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元图书网 > 都市小说 > 持娃上岗之雌霸天下 > 第12章 桩桩大事放在心
  接下来的一些日子,国王的家具和工艺品又拍卖了些。

  国王干得起劲,肖德哙拍着上劲,周正邦看着兴奋,李秀娥将精力转向了其他方面。

  可没几天,肖德哙禀报,陛下的家具溜拍了,一天,两天,三天过去了,再无人购买。

  李秀娥预料到了这一点,石昌县毕竟是个小县城,纵是有几户富裕人家,购买力也是有限的,更何况对于这种用于收藏的奢侈品,并非买得起就会买,这的市场饱和了。

  既便是她如此推测,还是让小翠带人暗中调查了调查。果不其然,反馈回来的信息正是这样。那些收藏者见王朝每天都进行拍卖,最初的热度降了温,争相抢拍的形势一去不复返,底价都无人再出。

  李秀娥有旨,绝不可降价,肖德哙也只能遵照执行,终于再未拍出。

  拍卖不再进行,可国王制作的兴致只增不减,李秀娥没有制止,那些桦木还多着呢,国王喜欢,就让他做去吧。

  对于积攒下来的桌椅板凳,周正邦着人入库存了,李秀娥说是自有办法处理,尚需待些时日。

  这段时间各项工作均有进展,李秀娥亲临现场视察,下属们确实很卖力,可是由于资源和技术的限制效率并不高。这一点她想到了,欲速则不达,但她坚信只要方向正确,终有成果。

  在石昌县北,一片草原上建起一个牧场,牛羊不多,在全县境内挑来挑去也不过几头牛,几十只羊。之所以是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好牛好羊百姓不愿卖,自己还得留着下崽呢,那购买的官员是出了些高价买来的。

  可价格他们也不敢出的太高,吏部查得很严,乱花钱会受到惩罚的。他们都是新晋的官职,一心想表现表现,干出些成绩,不愿为点小事丟了乌纱,还是小心为妙。

  结果牛羊购得少。

  李秀娥对他们做法表示肯定,并安慰他们莫要操之过急,先行试养,积累经验,逐渐扩大规模。

  这些人倒是有一定的养殖经验,若要扩大规模,人手是个问题。现在还没有奶牛,只有几只羊可以挤奶,一旦产了大量羊奶,将来挤奶c储运,没有人可不成。

  不止牧场缺人,去南山找到了铁矿c煤矿,今后开采也需大量工人。

  李秀娥还想建个砖窑烧砖,建个水泥厂制水泥,这些工作同样也需要壮劳力。

  各个工场当然要在当地招幕务工人员,可石昌县境壮劳力缺少,特别是男工缺少是不争的现实。

  李秀娥下旨,妇女亦可务工,只要能胜任,同工同酬。像挤奶工一类工种,完全可以雇佣女工,其他非必要用男工的岗位,也可招收女工。

  如此一来,确实增加了不少工人,那些体格健壮的妇女走进了工场。

  兵部尚书董振义启奏,石昌兵营经过考核,有三百余人要复员,可近九成无家可归。他们是大裘王朝的老兵,因战乱,早已家破人亡,长期征战远离故土,更未娶妻,自己年岁都大了,现让他们复员不知去向何方。

  对于这些人,如何安置

  有很多驻军并非本土人士,这一点李秀娥倒是大意了。正好,各个部门都缺人手,将他们安置到工场去,两方问题都解决了。

  这些老兵都有一定的管理经验,各个场地的安保工作自然得心应手,当个工头也不在话下。

  在马乘风的帮助下,石昌驻军新兵老兵已开始集训。

  标准的示范,严格的要求,铁一般的纪律,很快便有了不一样的效果。李秀娥再次去驻地视察时,呈现在她面前的队形队列表演,与她第一次看到的截然不同,简直就是御林军的复刻版。

  董振义奏报,在队形队列训练结束后,让那些武官教习兵卒武艺,提高单兵战力。同时还会由马乘风着人训练组合阵法,整体提升军队战力。

  可这计划实施下来,势必要延长兵卒的服役期,三个月恐怕不够,至少得半年。

  李秀娥马上作出指示,对当初的轮训练兵强军计划根据需要实时进行调整。最初的本意是通过规范化的集训,在提高军队战斗力的同时,也旨在提高百姓身体素质。

  可是这些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当一支部队训练的有了一定的战斗力,再重新组合,那战力会受影响的。

  李秀娥在听取了马乘风等人的意见之后,决定将轮训期延长至半年,分批分拨的进行优选和淘汰,定期更新兵卒,根据发展形势的需要逐渐增加驻军数量。

  兵营这方刚刚安置好了,她便又去了乡下。

  这一次她不是微服私访,而是以王后的名义,带着周正邦以及农部商部尚书等官员走到田间

  地头的。

  稻子熟了,农民正在收割,打谷。

  正如她所部署的那样,各地已经颁布了指令,优质稻和虫害稻分开打谷,征集优质稻谷作为良种,二次分发。

  当路过长桥村时,她忽然想起了胡水和他那卧病在床的母亲。

  她本想亲自去看的,看到身旁若有所思的小翠马上改变了主意,叫她取了些银两,代她前去问候。

  小翠还以为是啥事,一听是让她给胡水送银子,小脸儿立刻就红了。当着几位官员的面她又不能与王后争辩,更不能像跟大小姐说私话似的,只得应声而去。

  可她很快便返回来了。

  李秀娥很纳闷,她给小翠创造了一个机会,为嘛不珍惜,多跟胡水在一起待会儿呢

  小翠汇报之后事情才明了。到了胡水家,小翠没有见到人,一打听才知道,胡水的母亲前几天去世了,看来那肝病终究还是没有治好。

  在掩埋了母亲之后,正赶上朝廷征兵,胡水应征去了。家里的稻谷收割便交给了村长,所收稻谷,除了交税以外,剩下的分给村民。

  小翠跟随李秀娥也曾去了兵营,500余名兵卒,穿着一样的军衣,很难在众人之中认出哪一个人就是胡水。

  当时小翠和李秀娥穿着打扮与其在长桥村的时候也不一样,估计胡水也不会想到,衣着华贵的主仆二人,就曾经是他的救命恩人。

  也许距离的远,根本就没有看清她们的容颜,或者说即便是认得出来,他怎么可能敢违反军纪贸然站出来前去相认呢

  这些推断不过是李秀娥心中的猜测罢了,至于小翠心中怎么想的,尚不得知。

  李秀娥下了车辇,亲自查看那些得了虫害的稻谷收成,那位老村长一眼就认出她了,面前的王后,就是前段时间曾经到他田间地头帮治虫害的俊美女子。

  “原来是王后”

  当即磕头跪拜。

  李秀娥着人将其扶起来,并问收成如何

  那老汉异常激动,收成比他想象的要好得多,这完全得益于王后的指点。他将那除虫的药水喷洒之后,确实有效,第二天那虫子就不见了。在他的大力宣传动员之下,整个长桥村民都行动起来,熬草药,治虫害。并将这个法子一传十十传百,很多村子都用上了这个药方,那虫害便治住了。这一季的稻谷产量比预计中的要好,这多亏王后的秘方,乃万民之幸。

  李秀娥晓得那药方帮助了农民,自然也是帮了大滕国,农民度过了重灾,大滕国也算是度过了一劫。

  她所不知道的是,在她走后,长桥村便传开了王后亲自下乡治理虫害的故事。将她说的神乎其神,简直是农神下凡,救助百姓来了。大滕国有这样的王后,是万民之福。

  不仅如此,长桥村的妇女中还流传着另一个故事,说是王后化身给他们指点明路,引导她们弘扬剪纸,集各家之长,鼓励将剪纸商品变现。

  本来那些妇女们对剪纸一事并不太热衷,在得知是王后在鼓励她们这样去做,便提起了兴趣。一个民间剪纸协会很快轰轰烈烈地成立了,成为民间手工艺协会的一个分支。

  李秀娥责承商部尚书肖德哙跟踪调查民间剪纸的销售情况,分析市场制定对策,帮助那些剪纸的妇女尽快将其变现。

  并重点强调,不仅仅是剪纸,包括其他手工艺品,一并鼓励开拓市场。

  在具一定规模之后,大滕国过的剪纸及其他手工艺品要走出国门,销往其他王国。

  不仅如此,其他商品也必将走上这一条道路,仅靠石昌这几十万人的消费,难以拉动大滕国的经济发展。

  王后的这条经济强国之路,把周正邦再一次折服。王后高瞻远瞩,不仅有忧国忧民的情怀,更有富国强民的战略眼光。假以时日,大滕国将来怎么能不发达

  沿着浏水河继续东巡,来到沙水镇。

  在李秀娥上一世的记忆中,这个沙水镇是县城所在地,而并非现在的石昌那里,至于什么原因她不得而知。

  沙水镇这里的居民住房不同于县城和长桥村,不是土石结构,而是青砖瓦房。就当时来说,虽然盖的都不够高大,是比较低矮的平房。但村子规划的好,看起来整齐划一比较规范。

  周正邦解释,之前的朝代是想在这里设置县衙来着,可就在那一年浏水河河水泛滥将沙水镇给淹了,这才将衙门设在了石昌。石昌地势相对沙水要高一些,不会发生水灾。

  那里的居民是在县衙建成之后陆陆续续搬迁过去的,多是手工业者和商人。

  这与李秀娥所了解的石昌县的居民构成大致相同。

  沙水镇之所以盖的是青砖瓦房,主要是河两岸地势平坦,属于平原地带,难以寻觅到石头。除了多数地方土质属于沙性土壤之外,还有粘土,适合于烧砖。所以在这一带房屋都是青砖所砌。

  李秀娥正想找个地方建个砖场来着,未料这里有个现成的。

  后世因为对县城土地使用管理的相当严格,那些砖场早早就取缔关门了。李秀娥对这个地方曾经有过砖场的情况并不了解。

  到了砖窑现场,李秀娥发现这里没有人,只有不多的青砖码放着,那砖窑倒是蛮好,里面是空的。

  听了周正邦的介绍,她才晓得,这砖窑并非一年四季在烧砖,而是烧出一窑,等卖完了再烧。

  这个砖窑归沙水镇村所有,务工的多是本村的农民,在农闲的时候来窑厂制砖,烧砖就放在冬季了。

  李秀娥当即下旨,责承肖德哙与沙水镇村签约订购青砖,用于王朝办公区的建设。

  肖德哙领命而去。

  【本章节首发沧元图书网,请记住网址(https://Www.CangYuanTu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