看问题的角度要比其他人更为全面在他看来这句话的核心就是一个‘名’字。
所谓人生在世唯名利二字为了一个“名”字白了多少少年头流了多少英雄泪。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这是《离骚》中三闾大夫屈原的恐惧。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是科举时代读书人的最高理想和精神安慰。
不能流芳百世宁可遗臭万年。桓温这句话则已经把对‘名’的追求推向了极端而后世又有多少人在切实实践着?
通读儒家典籍后可知‘令广誉施于身’儒家并非不重名并非不喜欢名只是反对声闻过情、沽名钓誉、欺世盗名罢了。
追求名是人之常情不应当指责但是如果追求的是一时之名则殊为可恨所以儒家推崇的是追求千秋万世之名名留青史是也。
赵彦也不知自己思考了多久既然思路已经理顺了那便要开始破题了。
“无后世之名圣人之所忧也”这就是代圣人立言。
把这句话做为中心思想后赵彦继续‘承题’写道:“夫一时之名不必有也后世之名不可无也。故君子不求名而又不得不疾乎此。”
洋洋洒洒将文章写完后赵彦前后过了两遍觉得颇为满意便将其与第一篇文章一并抄录到了正卷上。
誊抄完毕后赵彦舒展了一下腰背此时正在状态便继续凝神细思那道五经义的题目。
县试时《易经》的题目是损卦此次府试则是坤卦按字面意思解释为:大吉大利龙在旷野上争斗血流了遍地。
这句话并未全卦看起来类似于明中期以后的‘截搭题’不过只有截没有搭对于赵彦来说的话倒是没有多少难度略微费了些心思便已写就。
因为第一道四书义文章比别人省了不少时间等赵彦写完所有文章后也不过是午时末桌案上杂役送来的饭食尚还温热。
草草吃了几口难以下咽的饭食后又喝了几口清水赵彦将文章仔细检查一遍确认没有疏漏错误之处便闭目养神等过了一会儿见有人交卷随即拉响了身侧的小铃铛。
听到铃音响起有两名小吏拿着白纸、浆糊与考匣走了过来确认赵彦是交卷后便手脚麻利的将卷名糊住随后将考卷放入了考匣之中。
等了好一会儿才凑够了人数方始放排出了龙门考试前众人已说好考完试后无需等待其他人只径自先回客栈即可。【本章节首发沧元图书网,请记住网址(https://Www.CangYuanTu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