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元图书网 > 都市小说 > 持娃上岗之雌霸天下 > 第17章 各行发展正蓬勃
  在草原牧场蓬蓬勃勃发展的同时,那个旧砖窑已经开工。虽说现在进入冬季,可是这里的气候并不大冷。

  听说是为朝廷供给用砖,沙水镇的村民们反应非常积极,只要有闲功夫的劳力差不多都会去窑场打工。

  那翻土制坯的活计对于他们来说手到擒来,都已经再熟练不过。原本需要个把月才能装好一窑坯子,在村民热火朝天的干劲下,仅用了不到十天,一窑土坯便装好了。

  都知道青砖的用量非常之大,在有人进行烧窑的同时,那制坯的工作并没有停下来。

  当第一窑青砖烧成之后,做成的土坯已经够装两窑的了。

  之后人员便进行分工,根据原先的计划,用新砖开始建造第二个砖窑,用于加速青砖的烧制。

  这第一窑砖除了建造砖窑之外,支援了牧场一部分,剩下的全部送到了炼铁场,那里更需要大量的青砖。

  本来计划这青砖是要供朝廷建设办公区的,相对来说,这些企业更需要优先建设。李秀娥便更改了旨意,办公区域建设暂缓。

  紧接着,在砖场附近又盖了一个陶器场,自然也会消耗掉一些青砖。

  沙水镇南部50里外的那个小山附近是要建一个白灰厂的,相对来说这个厂的建造比较快捷也比较顺利。

  很快生产出来的石灰,经过粉碎之后,便可以直接供给各个建筑工地了。用石灰和粘土砌的砖墙要比单独用泥沙砌起来的结实的多。

  有村民知道白灰的好处,便用它装修自家房屋内饰了,效果还是不错的。墙面刮白之后,原先黑漆漆的屋子顿时显得亮堂起来。

  相对来说,那个水泥厂建设的要慢一些,厂址就设在炼铁场的附近。

  工人们掌握的工艺毕竟不太熟练,经过几轮的实验之后才制出了成品。

  李秀娥曾经去过那里几次,最后经她确定水泥标号基本达到合格,才下令批量生产的。

  由于目前还没有进行办公区域的建造和民间危房的改造,生产出来的水泥优先供炼铁厂。

  等这水泥将窑炉工房盖好之后,呈现出的结果令所有的人都为之惊叹。这简直就是像用石头垒起来的一样,而且比石头更容易建造。

  所有这些工程包括牧场的扩建都需要大量的人手,工部除了每天汇报工作的进展之外,最挠头的就是人手问题。

  现在各个村庄的青壮男丁,除了部分应征入伍服役集训,几乎都投入到了基础建设当中,再无青壮男丁可招。

  为此李秀娥曾经鼓励青壮妇女加入劳工队伍,也正因如此,她看上了出现在沙水镇那批特殊的人群。

  入冬以来,是草药批发的高峰时期。这个时候鲜草药基本上都已经晒干,还需要进一步进行精选,这些任务便由附近村的年轻妇女承担了。

  收集来的药草,运到沙水镇去,由那家搞批发药材的商铺,从这里再行批发出去。

  当前的这个买卖还掌握在个人手里,并不受大滕王朝的控制。

  在李秀娥看来,毕竟这些药材的批发规模还比较小,期待进一步的发展。

  前文说过,到这里批发药材的多是石昌县以外的客商,特别是在这药材批发的旺季,往来商人络绎不绝。

  他们除了批发药材之外,也看到了石昌县蓬勃发展的迹象,所有的人几乎都在忙碌着,跟之前他们到达沙水镇所看到的景象完全不一样了。

  有人趁购买药材的时机会到这里玩耍一阵子,在当地找几个熟悉的朋友,陪他们一起游玩。可是现在他们的那些朋友都去忙于做工了,再也没有人陪同他们去吃喝玩乐。

  满大街奔跑的孩子们都进书塾读书去了。在大街上看到的闲人寥寥无几,即便是偶尔见到几位老太太,基本上都是在看着孙辈儿。

  没有孩子可看的人,就是没到工厂去做工,呆在家里也没有闲着。有的在剪纸,有的在做其他手工艺品。这些物品会有人进行收购,在出售的同时便能够拿到钱。

  其实不仅是沙水镇,差不多各个农村都是这种现象,只要手脚能动的,在大滕国的政策鼓励之下,都能够多多少少挣到些钱。

  那些贩卖药材的商人,对大滕国发展的趋势大加赞赏。用他们的话说,生活在大滕国发展前途不可限量,对这里的居民非常羡慕。

  也正因他们有了这样的论调,便有人调侃,既然对这里如此向往,何不移居到石昌县来

  他们便当即表示非常乐意,只是不知当地移民政策如何。

  这个信息很快就反馈到了李秀娥的耳朵里,她闻听之后大喜,当即便召集

  诸位大臣进行商议,很快便制定了一项专门针对移民的政策。

  只要愿意来大滕国定居的其他王国的居民,凡年龄在40岁以下的,不论男女,均可携家带口,无论是在石昌县城还是在其他乡镇甚至区农村也可以落户籍,分田地。

  对于拥有一技之长的手工业者c学者c医生,不受年龄限制,均可携家口来定居。

  关于住房,他们可以以购买的方式拥有,也可以先行租赁或是借住。在将来建造新居之后,优先优惠售卖予之。

  大滕国所有的惠民政策都适用于他们,包括教育医疗等方面,当然他们也要服从义务兵役。

  当这条政策正式公布之后,很快就有了反应。

  已经有人开始申请移民定居事宜了。

  申请的第一批人,最先出现在沙水镇。沙水镇有优于其他任何地方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前文说过,这里的房屋均是统一的青砖瓦房,格局和样式有标准,很规范。最为关键的是,有一些富裕人家不止是拥有一处住房,座拥两处三处的大有人在。

  这倒并不是他们为了囤积房产,主要还是为了子孙后代居住建造的。可是有的人家没有男丁,两三辈之后,人丁稀少,那房子便空了下来,家道也便逐渐败落。

  现在有人要买房,况且大滕国又有政策的支持,刚好借这个机会转让出去,也为家庭增加一笔收入。

  而那些买房的也非常愿意买一处这样的房子,双方都达到了满意。

  那些侨迁而来的首先是商人,他们走的地方多见多识广,头脑灵活,对这个沙水镇将来的发展非常看好。在这个地方肯定能发财,所以首选这里。

  在沙水镇现有空闲住房卖完后,再来的移民者便将住址选在了石昌县城。毕竟这里是大滕国的都城,将来发展前景更广。尽管他们买不到满意的房子,充其量在一些住户的配房里租住下来,他们情愿受一段时间的苦,也决定在这里发展。

  到这里来的除了商人之外,还有一些手工艺者。有手艺在身,到哪里都能够挣到钱,温饱没有问题。再加上大滕国的移民政策,他们是蛮有希望的。

  这些人的到来拉动了大滕国的消费需求。他们不是一个人来,基本上都是拖家带口的,同时也为大滕国增添了劳动力。

  李秀娥继续出台政策,鼓励这些人走进工厂,为各个工地有效减缓了劳动力的紧张问题。

  仅仅三个月的时间,整个石昌县境移民将近千人。

  这些人要么是商人,要么是手工艺者,至少一户有一个是这样的人,对于大滕国的发展来说,这些人是有益的推动者。

  其实这些人能够移居到时石昌县来,那些商人是功不可没的。他们来来往往,将石城县的发展状况口口相传,传到了熟人的耳朵里。

  那些人也非常向往繁荣昌盛的世界,便慕名而来。

  这个移民的结果令李秀娥更加坚定了一条信念,必须要走出去。不仅仅是要将商品推销出去,更要宣传大滕国的发展形势,那些有志于做出一番事业的人,便会来这里发展。

  这是后世的经验,在这个时代也适用。

  特别是对一些比较先进的技术,更需要引进人才。目前来说那制铁工艺人才太少了,若能吸引一些铁匠过来,大滕国的发展必将突飞猛进。

  还有医学方面,虽然说已经派人去请太医薛仕了,毕竟他只是一个人,还需要懂得更多医术更高医学的人才。不过这也不能急于一时,大滕国刚刚开始发展,还没有吸引高精尖人才到这里来发展的必然环境。

  李秀娥欣慰的是,就现在石昌县炼铁工人所掌握的技术,制作出来的铁器已经令她非常满意了。

  工部尚书亲自送来了一把战刀,说是炼铁厂的一名工人特意打造的,目的是让王后检验冶炼技术怎么样

  李秀娥不懂兵器,但她也看得出好坏。这把刀刀身窄薄而长,刀头略微上翘,整体有点弧度,准确的说是一把弯刀。

  刀长大约一米,刀柄有三十公分,刀身比较轻,可以单手持刀,也可以双手握刀,挥舞起来非常灵便。

  小翠看到这把刀的第一眼便喜欢上了,嘴里连连夸赞。黑黝黝的刀身发着乌光,挥舞起来便是一片黑影,一刀斜劈下去,手臂粗的木棍应声而断,再看那刀刃毫发无损。

  称之为一把宝刀也不为过,再配上鹿皮刀鞘,看上去就很漂亮,这更让小翠爱不释手。

  李秀娥早已看出了她的心思,便做主将这把刀赠给了她。

  小翠欣喜若狂。

  按照宫中的规定,这些宫女丫鬟是不允许佩戴刀剑的。为此李秀娥作出决定,专门成立一只女子别动队,直接受王后节利。

  小翠任统率。

  小翠却连连摇头,她不想当官,只想一心服侍王后。

  李秀娥告诉她,即便是当了统帅,她也必须在身边亲自服侍,这才让小翠应了下来。

  虽说成立了别动队,但是目前还没有一名队员,只有小翠光杆司令一个。

  这让小翠有点哭笑不得,但她明白王后的良苦用心。不给她官职,这把刀就不会归她了,更无权佩带。正因为如此,她对自家大小姐自当是感恩不尽。可她不知道李秀娥另有打算。

  【本章节首发沧元图书网,请记住网址(https://Www.CangYuanTu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