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七年。
时间如流水,嘉靖六年过去,进入了嘉靖七年,也是朱厚熜登基第八个年头。朱厚熜也从一个十四周岁的少年天子,已经是二十一周岁的青年天子。
嘉靖六年年末,朱厚熜的皇后再次怀孕。
这已经是朱厚熜第三个孩子。
对于皇帝来说,多子多孙是很好的事情。在这个孩子夭折率很高的年代,能有一半孩子顺利成人,就是很厉害的事情。这个对于皇家也是一样的事情。
只有多子多孙,才能够延续血脉。
所以对于朱厚熜来说,多一个孩子就是多一个保障。皇后再次怀孕的消息,对于整个皇家,对于朝廷都是喜事。所以嘉靖七年的新年,对于朱厚熜来说真的是非常高兴地新年。
而且嘉靖七年是一个很重要的年份。
因为这一年大明朝开始进行地方改制,开始正规化地方总督和地方巡抚,确认这两个职务是地方职务。虽然身上还会兼任其他职务,如都察院副都御史、都察院佥都御史,或者是兵部侍郎、户部侍郎这些职务,但都只是虚职,和都察院、兵部、户部不发生关系。他们真正的职务就是总督和巡抚,不再是朝廷派到地方监督的职位,而是清楚确定的地方职务。
和之前的布政使司一样。
除非有特殊情况,不然规定全国八大总督要配齐,每个省份都要配齐一个巡抚,然后地方就留下一个布政使。当然不仅仅每个省份要有一个巡抚,一些军事重镇也是要有一个巡抚。
就像是山西。
除了山西巡抚,还要有专门的大同巡抚。因为大同是军事重镇。山西巡抚主要是负责山西民政,而大同巡抚主要是负责大同军务。
像北直隶就更多。
宣府要有宣镇巡抚,蓟州要有蓟州巡抚。
因此整个大明朝,要有二十多个地方巡抚。
目前八大总督当中,蓟辽总督盛应期、宣大总督刘天和、闽浙总督王琼、两广总督乔宇、云贵总督梁材、四川总督王守仁。空着的就是陕西总督和湖广总督。
为了填补这两个位置,朝廷任命原宣大总督李铎为陕西总督,总制陕西三镇军务。至于湖广总督,朝廷不再派人过去。而是原湖广巡抚张璁迁为湖广总督。
这样八大总督完全配齐。
往下每个省份,甚至一些重要军事重镇,还有像陕西这样的地方,有三个巡抚,都要固定下来。其实大部分省份已经有巡抚,但还是有些省份缺乏巡抚。因此朝廷决定,有些省份直接让原来的左布政使转为巡抚,右布政使成为唯一的布政使。然后多出来的一些布政使,朝廷进行其他的安排。
“恭喜张中丞,恭喜周布政使。”
到处都在改制,河南也不例外。
河南开封。
桂萼对着张羽和周用说话。桂萼已经是接到了命令,可以说是一下升了三四个级别。别看只是从三品左参政,成为了正三品税务总司副总司长。看起来只是涨了半级一样。
但所有人都知道,桂萼这一步走上去,已经是超越了大部分的地方官员。完全可以说是坐了火箭,要不然汪俊也不可能反对。
不要说桂萼之前只是一个小小的从三品左参政,就算是正二品的布政使得到这样的机会,那都是需要庆祝的。在离开河南之前,桂萼和河南这些官员打招呼。
虽然这一次大家分开了,但未来必然会在官场上见面。毕竟大家的品级都不低,只要未来不出现问题,都会成为朝廷高官。
这几年在河南,大家的合作还是很愉快。未来说不定就能够成为政治上的盟友。
其实目前整个河南官场都是非常高兴的。
因为随着改制,很多人都得到了好处。河南左布政使张羽,在这一次改制当中也是升了一级。清查宗藩田地,第一功劳是桂萼。但张羽作为左布政使,全力支持桂萼,也得到了一份功劳。加上河南也要改制,因此张羽迁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
如果不是碰到了此次改制,以及在河南政绩出众,张羽成为都察院佥都御史就不错了。一下得到了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地位大大提高。
然后是河南右布政使周用。
张羽迁为河南巡抚,周用就成为了河南唯一的布政使。
都是升官。
且周用在清查宗藩当中,也有一份功劳被吏部记着。下一步提拔,必然会有周用的名字。所以桂萼才会恭喜他们两个人。
“桂副总司长,同喜。”
以前张羽是直接称呼桂萼的字“子实”的。
但现在不行。
以前桂萼是他的手下,但现在桂萼和他们几乎是平起平坐。甚至看现在的情况,桂萼的未来比他们还要光明。
“下官未能完成清查宗藩土地的工作,却要离开河南,实在是有负重托。”
“岂能这么说。”
周用立马摇头。
张羽和周用两个人不太一样。
张羽今年六十一岁,而且从进入官场开始,就一直被权贵打压。能够走到现在的位置,张羽已经很满意。对于官位不是很看重,而且也不像是盛应期那样,一定要进京当高官。
有些无欲无求。
所以并不热衷于巴结朝廷重臣,也不是很喜欢何人拉帮结派。张羽只想要好好做自己手中的工作。
因此对于桂萼受到重用,他很是高兴。但也仅仅是如此,并没有想过桂萼受到皇帝、费宏这些人的器重,就想要怎么样。但周用不一样。
周用是非常有能力的地方官员。
今年才五十一岁,还是属于雄心勃勃的阶段。
所以非常愿意和桂萼打好关系。从桂萼来到了河南开始,周用对于桂萼就是另眼相待。因为知道桂萼在朝中是有后台的。果然这才三年过去,桂萼就是坐了火箭。
周用不愿意这样好的人脉关系中断。
希望两个人可以保持这样的良好关系,未来能够继续合作。
所以道:“清查宗藩土地,本来就不容易。子实兄,做的已经很好了。而且你已经开了好头,有了清查宗藩土地的章程。以后只要按照你制定的章程,那么下面的事情不会有问题的。”
张羽称呼桂萼,从“子实”,开始叫桂萼的官职。
而周用不一样。
称呼桂萼更加亲切。因为桂萼的年纪不小,其实和周用是差不多的。以前周用可没有如此亲切,但现在周用却是如此亲切的称呼桂萼为“子实兄”。
“对了,子实兄。你觉得下面清查河南宗藩土地,谁比较合适。彭尚书那边要我们推荐一个人,担任河南土地司司长,继续清查宗藩土地。”
周用抛出了橄榄枝。
彭泽要在河南成立土地司,不仅要推进宗藩土地的清查,还要丈量河南的土地。但还是那句话,彭泽手中也缺乏出色的官员。所以愿意和河南布政使司这边做一个妥协。
让河南这边推荐一个人。
彭泽同意的话,那么这个人就会成为河南土地司司长。
当然彭泽不是喜欢轻易让步的人。他之所以在河南愿意让步,除了因为自己手中缺乏人才之外,更多的是因为张羽、周用等人都是支持清查宗藩土地的官员。这样的官员在大明朝是比较少的。
以后想要在河南丈量土地,还是要倚重张羽、周用这些河南地方大员。
周用现在是想要把这个好处让给桂萼。
桂萼明白周用的意思,并没有拒绝这个好意。接受这个好意,两个人的关系会更好。因此桂萼想了想道:“若说谁最合适,当然是刘源清最合适。不过刘源清最近被提拔为河南都察院副都御史,都察院又和我们不在一条线上,可惜了。”
清查河南宗藩土地,主要两个负责人就是桂萼和刘源清两个人。
都得到了奖赏。
刘源清本来只是正五品的河南都察院佥都御史,但凭借清查宗藩土地的功劳,提拔为正四品的河南都察院副都御史。且都察院改革的时候,都察院和地方官府之间是平行的单位,并不是交叉的单位。都察院官员主要是在都察院内部流动,想要去其他部门任职,必须要有一定级别才可以。刘源清现在的级别,还无法离开都察院,所以桂萼感觉颇为可惜。
说起来桂萼是很欣赏刘源清的。
有魄力、有谋略。
桂萼继续道:“除了刘源清,最适合的应该就是韩邦奇了。”
“韩邦奇可是刺头。”
周用笑笑。
目前的河南都察院都御史边贡,是一个刺头,喜欢写诗讽刺别人。而韩邦奇是不下于边贡的刺头,不知道多少人被他写诗讽刺。以至于得罪很多人,特别是得罪权贵,光是监狱就进了三次。有一次是明武宗时期,讽刺太监在南直隶采买东西的时候,打压地方商户,搜刮民间财富。甚至还写诗讽刺,里面甚至映射了皇帝。采买太监立马给明武宗汇报,说韩邦奇是讽刺明武宗。结果被明武宗扔进了监狱。
朱厚熜登基之后,放了出来。
起复为河南按察副使,跟着桂萼一起清查宗藩土地,立功提拔为河南参政。
资历、能力都是足够的。
但韩邦奇的那张嘴,却是片刻不得消停,让人很是头疼。看不惯的事情,不讽刺几句,就不是韩邦奇。这样的一个刺头,其实很多官员都是不喜欢的。
你有才华,但也不能这样讽刺人。
桂萼笑笑道:“彭尚书可不仅仅是想要清查宗藩土地,看他的样子是想要丈量河南全省的土地。这样的事情,让其他人负责,我真是没有信心。碰到阻力的时候,又有几个人能够坚持下去。但韩邦奇不一样,只要是他负责,那么他是完全不管不顾的。这样的人最适合丈量土地。”
周用点头。
桂萼欣赏韩邦奇?
也不是。
韩邦奇的确是能力不错,但一张嘴是谁也受不了的。讽刺权贵是一绝,就是自己的顶头上司也不放过。桂萼并不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相反桂萼是比较记仇的人。和韩邦奇一起工作的时候,韩邦奇没少得罪桂萼。
要不是桂萼还需要韩邦奇,桂萼早就一脚把韩邦奇踢走了。
丈量土地,得罪多少人。
一般官员根本受不住。只有韩邦奇这样混不吝的,才能够坚持下去。以韩邦奇这样的性格,到时候不知道会得罪多少人。一旦局势控制不住的时候,就把韩邦奇扔出去抵挡舆论。
周用是聪明人,明白了桂萼的意思。
倒是旁边的张羽皱了皱眉。
张羽也不是很喜欢韩邦奇。张羽虽然也是到处得罪人,得罪那些权贵。但张羽得罪他们,是因为他们做错了事情,张羽眼里揉不得沙子。张羽是敢于治理那些权贵子弟。
但韩邦奇不一样。
只要是看不过眼,就会讽刺人家。你动不动讽刺人家,你又没权力管人家,最后还是自己倒霉。这样的官员,张羽当然不喜欢。
但不喜欢归不喜欢,但张羽还是承认韩邦奇的能力。
敢想敢干。
而且韩邦奇也就是嘴不饶人,做官还是很正派。这样的官员张羽不喜欢,但也不会打压。
但周用和桂萼两个人,完全是把韩邦奇当成是棋子来使用。但张羽什么话也没说。眼前两个人都是有大前途的官员,张羽也没有了年轻时候那种怼天怼地的脾气。
张羽现在只想好好做自己的事情。
韩邦奇如果聪明,那么说不定靠着丈量河南土地一飞冲天。可是他要是改不掉毛病,那么注定在官场上走不远。
“子实兄,你准备什么时候离开?”
“这边的工作都交接的差不多了。也就是这两天,就要出发去辽东。辽东那边事情还很多,我不好在这里耽搁太长时间。”
“辽东可是苦寒之地,要多保重身体。”
…………
“范都御史,杨按察使,从现在开始要加大力度,清查宗藩问题。”
湖广武昌。
张璁在总督衙门和湖广一些高官见面。
此次改制,湖广变化也很大。
湖广巡抚张璁迁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兼任湖广总督。原湖广左布政使王廷相担任湖广巡抚,林庭昂担任湖广唯一的布政使。
张璁只用了两年时间,就成为了湖广总督,可以说升官速度真的是非常惊人。张璁入仕也不过是第八年,已经是走了很多官员二十年的路程。
随着被任命为湖广总督,张璁开始加快了新政的步伐。新年刚过,张璁就召开这个会议,就是为了部署下一步改革。张璁第一个布置任务的就是都察院和按察使司的工作。
当然张璁是没有权力命令湖广都察院的。
湖广都察院就是监督湖广官员,这个也包括张璁这个湖广总督。
但张璁可以要求湖广都察院配合。因为张璁下一步要打击的就是宗藩。这两年湖广虽然打击宗藩,但打击的其实只是跟宗藩有关系的一些势力,或者是打击宗藩的一些家奴,并没有直接针对宗藩。
因为张璁当时还没有完整站稳脚跟。
但两年下来,张璁对于湖广已经有了很大的掌控力度,同时也威慑了湖广大部分实力派。在拆除湖广农村的那些神庙的时候,可是遭受了不少抵抗。张璁是一点没有手软,任何人敢于阻挡拆除神庙,一律武力镇压。张璁如此狠辣的手段,让湖广实力派都是胆战心惊。
对于张璁的弹劾很多。
可是很显然没什么用,皇帝完全不搭理他们。而且皇帝还不停的提拔张璁,提拔张璁为湖广总督。
张璁有了皇帝的庇护,现在准备对湖广宗藩来真的,来狠的。不过想要直接打击宗藩,还是需要都察院配合。因为按察使司是管不了宗藩,张璁也无法直接管宗藩,宗藩的问题还是需要都察院弹劾。
“张总制,你真的做好准备了?”
范鏓开口。
这两年范鏓也没有浪费时间。
好好地梳理了一下湖广的情况,对于湖广的不少官员也进行了弹劾。也已经是完善了湖广都察院,不像是刚刚来的时候那样,整个湖广都察院都没有几个人。现在湖广都察院手中掌握宗藩大量的罪证,就等着张璁下决定。
张璁点头道:“对。不知道范都御史可准备好了?”
一旦动真格的,那么就不是小事情。
宗藩繁衍这么多年,纨绔居多,犯法的事情真是数不胜数。只不过他们都是龙子龙孙,因此一般的事情大家都是睁一眼闭一眼。都察院一般也只是对一些小猫小狗动手。
但张璁不一样。
张璁要直接打击那些犯法的宗藩。
范鏓看张璁的态度,立马回答道:“我这边没问题。”
张璁是皇帝的宠臣,还是内阁阁臣王瓒的好友,背景硬的很。既然张璁愿意这么做,范鏓也没想过后撤。反正范鏓是文官,而且是御史,想要升官就需要好名声。
打击宗藩很好。
一旦此战打出了名声,那么范鏓就不仅仅是地方都御史。有足够的资本入京,去都察院总部任职。而且只要升入都察院总部,不给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都无法满足范鏓的胃口。
张璁接着看向了湖广巡抚王廷相,湖广土地司司长唐龙,道:“进入新的一年,我湖广也要学习河南,清查宗藩土地。河南当初清查宗藩土地,担心闹出大事情。因此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都没有直接出面,只是让按察副使桂萼负责清查,比较小心。不过我可没有河南那么多时间,慢慢的清查宗藩土地,我需要雷霆之势清查宗藩土地。王巡抚,我想让你负责此事,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让各地方官府配合你,迅速清查湖广宗藩土地。你可敢接受?”
“定不负众望。”
王廷相很简单的回答。
但铿锵有力。
王廷相担任科道官员,巡按地方的时候,可是雷厉风行,属于改革派官员。早年就对于土地问题提出过解决办法,希望朝廷丈量土地。只不过明孝宗、明武宗都没有接受而已。
此次张璁决定清查宗藩土地,王廷相当然是当仁不让。
张璁看向了唐龙,道:“唐司长,我希望土地司可以配合王巡抚,完成此事。”
“土地司一定全权配合王中丞。”
“王巡抚,我只能给你一年时间。嘉靖七年,一年之内你们必须要完全清查宗藩土地,要掌握完整的数据。”
“是。”
张璁在湖广的改革,已经进入了最重要的时刻。
而且张璁知道,自己在湖广的时间不可能很长,所以张璁是争分夺秒。前两年张璁除了熟悉湖广之外,主要是清查边缘农村地带。从今年开始,张璁要啃硬骨头,宗藩、士绅。先对宗藩开刀,然后对士绅开刀。
“林布政使,去年种植的玉米情况如何?”
“亩产倒是不低,一亩地普遍超过两石,有些土地能有三石。但百姓种植的愿望不高。湖广主要是种植水稻,饮食习惯也是以大米为主。”
张璁点头。
张璁是浙江人,从小也是吃大米长大的。后来到了北方,不习惯吃面食。现在种植出来的玉米,大明百姓更是不习惯吃。因此让他们种植玉米,也是困难重重。
更何况是湖广这边师种植水稻的好地方。
张璁理解。
不过张璁还是道:“玉米这种高产作物,是要防备灾荒之年的,不能放弃。布政使司要划出一些耕地,当然不要动种植水稻的上等田,主要是那些下等田。或者是一些山田之类的,可以种植这些玉米,增加产量,用于防备灾荒。”
张璁看中的不是玉米的粮食作用。
而是为了防备灾荒的。
大明朝这么大,每年都会有不同的地方受到灾荒。湖广这边每年的灾害也不少。你都是灾民,还想吃白米饭不成?好不好吃不说,能够填饱肚子,不饿死就可以。
玉米这种高产作物最好。
“我下去部署。”
“不需要太多,但也不能太少。太多,就会影响正常的水稻种植。太少,就没有作用。”
“总制,下官认为官府这样部署不合适。”
王廷相开口反对张璁的安排。
张璁看向了王廷相。
来湖广两年,张璁对于王廷相印象还可以。这是一个很有能力,主要是非常有想法的官员。当年担任科道官员,巡按地方的时候,王廷相提出过丈量土地,提出过军队应该从基层士兵当中提拔一些武官,也提出改革地方官府对于一些案子“久拖不决”,对犯罪嫌疑人长期关押的问题。
很多都是非常有想法的,也是非常符合现实的。这两年和王廷相一起工作,张璁发现王廷相提意见很出色,自己处理事情也非常出色。所以王廷相提出反对,张璁没有生气,反而是倾听王廷相的意思。
王廷相对张璁道:“总制,一旦官府强制性的下命令,下面的官员为了表现自己,一定会强迫百姓种植玉米,这样反而会影响湖广的粮食产量。这样得不偿失。下官认为朝廷可以引导百姓种植玉米。如减免一定的税收,朝廷用一定的价格购买他们手中的玉米进行存储等等。”
张璁想了想,好一会慢慢的点头。
道:“堵不如疏。强制为之,不如以利诱之。这样,此事布政使司好好考虑一下。看看如何引导百姓种植玉米,还不影响湖广水稻种植。我想只要好处足够,让湖广百姓在山田这种地方种植玉米,应该是可以的。”
“下官回去之后,在春耕之前一定制定一个完善的计划。”
“好。各位,今年对于我们尤其的重要。若今年的改革能够顺利完成,那么湖广就能够涅槃重生,成为皇上期待当中的大粮仓。湖广到时候不仅可以自给自足,还能够给周围省份足够的粮食,也可以给朝廷足够的税收。到时候在座的各位,都是湖广的功臣,朝廷的功臣。”
张璁算是进行最后的动员。【本章节首发沧元图书网,请记住网址(https://Www.CangYuanTu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