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元图书网 > 都市小说 > 我的玩家都是演技派 > 正文 第212章 此路不通
  虽然楚歌已经做好了自己的改动会失败的准备但他也万万没想到竟然能失败到这种地步。

  首先看到的是御史台如雪片一般飞来的、弹劾他的奏章。

  这些奏章中有不少针对其他法条的。楚歌没仔细看因为其他法条还是按照王文川原本的路子来的被弹劾的内容楚歌都大概知道没什么新奇的。

  他更关心自己改良之后的青苗法会引发什么样的反响。

  结果一看这些官员弹劾新青苗法的奏章楚歌差点气得背过气去。

  有人说他这是“损国库而博私名”也就是拿着国家的钱疯狂撒币给自己博取好名声。

  也有人说他这是“损国库而谋朋党”也就是拿着国家的钱疯狂撒币实际上这些钱全都输送给了自己的利益集体密谋建立朋党。

  还有人说他犯了欺君之罪因为青苗法不仅没有给国库带来任何的收入反而造成各地仓储中的存粮大批消耗严重危害了当地的粮食安全甚至可能会造成打仗时军粮不足、灾荒时救灾粮不够的恶果

  而御史台的这些弹劾显然还不是最令人窒息的。

  在草草地翻阅完了这些文书之后紧接着就是朝会。

  朝堂上又是一波官员的围攻而且这次说的话更加过分各种屎盆子疯狂地往楚歌头上扣。

  其中还夹杂着大量对于他私德的攻击。

  如果不是王文川身正不怕影子斜本身廉洁守法在基层执政经验很足、原本的声望也很高换个屁股不那么干净的此时怕不是已经要彻底控制不住场面了。

  当然即便王文川本身的私德没什么问题这些官员们也总能找到攻击他的地方。

  而更让楚歌感到心凉的是皇帝看向他的眼神也发生了变化。

  原本皇帝对于王文川是十分信任的否则也不可能硬是断断续续支持他的变法长达十年。

  至少在前面两三年中皇帝对王文川的认可度是很高的毕竟新法刚开始推行嘛哪怕有一些小瑕疵皇帝也会认为可以慢慢地改不会直接就把王文川给撸下来。

  但楚歌把青苗法一改寄了。

  在皇帝和百官的质问下楚歌还想再拼死挣扎一番。

  他拿了慷慨陈词的天赋技能此时一番辩白把自己改良青苗法的动机给详细地说了一遍尤其是再三申明自己此举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那些粮食贷出去虽然暂时会减少国家仓储但长远来看是有利于农业发展的。

  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粮食肯定还能收回来从而达到他之前承诺的“国不加赋而民用饶”的目标。

  慷慨陈词这个天赋效果确实有用。

  楚歌能明显感觉到一些官员被他驳得哑口无言而高高在上的皇帝也颇为动容。

  于是皇帝十分感动并当即拍板将王文川罢相。

  楚歌的第一次变法尝试就这样非常悲催地在第一年就夭折了。

  又回到最初的起点。

  楚歌有点怀疑人生。

  “不对啊我计划得挺完美的怎么结果还不如王文川原本的方案呢?”

  在楚歌看来他改良后的青苗法可以有效预防官吏强行摊派的问题而且应该也不至于造成国家的财政危机啊?

  他发放的是免息贷款又不是搞慈善白送。

  既然是贷款给农民那以后农民会还的啊?

  怎么就变成损公肥私了?

  楚歌意识到自己改良的青苗法肯定还存在着巨大的问题所以冷静过后就沉下心来从头开始认真分析。

  而最佳的切入点就是御史台的那些人攻击自己的说法。

  “这些官员们攻击我的其实就是两点。

  “第一点认为我给国家带来了损失各地的仓储都在快速下降。这样一来未来一旦有灾害发生就会导致救灾的粮款不足。

  “第二点认为我在给自己谋取私利。有人说我是在博取名望也有人说我是在给朋党牟利。

  “虽然这些保守派的官员会想尽一切办法攻击我但他们的攻击应该也不是空穴来风必然要打在我的软肋上。

  “而皇帝本来对我如此信任却在第一年就将我罢相这说明他们的攻击确实生效了让皇帝也不再信任我。

  “也就是说我的新青苗法在客观上确实造成了这些后果?

  “不对啊这是无息贷款啊为什么会带来损失呢?

  “难道说那20%的利息是必不可少的?”

  楚歌一番苦思冥想之后突然脑海中灵光一闪豁然开朗。

  他是个文科生对经济学其实并没有那么深刻的认识所以在一拍脑袋想出无息贷款这个办法时其实并没有什么经济学的知识作为支撑。

  而此时他反思一番之后突然意识到了无息贷款在这个年代根本就是不可行的。

  王文川为什么一定要将利息定为20%?

  只是为了给国家挣钱吗?

  要知道按照记忆碎片和历史上的真实记载王文川在地方上二十年早在做知县的时候就已经试行过青苗法。

  很多人说王文川变法应该先搞试点再推行全国。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王文川已经搞过试点了而且效果极好。

  也正是因为王文川在做知县的时候搞的试点让他名声大噪这才能够顺利进入朝廷中枢受到皇帝青睐、开启变法。

  也可以说在他变法之初是众望所归的。

  楚歌倒推了一番认为这20%的利息是导致青苗法失败的关键但此时深入分析一番却又发现王文川的做法其实另有深意。

  这其中有一个关键词叫做“风险控制”。

  楚歌一厢情愿地搞了个无息贷款并认为在理想状态下这可以促进农业发展、保护农户利益从而间接地给国家增加赋税收入。

  但如果因为歉收导致有农民还不上呢?

  只要有一个农民还不上那国家不就亏了吗?

  作为对比其实可以考虑一下民间借贷的利率。

  民间借贷的利率高达100%甚至200%这一方面是因为富商大户贪婪想趁机发财但另一方面的原因在于这种借贷的风险太大违约成本太高。

  就拿青苗法的20%利息来看。

  在最理想的情况下十个农户借贷后全都还上了那么官府就赚20%。可是如果十个农户中有那么一两个农户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还上呢?那这次借贷基本上就等于是白折腾。

  在古代农业经济实际上是十分脆弱的基本上是看天吃饭。播种的时候农民如何确定今年一定风调雨顺?

  如果丰收自然好皆大欢喜;可如果欠收大范围违约的情况几乎难以避免。

  所以那些民间的高额借贷之所以利息定得如此之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违约的人太多。

  如果利息定得低了几乎是必然会亏的即便不亏这个过程收益太低也不会有人去费劲瞎折腾。

  如果把青苗法的利息定到20%以下亏损的可能性就已经很高了。

  楚歌搞了个无息贷款只要有一个农户还不上国家就得亏损这就更麻烦了。

  他又重新研究了一下王文川之前的青苗法方案发现王文川是有风险控制意识的。

  比如他规定借贷农户要贫富搭配10人为保贷款数额根据各户的资产分为五等如果有农户还不上那么其他人也要负连带责任。

  总之是要把这些粮食连本带利地收齐。

  原本楚歌以为这是个恶法因为从后来的执行上来看官员强制摊派后贫户还不起青苗贷导致富户也承担连带责任最后就导致大家一起破产全都被官员们强征到国库了。

  可是在楚歌取消了这些风险控制措施之后又发现国家的利益根本没法保证了。

  而且如果站在言官和皇帝的角度来看楚歌扮演的王文川被罢相完全可以说是活该。

  首先你口口声声说新法是为了富国强兵那国富了吗?

  新青苗法搞无息贷款放下去的粮食收不上来国家反而更穷了而且一旦发生天灾赈灾的粮食也不够了。

  其次这个无息贷款搞下去最大的受益者是谁?

  既然是无息贷款那这其中的利益空间就太大了。比如官员可以把粮食发下去暗中通过一些手段转给富户而富户可以再拿着这些粮食去放高利贷。

  再这样一种基层组织下又如何确定这些粮食能准确地发到贫穷的农户手里?

  如果有20%的利息那么即便这些粮食转到富户手中他们也总得想办法交还这20%利息。再加上十户作保的规定至少可以确保国家绝对不会亏。

  可现在一些官员和富户勾结起来中饱私囊拿着新青苗法下发的粮食去放贷这个锅必然还是要楚歌扮演的王文川来背了。

  所以言官们骂他拿着国家的钱给自己邀买好名声拿着国家的钱给朋党谋私利还真不算冤枉他。

  因为在百姓看来估计他还真是这么个形象

  变法所产生的恶果自然也只能由他这个变法的推行者来背。

  想通了这一层楚歌也就明白为什么他第一年就被罢相了。

  虽然他拿了慷慨陈词的天赋在朝堂上一通话语、义正言辞但最终却发现根本没意义。

  因为他说的大道理再多在血淋淋的现实面前也只会继续强化“大奸似忠”的形象。

  至于皇帝为什么第一年就罢相?为什么王文川在皇帝心中的信任度瞬间遭到惨重打击?

  站在皇帝的视角就明白了。

  你王文川口口声声富国强兵钱呢?不仅没搞来钱反而花钱如流水。

  花钱也就罢了关键你自己博取了好名声谁知道那些损公肥私、拿着青苗贷的粮食放高利贷的人是不是你的人?那里边可有不少都是新党吧?

  又是损害国家利益又是给自己博取好名声又是给自己的新党牟利

  你是不是要上天啊?

  要造反是吧?

  皇帝要是连这个都能忍那才真的有鬼了。

  一通分析之后楚歌感到十分挫败。

  因为他发现自己费尽心机地绕了一个圈之后又绕回到王文川的老路上去了。

  王文川的那个办法虽然天下骂声汹汹也害得不少农户家破人亡但好歹是断断续续地坚持了十年而且毕竟是让国库充盈起来了。

  国库充盈之后好歹也在西北打了几次胜仗夺回了一些土地。

  虽然后来这些土地都被当权的保守派给送回去了吧但国库里的钱粮也总算是给齐朝续命了一段时间。

  而楚歌呢?

  一番操作猛如虎不到一年就被撸而且也没给国家带来收入更便宜了中间那帮龟孙子。

  可能唯一的好处就是底层的农户没骂他但是改革本来就是挨骂的不挨骂这能算是什么功绩?

  关键还是得把事情做成。

  “这样搞的话岂不是陷入一个死循环了?

  “搞无息贷款、不做业绩审核结果是国库更加空虚国家的粮食被各种蛀虫给中饱私囊很难分到农户手中;

  “定一个比较低的利息官员们也总会想办法给抬上去;

  “定20%的利息再加上一些风险控制虽然确实能把青苗法的借贷收回来、给国家增加收入但必然会有官吏过度执行害得一些农户家破人亡

  “无解啊1

  楚歌此时的感觉就像是独自一个人走夜路。看到一个岔路口其中一条路上写着“此路不通”于是去走另一条路走完发现也是个死胡同。

  “所以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

  “不论什么样的政策到了底下都有人唱歪经。

  “王文川原本的政策已经是综合各方面情况考虑很适宜的政策了如果每个官员都能像王文川一样严格按照法规行事那么各地都会像王文川当知县时一样治理的井井有条。

  “各个县都治理好了新法可不就是成功了吗?

  “可是像王文川这样有品格、有能力的人在整个齐朝的官员中是极少数。或者更夸张一点地说只有他自己是这种人。

  “此路不通还是想别的办法。”

  楚歌很是惆怅一番思考之后又重新规划了两条路。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从长远来看归根结底是要整饬吏治。

  “新法的法规制定得再好吏治不够清明那底下的人就总会唱歪经。我这个做宰执的哪怕规矩定的再好底下人也总能找到漏洞去钻。

  “最后这些锅就还是我自己全都背了。

  “十年时间如果我能够整饬吏治裁汰掉一批人安排一些有理想、有能力、支持新法的人去担任各级基层官吏那么新法就有成功的可能。

  “这一点当时的王文川没有深挖。不知道是因为他灯下黑、忽略了这一点还是有什么别的原因?

  “总之这一条可以试试。

  “如果整饬吏治的路行不通那就只有最后一种办法。

  “那就是再走王文川的老路。

  “王文川的办法虽然被各级官吏层层加码搞得许多贫户和富户都破产了但至少国家的钱粮是有了。

  “这样至少能帮我打赢十年后的牛渚之战。

  “想不到我最后也要变成自己最讨厌的那种人。

  “‘再苦一苦百姓骂名我来担’是吧”

  楚歌有些自嘲地笑了笑。

  对于第二种办法他其实是很不齿的。

  之前看很多历史剧很多朝廷中的高官要员就是用“百姓要为朝廷着想”的借口横征暴敛搞得民不聊生。

  一个个封建王朝的官吏用“苦一苦百姓”的说辞就这样一茬接一茬地不断作恶。

  楚歌对此当然是批判的反对的。

  可是真到了扮演王文川的时候他发现想是一回事做又是另一回事了。

  在这个历史切片中如果他推不动新法会怎么样?

  结果就是金兵南渡在没有赵彬甫的情况下就算是有虞稼轩在也不可能靠着一支穷得叮当响的齐军在牛渚叽挡住金兵。

  到时候可就不是一些贫户富户破产的事了就是整个齐朝上下要被屠戮一空的事了。

  想到这里楚歌再度开始游戏。

  这次他又改变了策略。

  新法的内容还是先按照王文川原本的规划来执行。

  而这次楚歌的改动主要是在新法中增加了“整饬吏治”的规定。

  第一是加强官员的政绩考核以考核业绩决定升降而不能凭借资历、年限、背景进行升降严格规定要做京官或核心部门的官员必须有一定年限的基层工作经历。

  第二是减少官员的世袭要恩荫必须通过考试。

  楚歌本来还想再多加几条但是转念一想这两条能做到就不错。

  按照他预期中的情况如果真能顺利施行在五年之内让整个齐朝的官场吏治得到改善选拔上来一批真正能办事的官员那剩下的五年再去推青苗法应该也能获得不错的结果。

  十年说长不长但说短也不短。

  楚歌琢磨着把这十年拆分成两个五年前面一个五年整顿吏治后面一个五年富国强兵再加上虞稼轩那条线稍微练练兵打赢牛渚之战应该问题不大。【本章节首发沧元图书网,请记住网址(https://Www.CangYuanTu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