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元图书网 > 穿越小说 > 明朝大昏君 > 第151章 都察院改革
  “高宪臣,坐。”

  “谢皇上。”

  高友玑六十三岁,年纪也不小了。

  不同于其他朝廷重臣,高友玑看起来很是严肃,而且身体看起来非常好。像杨廷和,这两年完全是肉眼可见的显老。正德十六年,朱厚熜入京第一次看到杨廷和的时候,杨廷和虽然年龄不小,但依旧可以看出年轻时候帅哥的样子。实在是因为杨廷和的相貌出众。

  而且那个时候的杨廷和精神很好,看起来身体也没有什么问题。

  但这两年不一样。

  真的老了。

  杨廷和现在是满头的白发,脸上的皱纹也是迅速增多。现在每次和杨廷和见面,朱厚熜都能够发现杨廷和的体力越来越差。

  不仅仅是杨廷和一个人。

  朝廷当中很多大臣过了六十岁之后,都有这样的情况,身体都会迅速的衰老。六十岁,对于这个年代的人来说,真的是一个分水岭。但高友玑不一样,六十三岁却非常精神,身体非常的硬朗。每天都是精神抖擞的上下班。

  在朝中弹劾那些大臣的时候,丝毫看不出他已经是六十多岁的人。

  “高宪臣,最近朕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官场贪腐应该怎么防止?官场贪腐应该怎么治理?吏治乃是历朝历代最为头疼的问题。吏治问题应该是从哪里着手?这也是一直以来困扰朕的问题。不过朕想来想去,吏治问题还是要从都察院开始。”

  “皇上,臣定当好好整顿都察院。”

  高友玑对于小皇帝还是感激的。

  朱厚熜登基之后,本来的消息是,高友玑要去地方担任布政使。或者说这就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朝廷重臣当中有些人的确是这么做的。只不过没有通过而已。

  实在是因为高友玑当官的时候,得罪了太多人。不管是在哪里当官,高友玑最后都是得罪权贵。就这样一边立功,一边被权贵折腾。一路磕磕绊绊爬升到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整理军务。可以看出高友玑的能力多么出色,一路上得罪那么多权贵,老是被他们打压。可是高友玑硬是靠着出色的政绩,来到了这个位置。

  只要在这个位置上做好了,那么接下来就可以总督某些省份军务,或者是进入六部担任侍郎。如果上面有人提携,那么去南京担任六部尚书,转一圈之后回到北京,就可以真正的担任六部尚书。可以说对于当时的高友玑来说,前面是一条康庄大道。

  可是结果呢?

  高友玑脾气可不一般。在山西因为弹劾宗藩横行霸道,虽然惩治了那些宗藩,但结果反而自己被贬官。

  降二级使用。

  一个正三品的右副都御史,被朝廷贬为正四品。但有些时候,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么奇妙。本来重新起复之后,是准备让高友玑担任地方布政使。虽然品级上来了,但在地方当布政使,比六部侍郎都差了好多好多。

  却没想到时来运转。

  新皇却看上了高友玑,让高友玑担任左副都御史。等石珤入了内阁之后,就开始署理都察院。前段时间更是摘了署理,高友玑直接成为了左都御史,掌都察院事。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大九卿。

  能够成为手握重权的大九卿,高友玑知道是因为皇帝的器重。所以对于皇帝是相当感激。

  因此朱厚熜谈吏治,高友玑立马表态,愿意整顿都察院。

  朱厚熜点头道:“打铁还要自身硬。都察院监察百官,首先都察院自己就不能出现问题,都察院官员自己就要做到清廉。只有这样才有底气监察百官。要是自身不正,自身问题很多,那么都察院哪来的底气监察百官。不过朕今天要跟你说的不是这个。朕考虑的是,都察院人数太少,特别是监察御史人数太少。完全无法做到真正的监察百官。在地方,按察使衙门帮都察院分担很多监察百官的责任。”

  “皇上,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整个都察院监察御史才堪堪超过百人。而我大明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想要依靠这些人监察百官会力所不及,肯定是需要地方配合。地方按察使作为地方三司衙门之一,负担一些也是他们应该做的事情。”

  高友玑回答。

  督察院监察御史人数是有限的,总共才一百一十人左右。

  而且很多时候,这个人数还不满。像明武宗时期,皇帝动不动就廷杖,而打的最多的就是这些监察御史。结果是有一段时间,监察御史比法定的人数少了三十多人。

  这么点人,要监察百官哪里是那么容易的。每一次朝廷派遣巡按御史巡按地方的时候,肯定是需要地方配合。要是没有地方配合,都察院很多事情都干不了。

  有些人以为监察御史到处都是,其实那都是想象的。

  “正因为如此,朕决定增加监察御史的人数。”

  “皇上,真要增加监察御史的人数吗?”

  “嗯。”

  高友玑大喜。

  都察院本来权力就很大。如果再增加监察御史的人数,那么都察院的权力会大大膨胀。监察御史,品级低,但发言权重。作为七品小官,在朝中可以参加重要会议,包括廷议都有资格参加。如果巡视地方,那么地方正四品官员都要退让三步。甚至如果出现一些骚乱,巡按御史还有权利调动部队平叛。看看这就是监察御史的权利。高友玑作为都察院左都御史,都察院权力增加,也就是他的权力增加。这对他是好事情,高友玑当然高兴。

  因此高友玑心中大喜,甚至脸上都表现出喜悦。

  “高卿,朕想要做的,不只是增加监察御史的人数。朕想要对都察院做一些改革,增加都察院下属的机构。”

  “请皇上明示。”

  高友玑没明白皇帝的意思。

  皇帝是要增加都察院的权力,但又不是简单的增加监察御史的人数,而是要增加都察院下属机构。高友玑在考虑,难道皇帝要把地方一些衙门划给都察院管理。

  这就是更好的事情了。

  所以高友玑虽然很恭敬的表示要皇帝明示,但其实心中高兴地不得了。高友玑是能臣,甚至可以说是能文能武。要不是做官到处得罪人,而且得罪的都是有权有势的权贵,还包括宗藩,要不然以高友玑的资历早就应该是朝廷重臣。而不是朱厚熜当皇帝之后才提拔为督察院左都御史。

  能够在晚年成为都察院左都御史,高友玑是有一番雄心抱负的。那是因为高友玑在地方做官的时候,看多了官场腐败,看到很多宗藩横行地方。

  高友玑迫切的希望加强都察院的实力,好好的整治这些人。

  “高卿,朕的想法是,都察院在每个省份都设立省都察院,也就是都察院下属机构。”

  “皇上,这…………”

  高友玑大惊。

  皇帝要对都察院进行改革,但这不是一般的改革。

  在每个省设立省都察院?

  这样的想法,高友玑是想都没有想过。或者说,自从都察院这种模式的弹劾机构出现,就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事情。如果真的这样,那么都察院的权力不是一般的大。

  在朝中监察朝中官员,在地方还能够直接监察地方官员。

  “朕的想法是,以后每个省都有省都察院。省都察院直接隶属于都察院,和地方三司衙门不发生任何关系。省都察院负责地方吏治,负责监督地方官府的施政。朕不想学习以往的帝王,用东厂、锦衣卫来监督百官,让百官听到锦衣卫、东厂就害怕。朕希望堂堂正正,立下制度规矩,来整顿吏治,来监督施政。而能够完成这个任务的就是督察院,因此都察院必须要增加力量。”

  “皇上圣明。”

  高友玑站起来,大礼参拜,高呼“圣明”。

  都是读书人。

  不管在政治理念上有什么不同,但在很多方面还是有共同点的。高友玑虽然可以说是“帝党”,但再怎么说也是正儿八经读书人出身,肯定是不喜欢锦衣卫、东厂这样的机构。对于锦衣卫和东厂的不喜欢,大部分读书人都是一样的。

  但对于明朝皇帝来说,都是更信任锦衣卫和东厂。

  从朱元璋开始,就算是大明读书人喜欢的皇帝,他们对于锦衣卫和东厂这样的特务机构,也是牢牢地抓在手中。用他们来牵制朝臣。

  现在皇帝直接说,他相比起锦衣卫和东厂,更喜欢用制度规矩来监督百官。这对于读书人来说,当然是好事情。所以高友玑才如此高呼皇帝“圣明”。

  朱厚熜笑笑。

  朱厚熜是要大力发展都察院,但也没有想过限制锦衣卫和东厂的发展。因为对于朱厚熜来说,手里必须要有自己的力量。但有些事情能做,但不能说。有些事情既要做,还要说。

  看看眼前的高友玑就知道。

  听到皇帝要限制锦衣卫和东厂发展,立马就这么高兴。朱厚熜要的就是高友玑这样的态度。想要增加都察院的权力,那么肯定是会影响其他机构的权力。

  天下的权力是有数的。

  权力这个东西谁要是多占一点,别人只能是少占。都察院的权力增加,必然是严重影响其他官员的权力。因此想要改革都察院,肯定是会受到一些阻力。朱厚熜是皇帝,虽然可以支持,但不能自己冲锋陷阵。

  高友玑最合适。

  但想要让高友玑冲锋陷阵,除了增加都察院权力之外,还要让高友玑明白都察院此次改革是多么的重要。只有此次改革成功了,皇帝才会限制锦衣卫和东厂的发展。

  这是多么神圣的任务。

  有了利益,有了崇高的使命感,高友玑才会拼命的冲锋陷阵。高友玑这样一辈子都在得罪权贵,虽然仕途坎坷了一些,但还能够活蹦乱跳的人,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只知道得罪权贵,而没有能力的官员,早就消失在了大家的视线当中。高友玑还能够在仕途上前进,可以看出他多么厉害。因此这样的事情交给高友玑,只要高友玑愿意拼命,一定可以完成。

  “高卿,起来,起来。”

  朱厚熜很满意高友玑现在的状态。

  因此虚扶了一下高友玑,道:“高卿,朕希望以后都察院御史主要工作就是吏治,就是官员贪污,以及监督地方官府施政。当然还有盯着宗藩、权贵他们,不要让他们祸害地方。至于一些其他鸡毛蒜皮的事情,就别天天盯着。现在都察院一些御史弹劾的都是什么东西?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让整个朝廷都陷入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当中。还有朕希望以后都察院官员的升迁,主要在都察院内部,和其他部门不进行交叉。这样是为了防止都察院成为朝廷重臣党争,互相攻击的地方。”

  “臣会努力。”

  “不过成立省都察院,毕竟是一个新鲜事物。因此朕的意思是,先找一两个省份试验一下。看看效果,如果效果不好,那么就可以及时的停止改革。如果效果良好,就可以慢慢的推广到全国。高卿,你看呢?”

  “皇上英明。这样朝廷可以进退自如,也不会引起混乱。就算是真的有什么不好的事情,也可以及时终止。”

  高友玑很支持朱厚熜的想法。

  甚至可以说,高友玑心目中,朱厚熜真的是一个明君。小小的年纪,胸有丘壑,江山社稷都在小皇帝的胸怀当中。看看关于都察院改革的想法。

  石破天惊。

  但又不着急,愿意慢慢来。从一两个省份开始推广。历史上不是没有雄心壮志的皇帝,可惜这些皇帝都是志大才疏。有雄心抱负,但却没有匹配的能力,最后的结果反而是让天下动荡。

  可是眼前的小皇帝不一样。

  有雄心抱负,同样有出色的手腕。这才是明君之姿。

  高友玑喜欢这样的皇帝。

  朱厚熜很直接的道:“高卿,如果让你选择两个省份,进行都察院改革,你会选择哪两个省份?”

  “浙江,河南。”

  “说说。”

  朱厚熜是信任高友玑的。

  袁宗皋活着的时候,对于高友玑的评价也是非常高。应该说高友玑是袁宗皋推荐给朱厚熜的。本来朱厚熜是想让高友玑去吏部,但袁宗皋认为高友玑能力很强,不应该只是局限在吏部,应该有更大的舞台。

  就是因为高友玑这个人能力很强。

  在地方当官的时候,不管是做什么官员,政绩都是非常好。朱厚熜是皇帝,制定大致的政策之后,就让下面的官员去做,这才是正道。

  皇帝事事都管,才是笨皇帝。

  现在朱厚熜定了督察院改革的大方向,怎么改革,改革的一些细则,是需要高友玑去完善的。朱厚熜养着高友玑这样的大臣,就是为了干这种事情的。

  “从嘉靖二年开始浙江一直动乱不定。先是‘争贡之役’,接着是王部堂(王琼)清查浙江卫所,然后是史道他们丈量田地。正因为浙江混乱,且浙江官场动荡,所以接受能力也会很强。在浙江成立浙江省都察院,不会有太大的阻力。浙江方面也容易接受。”

  “嗯,有道理。”

  浙江这一年来事情太多。

  各种事情接踵而来。浙江官场更是动荡不安,清洗了不知道多少官员。浙江是朱厚熜的改革省份,各种改革试点都在浙江进行。

  再多一个省都察院也没什么。

  “那么河南呢?”

  “皇上,请恕臣斗胆。”

  “没事,说。”

  “河南是我朝宗藩最多的省份,河南本就不是富裕的省份。现在河南一年的田赋,支付给宗藩俸禄都很困难。再过几年河南田赋肯定是付不起宗藩俸禄。但宗藩还不满足,不考虑朝廷的困难,忘记了朝廷恩典。他们在河南大肆兼并土地,弄得天怒人怨,到处都是失去土地的流民。结果现在的河南是全国流民最多的省份。若放任不管,几十年后河南将不复朝廷之河南,河南百姓将不复朝廷之民。河南是中原腹地,若河南大乱,则朝廷如何处理?中原不在,国将不国。”

  现在的河南并不是新中国时候的河南。

  在新中国河南是大粮仓,周围省份都要吃河南的粮食。但现在的河南,很多土地是非常贫瘠的。可是这样的河南,却分封了大量的宗藩。

  号称天下宗藩五分之一都在河南,可以看出河南宗藩之害。而这些河南宗藩侵吞的都是河南最好的土地。而失去土地的农民,都成为了流民。

  明武宗时期流民暴乱最严重的地方就是北直隶和河南,而这里面大部分的流民都是来自河南。而河南流民之所以这么多,和宗藩侵吞他们土地是有直接的关系。

  现在高友玑说的正是河南宗藩问题。

  朱厚熜问道:“朕听闻你巡抚大同的时候,和当地宗藩冲突颇多。”

  “皇上,臣并非对宗藩怀有怨恨,也非是要对宗藩怀恨报复。而是河南、山西、湖广、山东等地的宗藩,真的成为了朝廷最大的问题,也是最大的负担。若不解决,未来必成朝廷最大隐患。特别是若放任他们侵吞地方田地,未来朝廷从何处收税?”

  高友玑立马解释。

  如果被人传为自己对宗藩怀恨报复,这可是杀头的大罪。也就是现在,如果是放在朱元璋时期,这样的话传出去那是抄家灭族的大罪。朱元璋分封朱姓王爷的时候,不是没有大臣反对。不过朱元璋以离间宗室骨肉之情为由,直接拉出去砍头。

  现在就算是好了很多,但宗藩问题依旧是最敏感的事情。

  “高卿,朕不是怪你。朕是在考虑,以你当时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的身份,都因为宗藩问题被降二级使用。宗藩问题应该是多么复杂,才会出现这种事情。”

  “皇上,宗藩问题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太祖高皇帝制定的‘皇明祖训’。”

  高友玑果然是去哪里都得罪人,一开口就直接说出了最核心的问题。

  说的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

  高友玑说的是不错的。

  大明朝的很多东西,为什么一直以来都难以改革。就是因为朱元璋弄了个“皇明祖训”,里面写的都是一些规矩、礼仪、训话,让后辈天天看、天天学。谁要是敢改革,别人就要拿着这个跟你说,你不孝。那些大臣劝谏皇帝的时候,最常用的就是朱元璋钦定的“皇明祖训”。说皇帝不遵守祖制。

  朱元璋把后面很多皇帝都束缚住了。

  当然也是因为后面的那些皇帝,一个个都是没有什么魄力的,也不想有什么魄力。有些皇帝倒是很聪明,但却是把聪明用在了吃喝玩乐上。

  “高卿,你大胆。”

  “皇上,臣乃肺腑之言。”

  皇帝不说什么,高友玑还不会怎么样。

  但皇帝说自己大胆,高友玑反而是来了脾气。朱厚熜有时候对于这些读书人是真的难以理解。看着倔强的高友玑,笑着道:“高卿,你说的也对。太祖高皇帝对于宗藩有规定,吾等后辈也不好随意改正。但高卿说的也对,宗藩获得朝廷优待是一方面,他们横行地方,侵吞田地又是另一回事情。太祖高皇帝可没说让他们侵吞田地,让他们在地方横行。这些事情该管,也是你们都察院应该严查的事情。”

  朱厚熜想了想道:“就按照高卿的意思。都察院成立省都察院,就选择浙江和河南。为了此次改革的胜利,成立省都察院,任命的省都御史的人选,一定要选择精明能干的。”

  “皇上,臣推荐一人。”

  “谁。”

  “原河南提学副使,现任南京太仆寺少卿,兼提督四夷馆的边贡。”

  “边贡?”

  朱厚熜想了想。

  提学副使,并不是正式官位。所谓的提学副使指的就是提刑按察使司的按察副使,提督学道的官职,是一个正四品的官员。而南京太仆寺少卿,也是一个正四品的官员。

  加上都是京外的职务,职位算是很低了。如果是一般的外放正四品官员,皇帝是不可能认识的。

  但朱厚熜还是很快想了起来。

  道:“边贡,是不是那个动不动就跟人吟诗作对,满腹牢骚的边贡。”

  朱厚熜很快想起来了。

  边贡名气不小。

  边贡此人最喜欢和一帮文人一起吟诗作对。而且他的诗词当中,各种牢骚不断。批评阉党,批评官场腐败,也批评那些朝廷重臣,批评朝廷政策,更是感叹自己怀才不遇,仕途不顺。

  因为在朝中老是得罪朝廷重臣,所以被外放之后,一直都没有机会重新回到京城。还好边贡懂得分寸,没有抨击皇帝,要不然也不可能还在官场上混。

  “皇上,边少卿虽然牢骚多,但从来没有耽误过工作。边少卿在荆州担任知府期间,踏遍荆州,探查民情,整个荆州吏治大为变好。担任河南提学副使期间,不受请托、秉公择优;不以亲疏为条件,而以文才取舍,虽友人亦不例外,朝野对他是一片清正廉明之赞誉。只是和皇上说的那样,他喜欢写诗发牢骚,诗词当中也有很多讽刺之言,因此一直无法升官。边少卿才华惊人,能力出色,为人清廉刚强,非常适合在都察院。”

  “既然高卿认为他不错,那么就让他去河南。让他担任省都御史,品级和都察院副都御史一样,都是正三品。不过也告诉他,牢骚太甚防肠断,让他少一些牢骚,多做点实事。”

  “是。”

  既然决定让高友玑负责都察院改革,那么有些权力还是要给的。

  不给权力,还想让人干活,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为什么历史上每一次改革,最容易引发党争。就是因为想要改革,那么改革大臣肯定是要重用支持自己改革的那些大臣。这些改革派大臣上位,肯定是要顶替原来大臣的位置,他们怎么可能同意。这样双方矛盾就会迅速激化。

  现在高友玑要推动都察院改革,肯定是需要自己的人。因此朱厚熜虽然对于边贡这个天天发牢骚的官员没什么好印象,但也答应高友玑的推荐。

  “皇上,臣还想推荐一人。”

  “谁?”

  “巡按贵州御史陈克宅。此人有勇有谋,文武双全,魄力非凡,臣想提拔他为省都察院副都御史。”

  “这个否了。”

  朱厚熜摇头。

  高友玑一愣,刚刚朱厚熜明明不喜欢边贡,但都同意边贡担任河南都察院都御史。相比起边贡来说,陈克宅应该是皇帝很喜欢的官员才对。

  四十九岁,正是年富力强的年龄。

  而且陈克宅在地方上做的事情,应该是很对皇帝的胃口。特别是他在担任知县的时候,清丈田地、统计人口、改革徭役、兴修水利、裁汰冗兵、刷新吏治,每一个都是皇帝很喜欢的事情。

  后来担任督察院御史,也是做的非常好。

  巡视广西的时候,还练过兵、打过仗,平定过叛乱。平定广西叛乱的时候,作为巡按御史非常果断迅速。且因为屡屡弹劾朝廷重臣,在御史当中也是非常有名气。提拔他为地方都察院副都御史,也不过是正四品。刚刚皇帝连不喜欢的边贡都同意,怎么就不同意陈克宅。

  朱厚熜很快道:“陈克宅已经有了去处,吏部对陈克宅很快就会有新的任命。他这一次会离开都察院,以后也够呛会回到都察院。所以你回去考虑其他人。”

  陈克宅的确是朱厚熜喜欢的那种官员。

  有能力、有经验、有胆识。

  朱厚熜已经准备让陈克宅去浙江,担任金华府知府。朱厚熜准备让这些支持朝廷丈量土地的官员都去那里扎堆。让浙江成为培养这些新派官员的基地。

  也让他们在那里合作,在浙江率先丈量土地。这些人只要在浙江做了这些事情,那么他们未来必然也会推动在全国丈量土地。

  像丈量土地这种大事情,肯定是需要大量支持丈量土地的官员。更需要那些有能力、有经验的官员去推动执行。

  “臣领命。”

  高友玑有些失望。

  陈克宅这样出色的官员,高友玑这样的上司喜欢,可是同样皇帝也喜欢。现在很明显皇帝要用他,高友玑只能是叹息。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你回去之后,写关于都察院改革的奏章给朕报上来。要详细的写出都察院改革的方案,从各个不同省份都察院的品级开始,包括他们的权力范围都要确定清楚。可不要弄出来之后,和地方其他衙门发生重叠的事情。”

  “是。”

  高友玑站起来躬身道:“臣告退。”

  “去。”

  等高友玑离开之后,朱厚熜对黄锦道:“黄伴,你派人去通知一下朱宸,让他写一封奏章。就说希望朝廷增加锦衣卫编制,让锦衣卫可以在每个省份增设专门的机构,来监察百官贪污,监察百官施政。”

  “皇上,这万万不可。”

  黄锦自己虽然是太监,但也知道轻重缓急。自从朱厚熜登基之后,虽然朱厚熜和朝廷大臣偶有龌龊,但整体来说关系还是相当好的。

  如果这个时候锦衣卫要扩大编制,很容易造成皇帝和朝廷大臣之间关系破裂。因为锦衣卫对于朝廷大臣来说,实在是太敏感。

  所以立马阻止朱厚熜。

  朱厚熜笑道:“黄伴,你现在已经不是兴王府世子伴读,而是天子御用太监。很多事情要多思多想,而不是只知道看表面。朕现在是给内阁更多的选择,好让内阁可以好好选择。去。”

  “是。”

  看黄锦离开,朱厚熜摇摇头。

  随着朱厚熜进入京城的原兴王府那些人,说实话能力上还是差了京城这边的人不少。主要是没有经历过京城这边的那种斗争。

  黄锦也是如此。

  他们需要学习的还很多。

  都察院改革,不可能都喜欢,会有不少反对的声音。谁要是反对,那么就把都察院的应该要做的事情,交给锦衣卫负责。看看他们认为是都察院好,还是锦衣卫好。朱厚熜可以百分百确定,两份方案摆在他们面前,没有人会支持锦衣卫方案。【本章节首发沧元图书网,请记住网址(https://Www.CangYuanTu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