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十议?”李璋接过赵祯递来的奏折打开看到奏折的名字随后一条条的看了下去赵祯这时也放下手中的奏折似乎饶有兴趣的看着李璋的反应只见李璋时而点头时而摇头这让赵祯也摸不清李璋到底是什么意思?
等到李璋把这份奏折看完最后这才发现上奏折的人是知诰制李淑所谓知诰制其实就是替皇帝草拟圣旨的大臣看起来好像没什么实权但却是一个十分清贵的职位而且又是天子近臣平时也能上折言事日后升迁也更加容易。
“表哥你觉得李淑的这份奏折如何?”赵祯看到李璋看完立刻有些迫不及待的问道。
“这十条建议有些十分中肯有些则是狗屁不通或者说他别有它意陛下可以选择那些中肯的建议考虑一下。”李璋这时十分淡定的放下手中的奏折道。
李淑这个人李璋也知道而且也见过几次面不过对于这个人他并不喜欢事实上朝堂上的其它大臣对这个人的评价也不高因为这个人属于那种行事阴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为此得罪了不少人。
比如李淑喜欢收藏书籍如果用正常的途径也就罢了可是有时为了一本藏书他竟然会动用官场的身份强取豪夺为此曾经被人告到开封府去幸好闹的不大最后被当初还在世的赵恒训斥了一顿这才收敛了一些。
不过李淑这个人的私德虽然不好但却不能否认他的才能事实上李淑这个人也是神童出身当初赵恒大搞天书运动曾经去过毫州结果当时才十二岁的李淑就向赵恒献上自己的文章得到赵恒的亲自接见于是被学员赐童子出身试秘书省校书郎后来更是凭着自己的本身考取了进士出身因为他博学多才、详练朝廷典故文章又写的好所以一直坐在知诰制的官位上哪怕历经赵恒、刘娥和赵祯三朝他依然是岿然不动。
“哦不知表哥你觉得哪条中肯哪条狗屁不通?”赵祯这时再次笑呵呵的问道其实他和李璋的看法差不多李淑这个人的人品虽然不怎么样但却写的一手好文章对时政的看法也颇为犀利当然有时候会夹杂着太多的私心。
“第一、四、五、六、七这几条倒是颇有见地至于第二条则是狗屁不通其它几条则是老生长谈不说也罢。”李璋这时也放下手中的奏折淡定的道。
“呃?表哥你觉得李淑的第一条时议很有见地?”赵祯听到李璋的话也不由得露出震惊的表情道。
李淑的五六七这三条都是论择官和取士大义就是去掉一些老迈无能的官员给优秀的年轻官员让路另外还有科举方面的一些改革至于第四条则是说大臣的权力太大消弱的君权这几条赵祯也十分赞同。至于第二条则说是连年灾荒使老百姓背井离乡是因为朝廷违背天意是上天对人世间君主和臣民的惩罚这种鬼话根本没人相信。
不过第一条的时议却十分大胆因为李淑把矛头直接指向外戚与宦官他在奏折中说刘娥当政时宦官、外戚相继专权比如罗崇勋的权力就很大另外还有外戚刘美、钱惟演等外戚也参政朝政对朝堂也造成很不好的影响。
表面上来看李淑是在指责刘娥放纵外戚专权但如果往深里想一想这也未尝不是在提醒赵祯因为赵祯现在对李璋太过信任朝堂上已经有人说李璋虽无宰相之名但却有宰相之实所以李淑的这条时议也可以看做是直指李璋因为整个外戚中再也没有人值得用上“专权”二字了。
李璋这时也是面不改色的道:“这是当然李淑的这第一条其实是十分中肯的历朝历代外戚与宦官专权都是一大问题不过他的这份奏折只写了表面一层却没有说造成这种局面的真正原因。”
“表哥请讲!”赵祯这时也坐直了身子道他知道每当这个时候时李璋都会发表一些极其深刻的见解这也是他平时从其它大臣那里听不到的并不是那些大臣不懂而是他们根本不敢、也不愿意说。
“其实这第一条是要和第四条要结合起来一起看李淑在第四条中说大臣们的权力太大严重的消弱了君权这一点可谓是一语中地毫不夸张的话陛下现在手中的权力比之前唐可是相差太多了这点陛下应该也明白吧?”李璋这时也坐直身子看着赵祯笑道。
“这个……”虽然李璋说的是事实但被人直接说自己手中的皇权不如前唐的皇帝赵祯还是有些尴尬不过很快他就调整过来点头赞同道“这是事实当初太祖与太宗皇帝担心我们这些后辈儿孙们一意孤行所以才刻意限制了帝王的权力增加大臣对皇帝的制衡所以如果论到帝王的权力我大宋的确不如前唐。”
其实赵祯的话还是美化了他们赵氏皇族如果有可能的话没有皇帝愿意放弃手中的权力只是当初赵匡胤起兵夺得皇位对手下的武将也不再信任于是就用文官集团压制武将这也导致文官集团的崛起最后甚至威胁到皇权。
为此赵匡胤兄弟二人拆分宰相的权力使得大宋宰相手中的权力大为消弱但这种做法只是减小了宰相对皇帝的威胁对于整个文官集团来说的影响并不大反而因为拆分的相权导致更多的大臣参与朝政而皇帝一人面对这么多的大臣很难保住手中的权力不流失最后也就导致了大宋的皇帝在面对大臣时比较弱势。
“陛下明白这点就好皇权被限制如果一个平庸的皇帝对他的影响也并不太大但是对于一个有野心想要有一番做为的皇帝大臣们的限制却像是一道道绑在身上的枷锁而想要挣断这些枷锁只靠皇帝一人肯定不行必须要有人帮皇帝与大臣们夺权而对于皇帝来说最亲近的人自然就是身边的宦官与外戚了。”
李璋说到这里没有再说下去刘娥当初的确依靠了外戚与宦官她也主要是为了夺权同时增强自己对朝堂的掌控力天圣三年后刘娥对朝堂的掌控达到顶峰当时朝堂上连个敢反对她的人都没有当然这并不仅仅是依靠外戚与宦官就能达到的同时也与刘娥自己的能力有关。
赵祯听完李璋的话也是沉思良久最后这才抬头看着李璋道:“那依表哥你的意思如果我想要有一番大作为的话就必须要依靠外戚与宦官从大臣们手中夺权否则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吗?”
“陛下误会我的意思了其实对于皇帝来说无论是外戚、宦官还是朝堂上的文武官员他们都是陛下的臣子哪怕大臣手中的权力再大也要听从陛下的旨意而且相比外戚与宦官大臣们无论是学识还是才能都不是一般的外戚与宦官相比的所以陛下如果想要有所做为大臣也并非全都反对如果陛下能把大臣们的力量整合起来让他们帮助自己实现自己的抱负岂不是最好的办法?”李璋说到最后再次露出一个微笑道。
“这……这倒是个好想法可是想要办到却实在太难了。”赵祯这时却是露出一个苦笑道。
朝堂上大臣虽然是自己的臣子但他们有时并不理解自己的想法而且这些大臣也有自己的私心朝堂上更是利益复杂除非是开国皇帝否则很少有皇帝能把大臣们的力量整合起来事实上很多皇帝都是以大臣牵制大臣所谓为君之首其实就是在朝堂上玩平衡。
“皇帝是世界上权力最大的人只要牵涉到皇权自然没有一件简单的事陛下想要让大臣们归心这件事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李璋当下再次笑道。
“怎么个简单法?”赵祯急切的追问道。
“陛下请想平时你接触最多的无非就是几位宰相而宰相则为陛下统御百官只要陛下能让宰相支持您那么其它人自然也不用你去操心。”李璋当下一针见血的指出道朝堂上的大臣那么多宰相这个职位本来就是做为皇帝的助手存在的也正是有了宰相皇帝才能更轻松的统治百官从而通过百官来统治庞大的帝国。
赵祯刚才也是绕糊涂了听到李璋的话也立刻醒悟过来当下一拍手掌道:“对啊如果几位宰相都与我一条心其它大臣的意见也就不足为惧了只是吕相他……”
不过赵祯说到最后也再次停了下来现在的宰相是吕夷简虽然他看起来很称职但他毕竟是刘娥提拔上来的之前在赵祯刚亲政时就已经有人非议吕夷简是刘娥的人甚至还希望赵祯换掉吕夷简只是赵祯才刚亲政不希望朝堂有太大的变动所以才一直迟迟未动。【本章节首发沧元图书网,请记住网址(https://Www.CangYuanTu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