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尚书。”
朱厚熜走了。
却让在场的朝臣都面面相觑。今天这是一个很小的会议,并不是廷议。朱厚熜只是在武英殿见了内阁阁臣和大九卿。这几个人算是目前朝廷最核心的力量,掌握着朝廷最核心的权力。
平时处理日常事务的时候,朱厚熜主要和内阁阁臣商量,也不会轻易的驳回内阁的票拟。如果事情涉及到某一个部门,就会让那个部门的主要领导,像六部尚书和侍郎一起参加。要是处理一些更重要问题的时候,就会加上大九卿。基本上重要的事情,只要内阁和大九卿同意,就不会有其他变化。
朱厚熜登基之后,早朝开的不多,廷议其实开的也不多。除非是有什么大事情,需要大家参与,才会召开廷议。需要传达一些重要事情的时候,朱厚熜才会召开早朝。
和内阁、大九卿见面,算是非常平常的事情。但今天情况就大不一样。
朱厚熜今天的表态,几个人都开始思量。
朱厚熜的意思比较明显。
说我是来继承皇位的,而不是来给人当儿子的。大家都在思量,朱厚熜这种选择,会给接下来的朝政带来什么影响。王瓒作为礼部尚书,现在考虑的最多。
因为这种事情就是礼部负责的。而且朱厚熜已经让礼部重新拟定礼仪状,让礼部重新拟定张太后的尊号,以及追封兴献王的问题。
“中堂大人。”
杨廷和叫住了王瓒。
王瓒看到杨廷和,立马是躬身打招呼。
看着王瓒,杨廷和心里是更加的忌惮朱厚熜。因为很多东西到了这个时候,杨廷和已经想明白了。为什么朱厚熜想尽办法让毛澄进入内阁,为什么朱厚熜扶持王瓒成为礼部尚书。
之前没怎么想。
但现在却完全明白。因为朱厚熜要做的事情,也就是统嗣有别,继统不继嗣,这种东西是需要礼部决定的。礼仪这个东西的制定,维护礼仪,都是礼部的事情。
如果礼部认为,这个礼仪没有问题。那么其他人乱蹦乱跳,效果根本无法和礼部反对相比。朱厚熜要继统不继嗣,一旦礼部全力反对,那么朱厚熜就处于极大地被动。不过换过来,如果礼部支持朱厚熜的主张,那么朱厚熜的主张就有了根据。朱厚熜就可以继续支持自己的观点。
这就是礼部的作用。
礼部在六部当中,比较尊贵,但实力上差了吏部、兵部很多。但现在这样特殊时刻,面对朱厚熜要继统不继嗣,礼部的作用就变得极其重要。
现在礼部就掌握在王瓒手中。
杨廷和此时心中对于朱厚熜很是忌惮,但同时非常佩服。
原来朱厚熜早就做了准备。
这样的皇帝,已经具备了明君的手段。若能够维持这样的聪明,把聪明用在朝政上,那么朱厚熜很有可能成为大明朝的中兴之君。不过杨廷和担忧的是,如此聪明的小皇帝,如果不把这个聪明放在“正道”上,只是用在和朝臣斗智斗力,那么很容易成为比“昏君”更可怕的皇帝。
王瓒躬身和杨廷和打招呼之后,就等着杨廷和说话。王瓒明白杨廷和应该是要跟自己说刚刚的事情。虽然王瓒是朱厚熜一手提拔的,但对于杨廷和还是很客气。毕竟再怎么说杨廷和都是十年的内阁首辅。
从其他方面来说,特别是处理政务,推行新政,王瓒还是承认杨廷和的能力、功绩。
“王尚书,汉代定陶王,宋代濮王的继位事,可以为据。”
王瓒是礼部尚书。
而且是弘治九年(1496年)的榜眼出身,学识出众。奉旨修过“大明会典”,且给内书堂教过书。杨廷和说的汉代陶王,宋代濮王的事情,王瓒是清楚无比。
汉代定淘王是指汉朝第十三代皇帝汉哀皇帝刘欣。刘欣的伯父,汉成帝刘骜无子,因此过继了刘欣。等汉成帝刘骜驾崩之后,刘欣继位,就是汉哀帝。
这是很典型的小宗入大宗,统嗣合一的做法。刘欣既是继承皇统,又是过继给汉成帝为嗣。
宋代濮王,则是指宋朝第五位皇帝,宋英宗赵曙。因为宋仁宗无子嗣,所以很小就养在宫中,长大之后立为皇子,改名赵曙,封为巨鹿郡公。
宋英宗登基之后,掀起了濮仪之争。
说起来赵曙对于宋仁宗的感情是很复杂的。因为宋仁宗早年一直无子嗣,所以就把赵曙接到了宫中抚养,意思已经是非常明确。当时所有人都知道这就是宋仁宗选择的太子。可是没想到几年之后宋仁宗竟然有了孩子。宋仁宗有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当然是想要把皇位留给自己的亲生儿子。因此就把赵曙送到了宫外,赵曙只能是回到了原来的家。没想到又过了几年宋仁宗的儿子夭折了,宋仁宗只能是再次把赵曙接入宫中。
在这个过程当中,对于赵曙本人的刺激是不小的。毕竟宋仁宗从小就把他当成是太子来养育,但当有了自己儿子之后,立马是把他赶走了。
一个当成太子来养大的人,一旦无法继承皇位,下场会是怎么样可以想象。那段时间赵曙,包括赵曙的家人都是心里很慌的。因此赵曙对于宋仁宗的感情必然很是复杂。所以才有了后面的濮仪之争。
濮仪之争,争的就是能不能叫自己的亲爹为亲爹。
历史上这种事情不在少数。
除了汉代定淘王和宋朝濮王之外,还有一个比较类似的就是汉宣帝。汉宣帝登基之后,虽然继承的是汉昭帝的皇统,但儒家宗法上却出现了问题。
汉宣帝是汉昭帝的孙子辈,汉昭帝算是汉宣帝的小爷爷,是汉宣帝爷爷的弟弟。和父子相继,兄终弟及,都连不上关系。当时汉宣帝想要连上这个宗法制度,连上完整的皇统,只有两个办法。一个是追认自己这一脉为皇统,那就是追认自己的爷爷戾太子刘据为皇帝。这样汉宣帝就是汉武帝、戾太子这一脉传承下来的皇统。这样汉宣帝就可以直接以小宗吞了大宗,改变皇统继承秩序。
这样做的后果是,汉宣帝否定了汉昭帝,否定了汉昭帝的皇统。
另外一个办法是,承认汉昭帝的皇统,想办法把自己和汉昭帝联系起来。
最后汉宣帝选择的方法是第二种方法。汉宣帝没有追认戾太子刘据,而是追认自己老爹,让自己老爹当皇帝。然后让自己老爹过继到汉昭帝名下。这样皇统继承就变得很清晰,那就是汉武帝——汉昭帝——皇考刘进——汉宣帝。汉宣帝不仅仅是完成了皇统的传承,而且用自己老爹过继到汉昭帝的方法,完成了统嗣合一。
这就是皇统继承的严肃性。
儒家道统,儒家宗法制度,对于这种传承都有非常清晰的规定。
因此杨廷和是告诉王瓒,千万不能乱了皇统继承程序。朱厚熜是小宗入大宗,绝对不能让小宗吞了大宗,这样会让皇统混乱,甚至影响朱厚熜的继位合法性。
一旦朱厚熜追封自己老爹兴献王为帝,想要把皇统移到自己老爹这边。那么等于是说,朱厚熜的皇统是明宪宗——皇考朱祐杬(兴献王)——嘉靖皇帝。
如果皇统可以这样变化,那么怎么跟天下交代。而且这是明晃晃的给那些藩王扰乱皇统的办法。
毕竟明宪宗的那些还活着的儿子,或者是明宪宗的那些孙子,都可以用这样的模式,说自己才是正统。凭什么兴献王就可以继承皇统,他们这些明宪宗的儿子们就不能继承?还有明宪宗的孙子们,也可以追封自己老爹为皇帝,然后说自己这边的皇统才是正统。
明宪宗是如此。
那么往上明英宗那边呢?甚至追溯到朱元璋呢?
那些从朱元璋那个时候开始传承的藩王,他们把自己祖宗追封之后,是不是就可以说自己也可以登基。反正皇统都乱了,凭什么说在京城的就是正统。
这就是皇统传承的重要性,合法性问题。那些传承一百多年的藩王,别看朝廷看的紧,但他们在地方上权势惊人,势力盘根错节。
毕竟在一个地方繁衍一百多年,和地方豪强不停地联姻,占据地方最好的耕地,占据地方最好的生意。他们这些老牌藩王都是实力非常强大的。
如果他们都不愿意继续当藩王,想要当皇帝呢?
“中堂大人,皇上和汉哀帝、宋英宗的情况又有很多不同。”
“王尚书,怎么说?”
“中堂大人,汉哀帝、宋英宗都是生前已经过继,名分已定。然皇上登基的时候,就如皇上说的那样,先帝并没有明确皇上要宗祧过继。先帝只是让皇上嗣皇帝位,根本没有提及过继之事。皇上是继承皇统,却未必要继嗣。”
王瓒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其实王瓒此时,还没有大礼仪的觉悟。甚至对于朱厚熜的继统不继嗣的想法,只是有一个模糊的概念。认为朱厚熜说的也是不错的。
但也仅仅如此。
王瓒并没有想过用这个事情要如何。
所以跟杨廷和说的时候,也是不假思索,直接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汉哀帝、宋英宗那都是活着的时候就有过继的名分。和朱厚熜完全不是一回事情。
里面具体情况杨廷和更熟悉。
因为明武宗或者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过继的想法。要是明武宗有过继的想法,早就给自己过继了一个儿子,让这个儿子继位。
“王尚书,统嗣合一,才是正统。若统嗣分离,未能合一,则会影响名分,影响皇统传承。若是谁在这个问题上有异议,都是奸贼,应该处死。”
杨廷和听到王瓒的话很是生气。
非常难得说出如此狠厉的话。杨廷和不管动手的时候多么的雷厉风行,不管打击政敌如何残酷。但最起码表面上来说,很少说出这样的话。
但杨廷和现在是真的很着急,因此说出了狠话。
统嗣是大问题。
绝对不能混淆。
看到王瓒沉默,杨廷和道:“王尚书,统嗣合一,是朝廷稳定的基石。若谁要把统嗣分离,那么就会让朝廷动荡。难道你要看着我朝发生和宋代一样的濮仪之争?濮仪之争,朝臣背离,动摇国本。北宋之亡,始于濮仪之争。宋朝党争,乃濮仪之争开启。宰执与台谏,自此不和,至北宋灭亡都未能解决。若我朝开启一场濮仪之争,将会动摇我朝国本,大明朝党争会自此为始。一旦党政开启,就是亡国之始,谁也无法阻挡。想要阻止我朝发生党争这种事情,就要把苗头掐灭在萌芽当中。而要掐灭这种苗头,就要让皇上彻底放弃这样的想法。只有我们一起劝谏皇上,才能够让皇上打消这样危险的想法。”
濮仪之争,一场影响北宋国运的大事情。
宋英宗掀起濮仪之争,就是为了尊封自己亲爹的事情。濮仪之争开启之后,北宋宰执都支持宋英宗尊封自己老爹,而北宋台谏却反对宋英宗尊封自己老爹。结果是宰执和台谏互相攻击,也开始了北宋宰执和台谏不合的序幕。
一直到北宋灭亡,这个问题也没有解决。
杨廷和说的很严重。
甚至说出北宋之亡,始于濮仪之争这种话。虽然这句话有些严重,但还真有不少人都持有这样的观点。很多人都认为濮仪之争对于北宋,带来的后果是非常不好的。
王瓒微微皱眉。
这个事情发生的太突然,朱厚熜突然之间要继统不继嗣,因此王瓒真的没有想好要怎么做。只是没想到杨廷和把事情说的这么严重。
王瓒是读书人,爬到了礼部尚书的位置,也不想大明朝发生党争。因为党争这个东西太可怕,不管是东汉还是唐朝,乃至于北宋,最后时刻都是党争严重。一旦党争严重,那么整个朝廷什么事情都不干,天天除了打架就是打架。发生党争之后,大家就不再关心朝政,天天干的事情就是攻击对方。也不管对方做的对还是错,只要攻击对方就足够了。多少朝代的灭亡,都是因为党争。
党争这个东西,光是听一下都是毛骨悚然。
但王瓒却不能给杨廷和一个明确的答复。和杨廷和不一样,王瓒能够成为礼部尚书,就是靠着朱厚熜的提携,朱厚熜的欣赏。这一点王瓒是心知肚明的。
要不是因为朱厚熜,王瓒是不可能成为礼部尚书。
所以王瓒从心底里明白,自己是皇帝这一边的。现在皇帝要继统不继嗣,自己身为皇帝提拔的礼部尚书,应该支持朱厚熜的想法。但听到杨廷和的话,王瓒又是有一些犹豫。
如果真的发生党争怎么办?
王瓒也是非常熟悉濮仪之争。开始的时候,谁能够想到濮仪之争竟然会严重到那种地步。如果这一次朱厚熜的继统不继嗣的要求,也掀起党争怎么办?
因此王瓒很是彷徨。
犹豫了好一会之后,道:“中堂大人,礼部会讨论此事的。”【本章节首发沧元图书网,请记住网址(https://Www.CangYuanTu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