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卿,你说谁适合接任兵部尚书?”
对于朱厚熜的问题,王宪立马开始思考。
总督仓场的位置,朱厚熜已经给了王宪,这可不是很小的位置。王宪知道兵部尚书是不可能再留给自己。如果自己一边成为吏部尚书,一边还把持着兵部,朱厚熜这个皇帝岂能放心。兵部和吏部,那可是六部当中最有权势的两个部门。
因此王宪明白,朱厚熜这是要看看自己能不能理解皇帝的心思。
一个吏部尚书,如果无法领会皇帝的意图,那么就没有什么未来了。毕竟皇帝喜欢的臣子,你要给他升官。皇帝讨厌的臣子,你要打压,这样皇帝才会满意。
到了王宪这个级别,想要再往上走,想要入阁成为内阁阁臣,肯定是要得到皇帝的欢心。因此揣摩皇帝的心思是必须要做的功课。
不要说是王宪,就是杨廷和这样强势的内阁首辅,平时也要琢磨皇帝的心思。
因此稍微想了一下,王宪道:“皇上,倒是有一个人适合接任兵部尚书。只是此人资历太浅。”
“谁?”
“兵部侍郎汪鋐。汪侍郎,非常适合担任兵部尚书。带兵打过仗,而且还指挥过水军打仗,在文臣当中非常少见。只是汪侍郎资历太浅,两年多以前他不过是广东按察使。靠着两次击败佛郎机商人护卫部队,才能够成为兵部侍郎。这样已经是惹得朝野议论纷纷,都认为汪鋐的资历不应该成为兵部侍郎。若再想要成为兵部尚书,臣担心会有很多非议。”
朱厚熜点头。
王宪的确是猜到了朱厚熜的心思。
朱厚熜真的是很器重汪鋐。在朱厚熜心目当中,汪鋐就是兵部尚书不二人选。全国军队改革,就需要汪鋐这样的官员。包括大明朝军队走向热兵器方向,都需要汪鋐。
汪鋐此人有能力,更重要的是有视野。看出了火器在战争当中的重要性,更看出了葡萄牙这些西方国家在火器上的发展。因此非常能够理解朱厚熜要大胆的跟番夷国家学习的想法,甚至是支持朱厚熜这种想法。
而且汪鋐不是只知道打仗的武夫。相反作为文臣,汪鋐虽然和佛郎机商人打仗,却建议朱厚熜增加和佛郎机的交流。这样一个文武双全,有远大视野的文臣,朱厚熜当然喜欢。
不要说是兵部尚书,如果需要,未来内阁阁臣都会有汪鋐的一席之地。
不过王宪的说法也是对的。
汪鋐资历太浅。
朱厚熜登基的时候,汪鋐才是一个小小的广东按察使,只是一个小小的地方正三品。就算是两次击败了佛郎机商人的部队,当初担任兵部侍郎的时候,还是有很多人反对。都表示汪鋐的资历太浅。
现在这才几年时间。
汪鋐担任兵部侍郎不到两年,就要担任兵部尚书,真的不是太好看。很多朝臣都会诟病。当然只要皇帝喜欢,这些都不是问题。但这样还是会有不少问题。
打破朝中的一些默契。
并不是很好。
而且朱厚熜对于汪鋐寄以厚望。未来还会重用汪鋐,不希望汪鋐被很多朝臣诟病。如果汪鋐受到太大的非议,那么以后他要做什么事情,下面的大臣不配合,那就麻烦了。
“那卿觉得,兵部怎么安排比较合适。”
“臣推荐原南京户部尚书邓礼方担任兵部尚书。在他到任之前,可以让汪侍郎掌部物。过两年之后,汪侍郎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担任兵部尚书。”
王宪准确的摸到了朱厚熜的想法。
王宪看到了朱厚熜对于汪鋐的器重。但汪鋐资历不足,因此王宪给出了一个过渡的方案。召回邓璋,让邓璋担任一段时间的兵部尚书。
邓璋是成华二十三年(1487年)的进士,在官场上待了三十多年,一直干到了南京户部尚书。不过明武宗驾崩之后,邓璋选择致仕,到现在回家已经有三年的时间。
邓璋的资历是足够的。
正德初年,邓璋就担任了右副都御史,巡抚过河南。而且致仕的时候,又是南京户部尚书。要是提邓璋担任兵部尚书,估计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朝臣的反对声音也不会很大。
算是一个过渡的好方案。
朱厚熜很满意。
皇帝为什么喜欢“奸臣”,就是因为所谓的“奸臣”、“佞臣”能够明白皇帝的心思。皇帝想要干什么,他们都能够给你办的漂漂亮亮的。
“廷推的时候,吏部就推邓璋。”
“臣遵旨。”
邓璋会不会接圣旨,朱厚熜是不在意的。
他要是接受,就让他担任两三年的兵部尚书。反正让他当兵部尚书,也不是真的让他干事情的,是让他看着兵部尚书位置的。至于他不接受,那么正好可以让汪鋐掌兵部的部物。
朱厚熜继续道:“还有两件事情,朕想要嘱托你。一个是杨慎的事情。朕之前答应过杨太师,会让杨慎担任国子监祭酒。而且杨慎的资历,也足够担任国子监祭酒。这个朕在下一次内阁会议的时候会提起,到时候希望吏部支持。”
“皇上,杨慎是状元出身,又是大才子。担任国子监祭酒正适合他。”
王宪并不在意。
一个小小的国子监祭酒而已。虽然说是小九卿,但国子监祭酒只是一个从四品的小官。国子监祭酒想要成为朝廷大臣,还需要过渡六部侍郎的位置。
而且国子监祭酒的情况,想要过渡六部侍郎,唯一的一个地方就是礼部侍郎。但这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能够从国子监祭酒过渡到六部侍郎的,都是皇帝比较器重,或者是朝廷重臣器重的官员。
而且杨廷和刚刚致仕,给他的儿子升官,算是给杨廷和面子。
内阁也不可能会有人反对。
“还有一个事情就是严嵩的事情。严嵩完成了和佛郎机商人的谈判,也在广州设立了鸿胪寺下属机构。他南下的时候,朕答应过他。只要他回京,就会把鸿胪寺卿的位置交给他。你看这个?”
“皇上,严嵩乃是弘治十八年的榜眼。鸿胪寺卿,资历方面不会有太大问题。”
“王卿,你认为没问题?”
“皇上,没有问题的。”
“好。”
虽然国子监祭酒也好,鸿胪寺卿也好,都是小九卿。都是有资格参与廷议,在朝廷来说地位不算太低。因此都不是吏部尚书一个人可以决定的事情。
但吏部尚书的支持,情况会大不一样。
朱厚熜可不会随便把不确定的事情送到内阁或者廷议当中讨论。因为作为皇帝,一旦在内阁或者廷议当中,自己提出来的建议,被下面的大臣顶了回来,那样会丢大面子的。
皇帝的脸往哪里搁。
甚至直接影响皇帝的权威。
因此大部分事情,朱厚熜在讨论之前,都是先和下面的官员讨论一下。有了一定的支持之后,才会选择进行讨论。历史上嘉靖皇帝早年就是因为太小,没有这方面的锻炼,所以不懂这个,才会有很多事情都办不下去。
嘉靖皇帝登基之后,没有任何准备,就发起了大礼仪之争,被下面的大臣直接撅了回来。朝臣全都反对,让嘉靖这个皇帝根本下不来台。
丢尽了脸面。
后面真的没有办法,只能是采取了强硬的措施。左顺,一次性打死了十几个大臣,罢黜了几十个大臣。也导致大量的朝中老臣选择致仕。
朝廷几乎停罢了三年多的时间。
甚至好几年之后,朝廷很多事情,不少大臣选择闭口不言。这些大臣无法和皇权直接对抗,就选择了软对抗。整个嘉靖几十年时间当中,皇帝和朝臣之间都是这种情况,耽误了整个朝廷大事。这种事情朱厚熜是不会让他发生的。皇帝和大臣之间可以闹矛盾,可以进行博弈,甚至可以发生一些龌龊。但就是不能完全闹掰了,双方撕破脸皮,那就是两败俱伤。
…………
嘉靖三年十月十一日,朱厚照召开廷议。
讨论新的内阁阁臣人选。
廷议过程还是很顺利。毕竟早在内阁会议上,大家都达成了一致,朱厚熜也是表达了自己的意思。杨廷和走了之后,内阁面对皇帝,陡然矮了一大截。
没有了杨廷和这样强势的内阁首辅,内阁再也没有了和皇权对抗的实力。
没有人愿意在这个时候,违背皇帝的意愿。
最后廷议确定吏部尚书王瓒入阁。
嘉靖三年十月十二日,朱厚熜任命王瓒为武英殿大学士,入阁参赞机务。朱厚熜登基之后,王瓒是坐了火箭。从礼部左侍郎,到礼部尚书,然后是吏部尚书,现在成为了内阁阁臣。
算是朱厚熜登基之后,升官速度最快的大臣。
王瓒入阁之后,吏部需要重新选择一名吏部尚书。吏部侍郎王时中此时临时负责吏部部事,所以王时中负责廷推,挑选一名吏部尚书。嘉靖三年十月十六日,朝廷在吏部侍郎王时中的主持之下,完成了廷推。
吏部尚书,天官的位置。
多少人关注。
吏部尚书有不少候选名单。
六部几个尚书都在廷推候选名单当中。
不过整个廷推过程,也没有出现什么意外。主要是现在的六部尚书,没有一个人的资历可以和王宪相比。所有的六部尚书当中,王宪担任尚书时间最长。再说朱厚熜内阁会议已经确定王宪接任吏部尚书,而且这还是费宏成为内阁首辅之后,第一次确定的人事问题。
朱厚熜不希望出现问题,费宏更不希望出现问题。如果费宏连这点控制能力都没有,内阁会议确定的吏部尚书都出现问题,那么皇帝就会质疑费宏作为内阁首辅的能力。
所以费宏很努力。
结果很顺利。
兵部尚书王宪得票最多,朱厚熜点兵部尚书王宪为吏部尚书。
王宪成为吏部尚书之后,第一个事情就是负责廷推兵部尚书。王宪以吏部尚书的身份,推荐原南京户部尚书邓璋为兵部尚书。虽然还有其他的候选人,但邓璋资历足够,又有新任的吏部尚书支持。
朱厚熜支持王宪,勾选了邓璋为新的兵部尚书。但邓璋早就致仕,现在在老家窝着。因此朱厚熜立马让内阁写了一份起复的诏书,给邓璋送过去。让他赶紧回到京城,担任兵部尚书。
当然邓璋接不接受圣旨,谁也不能保证。
在邓璋接任兵部尚书之前,兵部的部物交给兵部左侍郎汪鋐负责。
杨廷和离开之后,朝廷迅速的稳定下来。并没有想象当中那么动荡。不过等这些都完成之后,朱厚熜批准了户部尚书、总督仓场的孙交递交的致仕奏折。
同意孙交致仕。
孙交致仕,留下了总督仓场的职位。吏部尚书王宪再次主持廷推新的总督仓场人选。
很意外的,一年之前受到处罚的张文锦突围而出。
成为了总督仓场。
朱厚熜在廷推候选人当中点了张文锦。不过鉴于张文锦在大同的失误,朱厚熜并没有直接任命张文锦为户部侍郎兼任总督仓场。而是让张文锦先期署理户部粮仓,署理仓场。
若张文锦做得好了,就把署理去了,成为真正的总督仓场。【本章节首发沧元图书网,请记住网址(https://Www.CangYuanTu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