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元图书网 > 穿越小说 > 明朝大昏君 > 214 天津直隶州
  嘉靖五年十月十六日。

  关于陈九畴的处罚出来了。朝廷收回因为肃州之战,给与陈九畴的所有赏赐,包括任命陈九畴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制陕西三边军务的职务。接着撤了陈九畴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之职,撤了陈九畴巡抚甘肃的职位。

  然后陈九畴降六级使用。

  任命陈九畴为陕西巡按御史。

  可谓是一撸到底。

  陈九畴品级最高的时候,可是都察院正三品的右副都御史。这一次直接撸到底,成为了正七品的巡按御史。不过虽然降六级使用,但大家都知道,皇帝这是保了陈九畴。

  要不是皇帝保陈九畴,那么陈九畴就算不掉脑袋,也会充军。现在正七品巡按御史,还是给了他一个机会。至于陈九畴能不能把握这个机会,那就要看陈九畴的表现。

  至于陕西都御史王辅,功过相抵,被贬为民。

  他们家本来可以世袭卫指挥使,但朝廷取消他们家的世袭武职,他的后人以后不能世袭卫指挥使。不过对于王辅的处罚,不影响他的后人考科举或者是考武举,只是他们家从世袭武将世家,成为了普通地主之家。

  当然其实王辅并没有完全成为平民。

  王辅这样世袭武职,从小在军队中长大,而且在边关打了二十年仗的将军,就这么变成农民,也是一种浪费。所以王辅虽然被贬为民,但被武学聘请为老师。

  朱厚熜担心武学老师拉帮结派,因此成立武学的时候就有限制。那就是武学老师就是老师,可以去军队“实习”,看看军队新的按照。但绝对不允许武学老师以后转到军队当中。

  王辅就非常符合这个要求。

  被贬为民之后,王辅这辈子都没有机会重新上战场。让他在武学培养一些基层军官,最为合适不过。这也是朱厚熜比较可怜王辅。

  因为这一次的事情,最大的责任还是陈九畴的责任。王辅虽然第一次战报有误,但这只是在战争当中的问题。后面未能核实,直接上报的陈九畴问题更大。

  肃州之战的时候,王辅很是英勇,就在一线指挥部队打仗。所以朱厚熜算是给王辅一个新的机会。

  这样轰轰烈烈的陈九畴谎报战果案落下帷幕。

  不过此时朝廷还发生了一个事情。

  通政使席书以身体原因要求致仕。

  这倒是没有什么阴谋, 而是席书的身体真的不好。虽然没到卧病在床的地步,但处理通政使的工作越来越难。通政使负责奏折上下流通,事情还是不少的。

  席书的身体承受不住。

  这几个月席书的身体一直是病恹恹的。

  朱厚熜派御医看了席书的身体情况之后,御医的回答是席书的身体真的不是很好,按照现在的情况估计没有几年时间。因此朱厚熜批准了席书的致仕要求。席书自从成为通政使之后,过得也不算是很痛快。他一直是希望皇帝能够让王阳明入京主持朝政。

  他平时没事就会讽刺内阁的一些阁臣。

  和他交流频繁的,就是兵部职方清吏司郎中霍韬,还有就是从吏部郎中迁为翰林院侍读学士的方献夫。这三个人平时就在一起,都对于内阁抨击颇多。

  讽刺费宏是老好人,讽刺蒋冕心胸狭窄,讽刺杨一清不懂天下事,更讽刺王瓒能力平平。

  他们认为王阳明大才,是真正的国士无双,只有王阳明才能够统帅内阁。

  所以席书是几次给朱厚熜上疏,希望朱厚熜可以重用王阳明,让王阳明入阁。但朱厚熜每每都扣住这些奏章,并不召唤王阳明入京。这让席书是很失望的。

  身体不好,想的太多,造成了现在席书的情况。

  席书致仕之后,吏部廷推新的通政使。

  吏部尚书王宪,选择候选人名单的时候,把南京工部左侍郎王宪放在了候选人第一的位置上,表示宋景是他这个吏部尚书支持的。不过虽然王瓒和王宪力挺宋景,但朝廷重臣并没有多少人喜欢宋景。朝廷很多人,是不喜欢杨廷和这样强势的内阁首辅重新回来。但不代表他们就愿意看到王瓒、王宪他们扩张势力。

  特别是王瓒。

  对于很多朝臣来说,王瓒只是因为拍皇帝马屁,才混到了内阁阁臣的位置。就算是说服了皇帝,罢地方镇守太监,收获了很高的名声。但那只是在一些不知道内情的读书人那里,真正的朝廷大臣谁不知道里面的情况。真正想要罢地方镇守太监的,很明显就是朱厚熜这个皇帝的想法。只不过是借了王瓒的手而已。

  这样的内阁阁臣,他们实在是看不起。

  因此王瓒想要推宋景上位,很多朝中大臣都反对。不过在一次“小廷议”当中,朱厚熜突然提起宋景当年稳定山西的功劳。朱厚熜看起来很是随意的提起,然后立马就开始说其他话题。

  但大家都是老狐狸。

  当然明白皇帝的意思。皇帝没事干,怎么会提起宋景的名字。联系吏部正在廷推通政使,大家立马是明白了皇帝的意思。朱厚熜这个皇帝的态度是很关键的。

  朱厚熜又不是没做过廷推之后,否定廷推的结果,选择自己喜欢的大臣。现在朱厚熜都这么说了,一些中立的大臣就顺着皇帝的意思支持宋景。

  到了廷推那天,宋景果然拿到了最高的票数。

  等通政使的任命下来,时间都已经是嘉靖五年的十一月份。

  “吏部和都察院对你们的评语还不错。”

  年末了。

  有些人开始回京述职。

  天津直隶州的知州毛伯温和同知夏言两个人也是回京述职。

  他们在天津已经三年时间,基本上向他们这种满三年时间的,都会考察一番。吏部和都察院考核报告写的还不错,当然朱厚熜也不完全相信。

  因为毛伯温和夏言,他们两个人都是很有前途的官员。

  甚至是受到皇帝重视的官员。

  因此只要不是涉及到原则性的问题,吏部和都察院都不会卡他们。所以朱厚熜看的不仅仅是吏部和都察院的报告,还要看他们在天津真实的成绩。

  像天津现在有多少人,天津开辟了多少新的耕地,天津直沽港口一年货运量多少。

  朱厚熜看的都是这种硬邦邦的数据。

  什么都可以说谎,但只有数据是客观存在的。朱厚熜派人调查,其他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并不是很感兴趣。唯一感兴趣的就是这些硬邦邦的数据。

  的确很不错。

  毛伯温和夏言两个人都不是很懂海贸,夏言更是禁海的主力干将。但他们两个人合作,天津发展非常快。从人口就能够看出天津这几年的发展。经过三年多的建设之后,天津人口已经是有了三十万左右。

  天津开市之前,只有军队和一些商人。整个天津人口不到五万人。

  可是天津开市之后,短短三年之内,人口竟然是超过了三十万人。光是这样的成绩,就足够朱厚熜奖励毛伯温和夏言的。这三十万人,主要是以前的贱民和失去土地的流民组成。

  相比起东北来说,那些人更愿意来天津安家。

  毕竟天津靠海,而且还是在京城附近。

  因此大量的贱民和流民,被天津的政策吸引,来天津落户。对于他们来说,当贱民的日子和当流民的日子都不好过,甚至还影响他们的后代。

  能够正常的生活,谁愿意当贱民,谁愿意当流民。

  除了贱民和流民之外,天津最多的就是商人。随着天津开市,直沽港口大发展之后,这里来了一大批的商人。不仅仅是海商,还有在直沽港口做生意的商人,数量非常多。商人的嗅觉的确是非常灵敏,都知道天津能挣钱,跑来了很多人。

  毛伯温对于商人没什么好印象。

  但也知道天津要发展,是需要商人过来的。因为天津完全是建造一个新的城市,朝廷的拨款是有限的。大部分资金都是需要天津自己解决。

  可是天津哪里有那么多钱。

  毛伯温此人最大的本事就是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妥协。为了吸引商人过来,为了让商人出钱,毛伯温是想了很多办法。包括同意给一些在天津出钱的商人,给他们的后人一个在北直隶科举的名额。

  当然这个政策是比较苛刻的。

  商人必须要在天津投入多少钱,还要在天津住满多少年,才能够拿到这样一个科举名额。对于商人来说,科举名额是很宝贵的。士农工商,朝廷对于商人的限制比较多,商人嫡系后裔都是没有资格科举的。

  因此一个科举名额,对于有钱但没有地位的商人来说,是非常在乎的事情。

  毛伯温就是靠着大量商人的钱,三年之内在天津建设了一个规模不大的小城市。

  而且随着安置这么多人,天津开荒也达到了一个高潮。天津开市的时候,官府登基的耕地数量不过六百顷地左右,而且都是卫所屯田。可是经过三年的大开荒之后,现在的天津耕地数量已经是达到了四千顷地,这么多的耕地一半属于官田,一半属于民田。因为都是开荒出来的耕地。可以看出这三年天津是多么疯狂的开荒。

  其实四千顷地也不算很多。

  因为按照毛伯温制定的天津计划,未来五年之内天津耕地数量要达到一万顷地,也就是一百万亩。然后五年之内准备在天津筑城,让天津正式成为一个城市。

  农业社会什么最重要。

  人口和土地。

  毛伯温和夏言能够在三年之内,接纳这么多人,还能够稳定他们,开荒三千多顷地,这就是能力。虽然因为刚刚开荒,朝廷不收税。但等过两年之后,朝廷就会从这些耕地收税。有了这些税收,天津也能够有不少的收入。

  这就是他们两个人一个大功绩。

  然后就是天津海运的发展。

  毛伯温不是海贸派的干将,对于海运开始也不熟悉。夏言更是最大的反对者。可是他们在天津,还是认认真真的发展天津海运。当然他们发展海运,只是配合天津市舶司,给海运创造一个很好的条件。

  发展速度很快。

  嘉靖五年的时候,天津的海运量突破了七百万石,也就是七十万吨。和几百年后当然不能相比,但这个时代来说,七百万石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大量辽东的货物、京城的货物,通过天津转移到山东,乃至于松江府(上海)。同样辽东的货物、山东的货物,更南边的一些货物,也都是通过天津港流入天津,最后进入京城。

  甚至天津港的海运大发展,都开始影响漕运的地步。

  从这些方面来说,毛伯温和夏言在天津三年的工作还是非常成功的。

  朱厚熜当然满意。

  “夏言,在天津待了三年,对于海贸有没有新的看法?”

  “皇上,海贸的确挣钱,海运也的确比陆运方便。臣三年前说的的确有些问题,海运真的是一个很好的补充。特别是对于辽东来说,海运的存在大大缩短了距离,以及路上的消耗。但臣依旧是认为开海应该要谨慎。臣在天津看到,大量的商人都是围绕着海贸做生意。天津还是小地方,那么多商人投入到海贸无关紧要。但若是南直隶、山东、浙江、福建这些地方,大家一门心思只盯着海贸,一定会影响当地农业发展的。海贸挣钱,谁还种粮食。”

  夏言很倔。

  在天津虽然看到了海贸、海运的优势,但他是不会轻易认输。

  就算是面对朱厚熜这个皇帝也是如此。

  夏言这点小骄傲,朱厚熜并不放在心上。只要夏言能够好好干活就可以。夏言少了大人物应该有的一些胸怀,但能力是没的说的。

  看天津事情井井有条就知道,毛伯温和夏言都是动手能力很强的官员。

  “你可看到市舶总司那边的报告?”

  “臣粗略的看过。”

  “那你知道,自从成立了市舶总司之后,市舶总司这三年给朝廷带来了多少钱?”

  夏言没说话。

  因为夏言只是简单看过市舶总司的一些报告,具体的东西,不可能让夏言一个天津直隶州的同知知道。所以朱厚熜继续道:“一千三百万两,市舶总司成立之后,给朝廷带来了超过一千三百万两的收入。开始的时候,市舶总司主要收入是来自出海权和外货专卖权,关税收入是比较少的。嘉靖三年关税收入不过十万两,可是嘉靖四年关税收入已经提高到一百七十万两,今年关税收入突破了三百万两。你能够想象得到这是多大一笔钱吗?能够想象得到海贸的利润有多高吗?”

  夏言虽然没说话,但听到这个数据,心中却是很震惊。

  他知道海贸挣钱。

  可是没想到海贸如此挣钱。

  三年给朝廷带来了一千三百万两,这是什么概念。明孝宗、明武宗的时候,朝廷一年收入最高的时候,银子也不过是四百万两。其实明孝宗、明武宗的时候,大部分时候太仓银子收入是二三百万两。

  什么时候能够想到会有这么高的收入。

  难怪天津来了那么多的商人。

  天津港主要是做海运,是贸易中转站。在辽东、京城、山东之间进行货物转运。不过也有一些贸易,和建州女真,朝鲜,日本做海贸。

  天津海贸做的不算很大,但还是有大量的商人参与海贸。

  夏言可以想象,原来海贸就发达的宁波、泉州、广州一带,那会是什么样的情形。

  “夏言,你是不是以为这就是全部了。觉得朝廷挣到这些钱,就是海贸的全部?并不是。开海之后,茶叶、瓷器、生丝和丝织品都大量的出海。他们卖出这么多东西,又给朝廷带来多少税收。王阳明上奏,今年四川茶叶出海收入,已经达到了三十万两。光是这些茶叶,就给四川当地带来多少税收。”

  王阳明是大才,这一点朱厚熜是同意的。

  去四川才多长时间,四川茶产业就有了巨大的发展。光是出海的茶叶就卖出了三十多万两,加上在国内茶叶的出售,四川的茶产业开始迅猛发展。

  还有四川的盐业、酒业,都有很大的发展。

  “皇上,其实这就是一个问题。这些东西大量出海,大家就会种植这些挣钱的东西,而不再是种植粮食。这是真正的隐忧。”

  夏言对于开海依旧很敏感。

  朱厚熜摇摇头。

  夏言此人,对于开海也不知道怎么了,本能性的反对。

  要不是夏言能力很不错,就这样强力反对开海的官员,朱厚熜早就让他扫厕所的,还能让他继续在官场上蹦跶。夏言反对海贸,朱厚熜并不在意。

  只要夏言能够踏踏实实干活,那么什么都好说。

  “这一点朕知道。朕会想办法控制这些事情。夏言,朕有一句话要告诉你。因噎废食,是不可取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是有利有弊,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事情。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只看一面。要学会发展有利的一面,克服不利的情况。”

  “臣谢皇上教诲。”

  虽然夏言心中还是不服气。

  但皇帝态度如此之好,夏言也不可能继续顶着。

  毛伯温在旁边看着朱厚熜和夏言说话,心中是非常羡慕夏言的。别看朱厚熜一直在批评夏言的观点,但对于夏言的爱护之情溢于言表。

  要不然一个夏言一个小小的直隶州同知,哪里值得朱厚熜这个皇帝如此苦口婆心。

  和夏言说完话之后,朱厚熜把目光转向了毛伯温。

  看着毛伯温道:“你在天津三年的表现,朕很满意。你对于天津未来的计划,朕也看了,写的不错。若五年之后的天津真的如你写的那样,那么天津就成为北直隶重要城市了。但这份计划你无法去完成了,因为朕要交给你一个更重要的事情。甘肃的事情听到了?”

  “臣在路上听过了。”

  陈九畴的事情,轰动朝野,毛伯温岂能不清楚。

  只是毛伯温没想到,陈九畴的事情看起来还要牵扯到自己。

  “鸿胪寺已经派人和土鲁番谈判,朝廷也准备在宁夏开市,和土鲁番开展边贸,结束之前的对峙。朕准备让你以督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的身份,负责此事。”

  “臣不熟悉宁夏情况,怕辜负皇上重托。”

  “没有。朕很信任你,你就大胆的去做。卿能力出众,又在天津三年,必然能够顺利完成开市任务。”

  “臣一定竭尽全力。”

  虽然是去遥远的西北,但毛伯温心中还是高兴的。

  天津三年的苦没有白受。

  把一个只有军营的天津,变成了现在拥有三十万人口的港口城市,毛伯温的确是吃了很多苦。来天津落户的那些人,来源实在是太复杂。

  贱民也好、流民也好,那都是没有户口的。

  谁知道里面掺杂了什么人。

  说不定就有江洋大盗,土匪贼寇。让他们在天津落户,让他们在天津安稳的开荒,真的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果然现在有了很好的结果。

  四十四岁,就要巡抚甘肃。

  “对了,陈九畴也在那里。他熟悉那个地方,你要是有什么不懂的,可以请教陈九畴。”

  “臣遵旨。”

  皇帝一句话,毛伯温就知道,皇帝虽然贬了陈九畴,但对于陈九畴还是很器重。

  一下就知道该怎么对待陈九畴。

  如陈九畴这样被贬官的,只要表现好了,随时都能够恢复官位。以陈九畴的资历,还有他的贡献来说,一旦皇帝宠信重用,说不定未来还能够成为六部尚书,或者是内阁阁臣。

  “夏言,你回天津。天津虽然说是开府,但只是设立了直隶州。你此次回去之后,天津就正式开府,你来担任知府。”

  “臣遵旨。”

  夏言是想要回京的。

  可是看皇帝的样子,依旧是要把自己放在天津。

  虽然不满意,但只能是接受。毛伯温在旁边看着,真的是越来越羡慕夏言。自己劳心劳力,天津算是有了基础,未来发展会越来越快。可是夏言就这样摘了果实。

  看皇帝对于夏言的态度,未来自己和夏言说不定谁的官位更高。

  “都去准备。”【本章节首发沧元图书网,请记住网址(https://Www.CangYuanTu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