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元图书网 > 穿越小说 > 明朝大昏君 > 211 玉米产量
  武举结果让朱厚熜很满意。

  人才不少。

  不管是历史上挂名的名将,还是历史上没什么名气的无名小卒,但整体上来说质量还是很高。这一批武进士,从考核的情况来看,都是熟读兵书,弓马娴熟。

  不管是文试,还是后面的武试,表现都很不错。

  重要的是这些人都年轻。

  去部队锻炼几年,然后跟着部队见识一下战争。十来年之后,都可以成为军队当中的中流砥柱。

  当然除了满意之外,也让朱厚熜更清楚的看到了勋贵和世袭武职后人的堕落。不说别的,光是大明朝勋贵和世袭武职的后人,那些要袭爵和袭武职的人数都应该有上万人,甚至更多。

  但其实可以参加考试年龄的人,并不仅仅是这些。

  因为这些只是可以袭爵和袭武职的,还有他们的其他兄弟,都是没有资格袭爵和袭武职。但他们都属于是将门世家的后人,如果从小继承家风,那么也都应该是有些能力的。

  他们都过来参加武举,朱厚熜也都是赞成。

  可是看看,全国真正参加武举的人才有多少。中了武举人,然后来到京城参加武举会试的,加起来才四百来人。而文举会试,每次聚集到京城参加考试的,有大约四五千人。这就是差距。

  对于武举,朝廷整体上还是比较宽松的。拿到武举人资格,来京城参加武举会试,比读书人中举人简单多了。但最后参加武举会试的人,依旧是少得可怜。

  说白了还是那句话,大明朝发展到现在,勋贵、世袭武职后人纨绔太多,成材率太低。

  这让朱厚熜更加确定一件事情,那就是朝廷必须要办武学,必须要大兴武学。一支军队的强大,虽然和领导这只军队的将军关系很大,但和这支军队的基层军官的关系一样很大。

  特别是大明朝这样,皇帝很是忌惮武将。

  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压制武将。

  不仅仅是以文驭武,还会派遣监军。光是这样还不够,对于那些将军会不停地进行调离。朱厚熜作为皇帝,以后也会如此。不可能让一个将军,自己组建军队,然后自己又在这支军队长时间待着。这样的话,军队上上下下都是他培养和提拔的军官,到时候这支军队就有可能成为将军的私人军队。

  最后很容易出现尾大不掉的军阀。

  所以那些军队将军还是需要不停的调离。

  不能让将军在一支部队待太长时间。可是一旦一个将军到了其他部队,不适应其他部队怎么办?两支军队的训练方式完全不同,两支部队的构成完全不同怎么办?

  这样会直接削弱军队战斗力。

  将军不适应下面的军官,下面的军官不适应将军。

  这个时候军队标准化,就显得很重要。也就是说全国的军队训练方式要差不多,基层军官的培养要一致。只有这样将军不管是去哪里,都能够迅速的适应部队情况,迅速的形成战斗力。因为全国军队都是一样的模式,都是一样的训练方式。

  可是想要完成军队标准化,基层军官就变得格外重要。

  朱厚熜的想法就是,大量的培养合格的;标准的基层军官。而想要大量的培养基层军官,最好的办法就是军校模式。只有军校模式,才可以一批一批的培养标准的基层军官。

  这样武学的地位立马上升一个档次。

  当然这也不是一时半会可以完成的事情。朱厚熜已经和兵部、军事参议司开始讨论这个问题。不过武举结束之后,时间已经是进入十月份。

  到了嘉靖五年年末。

  辽东地区甚至已经开始下雪,京城这边前段时间都已经飘了雪花。北方地区要开始进入冬天了。

  朱厚熜此时又有了一个孩子,顺妃给朱厚熜生了一个公主。

  心情不错。

  朱厚熜现在是儿女双全,且朝廷的事情也是顺顺利利。更不用说嘉靖五年全国算是风调雨顺,看起来又是一年大丰收之年。这都让朱厚熜这个皇帝过得很舒心。

  “这是各地的报告?”

  “是。这是各个省交上来的报告。对于番麦种植的土地,也做了分类。这边这些都是最贫瘠的土地,写上了以往的粮食产量,和种植番麦之后番麦的亩产。这边的是中等田,右边这是上等田的产量。户部和都察院合作,让各省巡按御史对于这些数据做了监察,没有发现任何问题。这是一份准确的数据。”

  到了年末,要总结的事情很多。

  不过朱厚熜最重视的其实只有两个,一个是市舶总司的报告,另外一个就是今年种植的玉米产量的报告。朱厚熜对于玉米产量是格外的关注。

  毕竟现在和几百年后不一样。

  几百年后大家熟悉玉米,玉米也出现了适应各个地区不同的种类。但现在的情况不一样,现在玉米刚刚流传到中国。玉米种类有限,大明朝百姓对于玉米的种植技术也很匮乏。

  所以需要不停地尝试才可以。

  今年是全国各个省份都种植玉米的第一年,虽然都是试验性质的种植,但朱厚熜还是很关心具体产量。应该说现在这个年代的玉米收成如何,朱厚熜心里真没有底。因为知道朱厚熜重视这个事情,所以户部尚书秦金,土地部尚书彭泽,都因为这个事情来到了朱厚熜这里。

  嘉靖五年种植玉米,每个省份都有任务。

  拿出不同质量的土地,种植玉米,然后统计收成。进入十月份之后,这些统计报告都汇总到了户部这里。朱厚熜翻了翻这些报告,越看越是高兴。

  虽然现在的玉米产量,也不能说很高。但比传统的水稻、小麦的产量是高的。

  玉米已经开始表现出他高产作物的特点。

  “皇上,从各地的报告来看,在贫瘠干旱的土地上,番麦的产量可以轻松超过两石,一些地方能够达到三石。在一些中等田来说,番麦产量可以超过三石,有些伺候好了,甚至接近四石。而一些上等田,番麦产量更是可以超过四石。还有一些地方甚至报告,番麦产量接近五石。不过这是他们报告错误,还是真的能够达到五石,虽然有巡按御史的证明,但臣也不敢完全肯定。实在是因为这个产量太高。臣已经准备派人调查,看看真实情况。如果真能够达到五石,那么番麦真的是一个罕见的高产作物,对于我朝未来的粮食稳定,一定会带来巨大的改变。”

  秦金虽然不是改革派大臣,但在专业素质上还是合格的。

  立马给朱厚熜详细介绍。

  玉米的产量的确是让户部官员也是大吃一惊。一般的那些下等田,本身土质就不好,碰到了一些干旱的天气,又无法导入需要的水。那么这种地方种植粮食很困难,产量少的可怜。有些地方一亩地产量不过五六十斤。这些下等田,如果哪一年老天爷开恩,算是风调雨顺,粮食产量能够达到一百斤,那都是大丰收。不过这种情况少之又少。

  不要说是这些下等田,就算是一些中等田,一年的亩产超过一百斤,都算是不错的收成。这是农业社会农业的真实情况。不要觉得这样的产量很低。

  其实在目前的世界上,大明朝的这个农业产量还是相当高的。从农业技术来说,大明朝目前的农业技术,可以完爆全世界所有地区。欧洲目前的农业技术,和大明朝相比,那还是处于原始时代。

  其实农业时代的农业,基本上就是靠天吃饭。人类只有进入了工业时代,才能够让农业生产有了跨越性的进步。

  但玉米直接打破了这个界限,让秦金这样户部官员,都难以置信。干旱贫瘠的土地,亩产却轻轻松松超过了二百斤。在一些中等田,亩产更是达到三百斤。

  还有一些报告说,亩产甚至达到五百斤。这个实在是太出乎“常识”,所以秦金这个户部尚书都不敢相信。所以很直接的跟皇帝说,自己准备派人去看看,到底是不是真的。

  亩产五百斤?

  开什么玩笑。

  如果粮食产量能够达到五百斤,那么以后大明朝就没有饿肚子的人了。粮食产量直接可以提高多少倍。

  朱厚熜其实也不是很相信亩产能够达到五百斤。在这个农业社会,玉米的亩产可以达到五百斤?五百斤是什么概念。进入工业社会之后,北方地区的玉米亩产才超过一千斤,南方地区的亩产更是能够达到1500斤左右。农业社会玉米产量想要达到五百斤,怎么想都困难。

  当然这只是朱厚熜的想法。

  说不定这个年代玉米亩产真能够达到五百斤。反正都是要派人调查的。

  “有没有在一些山地做过试验?”

  “有。北直隶和河南那边就是在一些山地种了番麦,亩产也有近两石。”

  “嗯。”

  朱厚熜点点头。

  玉米的确是高产作物。

  在这个年代来说,这样的高产作物,对于百姓的作用是很大的。最容易受灾,最容易出现没饭吃的地方,大部分都是干旱的地方。

  农业社会干旱是非常可怕的东西。

  干旱严重的时候,那真是赤地千里。可是有了玉米之后,虽然不可能完全抗旱,但也有了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对于朝廷抗旱,会有一个非常好的补充。

  “陕西、辽东那边呢?”

  “陕西情况还可以,产量也不比其他地方差太多。不过辽东那边种植的番麦,收割的时候有一些还没有完全熟透。应该是没有掌握好种植时间。”

  “不错。”

  朱厚熜一边听秦金的报告,一边看着各省份统计的数字。

  连陕西和辽东种植玉米之后,都没有出现大问题。那么就会说,大明朝推广玉米是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翻看了好一会之后,道:“土地部在一些省份,统计一下被人抛弃的荒地。然后把这些地给当地村民种番麦,告诉他们朝廷不收税,但需要统计番麦的种植情况和产量。”

  有些荒地,以前是耕地。

  但因为情况出现变化,有的甚至是因为天气变化,少了雨水,慢慢的变成了荒地。这样被抛弃的荒地,是真正贫瘠干旱的土地。

  种植玉米,朱厚熜什么地方都要试一试。

  这样才能够积累足够的经验。

  朱厚熜不着急,现在大明朝的农业情况,养活上亿人是没有问题的。其实大明朝目前的耕地,都没有好好地利用。因此朱厚熜完全可以慢慢的推广玉米,在各个省份的土地上,都进行试验。

  让百姓慢慢的熟悉种植玉米,积累足够的经验。

  那些荒地如果能够种植玉米,那么大明朝就能够出来很多新的耕地。

  “还有,从明年开始,每个省份要扩大种植番麦的面积。我看每个省份种植一百倾地,然后再观察一下产量。这个户部要盯着,别给朕弄虚作假。”

  “臣遵旨。”

  “彭卿,你跟史道交流一下。告诉史道,辽东地区山多,山地也多。让他注意和当地官府合作,在山地上推广番麦的种植。既然今年番麦种植不是很成功,就要找到不成功的秘密。若辽东以后能够自给自足,那么朝廷后勤压力大大减少。”

  “臣明白了。”

  “番麦既然开始在各地种植,朕看应该给番麦起一个名字。朕想了想,番麦从外面来看,就像是玉一样。干脆就叫它玉米,像玉一样的米。你们两个人看呢?”

  “皇上,名字很贴切。”

  秦金和彭泽当然是同意。

  皇帝都已经取名字了,两个人还能反对。这种事情不要说是他们两个人,就是那些怼天怼地的清流喷子,都不会做。

  “好,那么以后就统一叫玉米。秦尚书,户部年末很忙,你去忙。”

  “臣告退。”

  等秦金离开之后,朱厚熜看着彭泽道:“彭卿,前年的时候,朕决定要清查官田,卿也是支持的。不过后来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这个事情未能够推进下去。只是止步于北直隶地区。 朕想了想,清查官田的事情还是要提上议程。朕的想法是,土地部做一份清查官田的时间表。”

  嘉靖三年的时候,朱厚熜和彭泽推动官田清查。

  但还是那句话,时机不成熟。

  支持官田清查的朝中大臣太少,可以帮助彭泽请查官田的下面官员也太少。因此最后未能够推行下去,算是朱厚熜登基之后推行的新政当中唯一半途而废的。

  但朱厚熜一直记得这个事情。

  现在情况和两年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可是朱厚熜依旧是担心,会跟两年前一样无疾而终。所以只是让彭泽制定一份时间表。

  “皇上,臣回去之后,立马做一份时间表。此次制定时间表,一定可以完成。”

  彭泽也是非常遗憾。

  当时自己为了官田清查,甚至和杨廷和都闹得很不愉快。可是最终还是没能够推行下去。实在是因为找不到几个支持彭泽的,找不到几个志同道合之人。

  这一次彭泽也不允许失败。

  “嗯。朕等你的好消息。”【本章节首发沧元图书网,请记住网址(https://Www.CangYuanTu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