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伯,若是让你负责四川民政,那么你会怎么做?”
“皇上,臣第一步就是要增加四川人口。”
“怎么增加?”
“这个需要朝廷的支持。朝廷应该大力支持江西、湖广一带的百姓,迁移到四川生活。四川短时间之内想要增加人口,只有这个办法。而臣在四川可以实行一系列的减税政策,吸引这些人在四川开荒种地。”
皇权社会。
大部分人从小接受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对于皇权是天然的畏惧和顺从。
皇帝的命令、朝廷的命令,在这个年代对于百姓来说,威慑力还是很大的。明朝并不是一个支持人口流动的朝代,没有朝廷的支持,一般人是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自己住的县城。甚至很多农村人,一辈子都没有去过县城。因为朝廷对于人口流动是控制的。
那些没有命令“瞎溜达”的,被称为流民。这个年代的流民,要么是逃离卫所的军户,要么是丢掉了田地的农户。只有这些人才会变成流民。
稍微在老家有活路的,是不会背井离乡,成为流民的。
所以在明朝,就算是四川发布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也不可能吸引多少人口。不像是二十一世纪,一些城市可以利用政策,吸引人才。
但是在明朝不行。
不过有朝廷的支持,那么四川的政策诱惑力就会很大。四川的情况和辽东差不多,都是地多人少。而且相比起辽东,四川在历史上就有过很多人口,有很多肥沃的土地。只要有足够的人口,就能让这些人过来开荒,而且为了支持他们开荒,朝廷可以减免一些税收。
朱厚熜没有立即回答。
因为朱厚熜需要思考。湖广和江西,人口加起来有3500万左右。特别是江西,在明朝的时候,是人口比较多的省份,超过了两千万人。可是江西耕地不多,如果只是种地,养不活这么多人口的。
明朝的时候,江西商人很多,成就也很高。都是因为现实情况逼得,没有足够的耕地种田,只能是出去做生意。以及大量的江西人口往湖广迁移,也是因为人口太多,土地不够。
如果想要迁移人口,江西是最好的。只要往四川迁移两百万左右的人口,那么四川很多产业都可以发展起来。
“这不是一时半会可以完成的。”
“皇上,四川完全可以等。只要每年能够迁移一二十万人口,又或者二三十万人口,那么四川的发展就会一日千里。”
“新建伯,你继续说。”
对于王阳明的这个说话,朱厚熜还是赞成的。
现在的四川需要人口。人口多起来,四川就可以发展。天府之国,并不是说说的。四川有很多曾经开发过的肥沃土地,现在都荒废了。如果有人口,那么这些荒地,可以重新开发出来。
就算无法给朝廷带来税收,但只要这些人能够养活自己,不给朝廷添乱,那对于朝廷也是很好的事情。
“四川民生凋敝,百业凋零。除了要兴修水利,支持开荒之外,应该要大力发展井盐和种茶。朝廷对于四川的井盐和茶,可以进行专卖政策。”
“盐茶专卖?”
“是。”
朱厚熜疑惑的看着王阳明。
好一会才道:“新建伯,你这是要朕与民争利?”
完全相反。
一直以来都是皇帝想要把全国最挣钱的买卖都握在手中。而盐铁专卖,是朝廷控制经济命脉最重要的措施。不过皇帝什么都想要,但儒家大臣一直在反对。
与民争利,这是那些儒家大臣反对皇帝时候最常用的。
可是现在的情况是,王阳明跟朱厚熜表示应该在四川盐茶专卖,而朱厚熜问王阳明这个是不是“与民争利”。王阳明帅气的面孔露出了笑容,道:“皇上,《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有言:“夫筑城廓;立仓库;因地制宜’。筑城、仓库,都是要因地制宜,治理一个省更是需要因地制宜。臣在路上翻阅过关于四川井盐的资料,宋元之后四川井盐破坏严重。大明开国之后,特别是太宗文皇帝以北京为京城之后,朝廷更重视北直隶、山东、山西等地的恢复。这一百多年北直隶、山东、山西的人口恢复快,经济恢复也很快。但远在西南的四川恢复缓慢。人口恢复慢、农业回复慢,其他一切恢复都慢。目前四川井盐产量有限,到现在还没有突破两千万斤。而这些井盐想要恢复,需要很大的投入。井盐所需要的井,就算是挖的最浅的,也需要投入千两以上。一般的井盐打下去,最少需要万两以上,甚至需要两三万两。而且不少井盐,需要两三年才能够有产量。四川井盐的恢复为什么慢,就是因为这些年朝廷的投入太少,民间商人又没有足够的财力。目前四川的井盐,主要是太祖高皇帝和太宗文皇帝之时,朝廷投入恢复的。现在想要恢复四川井盐产量,一个是朝廷要投入足够的银子,一个是朝廷要对于新产的井盐减免税收。”
朱厚熜静静地听着。
这是朱厚熜登基以来,第一次有人在朱厚熜面前谈四川的问题。
这让朱厚熜颇为新鲜。
加上是王阳明这样的大佬,朱厚熜就更感兴趣。看朱厚熜很认真的听自己的话,王阳明心里是比较满意的。王阳明从小就是才华横溢,但正因为太天才,反而仕途非常不顺。
因为当时的政坛大佬都非常忌惮王华、王阳明父子。
王华是状元,很快又称为明孝宗经筵日讲讲官。而王华给明孝宗当讲官,迅速吸引了明孝宗的目光,明孝宗对于王华非常欣赏,非常器重。短短时间之内,王华升官速度惊人。成为明孝宗经筵日讲讲官六年之后,王华就成为了翰林学士,掌翰林院。过了一年之后,王华担任翰林学士兼任詹事府少詹事。同一年王华又担任礼部右侍郎。
真正的圣眷日隆。
以至于当时的内阁阁臣都在排斥王华,打压王华。实在是因为王华升官速度太快,皇帝也是越来越喜欢他。如果这样下去,一两年之内王华入阁都是正常的。
李东阳、刘健、谢迁他们占据内阁阁臣位置,并不愿意再分给王华一个名额。而且他们都担心,王华这个皇帝的宠臣入阁,以后内阁最受皇帝信任的变成王华,直接影响他们的利益。所以他们是联合起来打压王华。
明孝宗是一个脾气很好的皇帝。
内阁阁臣联合打压王华,不让王华入阁,明孝宗也不强求。而这个时候王阳明横空出世,和王华一样的才华横溢,这让这些内阁阁臣更加忌惮王华。
所以打压更多。
王阳明科举都颇有波折。第一次参加会试,虽然没中进士,但当时朝野都知道状元王华有一个才华横溢的儿子。连当时的内阁首辅李东阳都认为王阳明有状元之才。可越是如此,朝廷重臣就越是打压王阳明,王阳明第二次会试也没能够成功。第三次好不容易中了进士,此时的王阳明都已经二十八岁。如果是普通读书人,二十八岁中进士,还是二甲第七名,绝对是值得吹捧的。但王阳明这样的天才,二十八岁中进士算是晚了很多。中进士之后,又没有给他一个很好的位置。反正王华、王阳明父子,因为太有才华,反而一直在受到打压。
等明武宗登基,刘瑾当政,就更不待见王华和王阳明父子。刘瑾本来是想要拉拢王华父子,对抗李东阳,对抗明武宗的老师杨廷和。可是王华此人有读书人的高傲,不屑于和权阉合作。因此大大的得罪了刘瑾,差一点就招致了杀身之祸。等明武宗解决了刘瑾,很多被刘瑾打压的大臣重新受到了重视。但王阳明依旧不被明武宗喜欢,只能是做一个六部小官。
而此时的王阳明,因为多年在地方讲学,在读书人中间名气非常大。
但明武宗依旧是忽视王阳明,没有重视过王阳明。要不是宁王之乱,王阳明的一辈子就是小官。不过今天王阳明第一次见到朱厚熜,却发现朱厚熜很是认真的听自己的意见。王阳明五十多岁,第一次感受到有一个皇帝还算是重视自己的意见。
才华横溢的王阳明,很喜欢这种感觉。
被人肯定,特别是被皇帝肯定,对于王阳明这种“圣人”级别的大佬来说,也是非常渴望的。所以继续道:“再说说四川茶叶,那也是需要朝廷投入的。现在四川茶叶,那都是散落的,没有渠道,因此也无法出川。朝廷如果专卖,再配合目前海商出海,可以把大量的茶叶拿到外面卖。等四川盐茶有了一定的发展,自然会有大量的商人入川,到时候就能够接替朝廷专卖。”
“嗯。”
王阳明不是赞成朝廷盐茶专卖。
而是认为四川先期发展需要钱,而这些钱目前能够拿得出来的只有朝廷。宋朝的时候,四川的经济还不错。但现在的四川,没有朝廷的投入,很难有大发展。等这些产业有了一定发展之后,可以让商人代替朝廷专卖。
或者朝廷把手中的专卖权卖给商人,也是一笔很大的收入。
“新建伯,卿的切入点不错。卿给朕说说到时候朝廷收入如何?”
“皇上,四川茶的问题,臣还需要更多的资料,而且还要看海贸的情况。若海贸货物需要大量的茶叶,那么四川茶叶会给朝廷带来大量的收入。臣主要说说目前井盐的情况。目前四川井盐,每年的盐税总额在七万两左右。若是朝廷能够整顿四川井盐,加上开发四川井盐,盐税总额会迅速增加。只要能够恢复到宋朝六千万斤的规模,那么朝廷盐税总额就能够达到二十万两。其实臣仔细研究过四川井盐历年的数据,六千万绝不是四川井盐的极限。只要有足够的支持,四川井盐的产量可以达到更多。而且一旦四川井盐专卖,那么朝廷收入就不仅仅是盐税。臣敢肯定,只要大力发展四川井盐,四川井盐每年最少可以给朝廷带来五十万两以上的收入。”
朱厚熜点头。
对于王阳明的分析还是支持的。或者说王阳明的预测还是很保守。
四川井盐的产量,清朝雍正年间可是达到了一亿斤。到了嘉庆年间,更是达到了四亿斤,最高达到过七亿斤。清朝为了支持四川井盐的发展,降低盐税,特别是新开井的更是减税,乃至于免税。因为大量的减税,才能够让更多的资金流入到井盐的开发当中。清朝就是用这种方法支持井盐的发展。
结果四川井盐的确是迸发出巨大的力量,产量以每年几百万斤的速度增长。到了清末的时候,四川井盐已经包揽了当时中国三分之一的市场。
而四川井盐的发展,也带动了整个四川经济的发展。四川好多城市,都是靠着井盐崛起的。有的是靠着制作井盐,有的是靠着转卖井盐,成为了贸易城市。
可以说四川在清朝大发展,和井盐是息息相关的。
明朝现在不到两千万斤的井盐,产量真的很小,同样潜力也是无限的。朱厚熜想了想道:“新建伯,按照你说,井盐需要投入的资金很多。目前朝廷财政是好了很多,但花的也不少,不可能有太多的资金专门支持四川井盐的发展。而且朕让你去四川,主要是配合云贵两地的土司问题。”
“皇上,四川虽然不是边疆,但目前的情况和边疆没有多少区别。现在的四川需要的,并不是大量的银子,而是足够的粮食。只要有足够的粮食,就能够雇佣足够的人来干活。就算是迁移人口,在开荒之前,也是需要朝廷的粮食支持。朝廷要是支持四川,那么给四川划拨更多的粮食,这是最好的。至于解决西南土司问题,四川大发展就是解决土司问题最好的办法。”
“有道理。”
朱厚熜笑笑。
王阳明果然是把什么都考虑到了。在农耕社会,还没有完全进入资本社会的时候,粮食真的是硬通货。特别是边疆地区,还有西南省份这样比较穷的地方,对于银子的渴望还没有粮食重要。只要有了粮食,那么做什么事情都好办。雇佣人干活,给他们粮食,比给他们银子更好用。
朱厚熜很满意。
王阳明这样的大臣,怎么就蹉跎到现在。心中也是叹息。像王琼、杨廷和两个人,包括杨一清他们,都是这个时代真正的大才。如果他们能够不闹别扭,精诚团结,一起辅佐皇帝,那么对于明朝该有多好。
就不会让彭泽、王阳明这样的大臣,因为他们之间的争斗,浪费了很多时间。
“新建伯,那你对于四川卫所有何想法?”
“皇上,臣希望学习浙江,对于四川卫所进行改革。把一些糜烂不堪的卫所裁汰合并,让那些卫所军户成为民户,卫所屯田成为官田,军户成为种植官田的民户。保留下来的卫所,也要进行新的改革,把兵丁和家族分离开。兵丁是当兵的,他们的家族要转为种田的民户。”
“这样改革,是要结束军户?”
“是。皇上,目前卫所已经崩溃,逃亡军户数量三四成左右的,都是很不错的卫所。全国大部分卫所,逃亡军户已经是超过了卫所一半,甚至一些严重的地方逃亡军户数量在六七成左右。这样的卫所制度,已经没有保留的必要。卫所屯田情况比逃亡军户情况更加严重,完全无法保障军队的粮食。还不如慢慢的废除卫所,废除军户制度,转为募兵。”
王阳明是带过兵的。
很清楚目前卫所制度的情况。卫所的崩溃,军屯的崩溃,已经是无可阻挡的。或者说卫所崩溃,是既成事实。朝廷承认也得承认,不承认也得承认。因为这是现在卫所的客观情况。
在现在卫所完全崩溃的情况之下,保留卫所制度也没什么用。因为朝廷现在打仗的时候,已经是无法仰仗卫所部队,只能是临时募兵训练。历史上嘉靖朝抗倭的时候,主要的部队都是募兵的部队,而不是原来卫所的部队。现在的情况是,朝廷要怎么改革卫所,怎么改革军制,才是最重要的。王阳明的意思是,要慢慢的完全废除卫所,改为募兵制度。
“募兵,谈何容易。”
朱厚熜叹口气。
道:“军户逃亡如此之多,就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当兵。这些世世代代的军户都不愿意当兵,更何况是募兵。”
“皇上,募兵要如何进行,需要朝廷更多的考虑。但现在的情况是,募兵势在必行,因为卫所部队根本无法打仗。臣查过这些年四川的情况,四川卫所因为无法打仗,每每碰到一些叛乱,只能是借调土司部队。每次借调土司部队,都会给土司让出一定的地盘,让出一定的利益。甚至允许土司部队在胜利之后,对那些叛乱地区可以放开劫掠几天时间。这样的情况之下,土司实力越来越强,放任下去如何解决土司问题。因此西南地区要解决土司,必须要整顿卫所,然后进行募兵。臣建议募兵之后,提高兵丁的军饷,还有提高兵丁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够顺利募兵,顺利完成卫所制到募兵的转变。”
王阳明可不是无的放矢。
对于卫所的问题,王阳明研究颇深。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四川都指挥使司呢?”
“让他们负责后勤物资的保管,负责军饷的管理,军队需要的时候负责征召新兵,给部队输送新兵,负责伤亡兵丁的抚恤工作。但他们以后不再管理卫所,不再管理军队打仗。”
卫所问题太复杂,因此到现在只是在浙江进行了一些改革。
不过浙江的改革也只是进行了一半。因为阻力太大,担心会影响边卫,造成不好的事情。但改革大致的思路是有的。王阳明这是要学习王琼在浙江的卫所改革。甚至比当初朱厚熜和王琼两个人对于卫所的改革准备的更加充分。
朱厚熜当然是支持的。
因为王琼在浙江和福建的卫所改革,正是朱厚熜要求的。所以朱厚熜点了点头,道:“可。朕给你这个权力,你可以去四川大力的整顿卫所。朕也想看看,卿整顿四川卫所之后的成绩。”
“臣谢皇上支持。”
王阳明站起来,很郑重的对朱厚熜弯腰施礼。
王阳明入仕以来,给明孝宗、明武宗写过很多建议。但基本上没有被采纳的。可是今天及见到朱厚熜,朱厚熜却给与了如此的信任。
王阳明也是非常感激。
“皇上,臣还有一个请求。”
“说。”
“四川卫所情况不好,也没有多少可用之兵,无法震慑当地土司。臣想带着部队进入四川,既可以震慑当地土司,也可以顺利推进卫所改革。”
“你想带那支部队入川?”
“沈希仪的‘天’字一号营。”
朱厚熜抬头看了一眼王阳明。
王阳明厉害。
王阳明对于四川军政方面的建议,都非常符合四川的客观现象,是真正的胸有丘壑。不过更让朱厚熜欣赏的是,王阳明经过这些年在仕途上的捶打,人变得圆滑很多。
进入四川,王阳明要进行大改革,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但又担心卫所改革影响太大,甚至会让皇帝不放心。所以点了一支部队,要带着这支部队入川,是让皇帝安心。沈希仪的“天”字一号营,这可是朱厚熜登基之后第一个训练的部队。是皇帝亲自授旗,也是皇帝最嫡系的部队。带着这支部队入川,就是我了让皇帝安心。
朱厚熜缓缓地点头,道:“就让沈希仪担任四川总兵,辅佐你改革卫所,训练新兵。”
王阳明要这个安心,朱厚熜就给她这个安心。
王阳明听到朱厚熜的话,知道皇帝明白自己的意思,而且也表示对于自己的信任。因此王阳明立马道:“臣叩谢陛下圣恩。”【本章节首发沧元图书网,请记住网址(https://Www.CangYuanTu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