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史事讲将2 1说网()”查找最新章节!</p>
李善,扬州江都人,方雅清劲,有士君子之风,历官太子内率府录事参军、崇贤馆直学士、兼沛王侍读、潞王府记室参军、秘书郎、经城令。坐与贺兰敏之周密,配流姚州,后遇赦还,以教授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文选》为业。</p>
李元素,亳州谯县人,武周时期宰相,中书令李敬玄之弟,出身赵郡李氏南祖。起家武德县令,迁尚书左丞,得到武则天信任,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位列宰相。卷入谋反案,坐罪冤杀,唐中宗复位,平反昭雪。</p>
李元轨,本名李元璹,陇西狄道人,唐朝宗室大臣,唐高祖李渊第十四子,母为张美人。多才多艺,深受李渊宠爱,册封蜀王,迎娶侍中魏徵之女为妻。历任寿州、绛州、徐州、定州刺史,抵御突厥进攻,唐高宗去世,连同侍中刘齐贤负责陵墓事务。卷入越王李贞叛乱,坐罪流放黔州,自杀于陈仓,改为虺氏。唐中宗复辟称帝,恢复李元轨生前爵位,还复李姓,陪葬于献陵。</p>
李元嘉,陇西狄道人,唐朝宗室大臣、画家,唐高祖李渊第十一子,母为宇文昭仪。勤奋好学,工行草书,喜欢绘画,先后受封宋王和徐王,授潞州刺史,授右领军大将军,迎娶宰相房玄龄之女,进封韩王,授滑州都督。修身洁己,内外如一,唐高宗时期,累转泽州刺史。唐中宗即位,加授检校太尉、定州刺史,转绛州刺史。被诬参与越王李贞之乱,坐罪自杀,终年七十岁。神龙元年,追复官爵,陪葬于献陵,第五子李讷嗣位。</p>
李游道,武周宰相,出身赵郡李氏南祖,遭酷吏王弘义诬陷,被流放岭南。早年曾任司刑卿、检校陕州刺史,武则天任命李游道为冬官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李游道与袁智弘、王璿、崔神基、李元素等人遭到酷吏王弘义诬陷,被流放岭南。</p>
李道广,本姓丙,滑州白马县人,唐朝时期大臣,太常李宽的儿子,宰相李元纮之父。门荫入仕,累迁汴州刺史,恩威并施,称为善政,入为殿中监、同平章事,册封金城县侯,卒于任上,赠秦州都督,谥号为成。</p>
李灵夔,陇西狄道人,唐朝宗室大臣,唐高祖李渊第十九子,母为宇文昭仪,韩王李元嘉同母弟。少有美誉,精通音律,爱好学问,工于草隶,和同母兄韩王李元嘉特别友爱。贞观年间,历任魏州、幽州、兖州都督,册封鲁王。高宗时期,累迁定州刺史,唐中宗即位,授太子太师,迁邢州刺史。参与越王李贞之乱,坐罪流放振州,途中自杀,改为虺氏。神龙初年,恢复本姓,追赠司徒、兖州大都督,陪葬于献陵。</p>
武元庆,并州文水人,唐朝外戚大臣,高宗时期,武则天成为皇后,作为外戚,授宗正少卿,外放龙州刺史,病卒于任上,武则天称帝建立武周,追封武元庆为梁王,谥号为宪。</p>
武元爽,并州文水人,唐朝外戚大臣,应国公武士彠之子,一代女皇武则天异母兄,母为相里氏,母亲去世后,无礼于继母杨氏。高宗时,门荫入仕,授安州司户参军,武则天成为皇后后,授少府少监,迁濠州刺史,坐罪流放振州而死。武则天称帝后,追封魏王,谥号为德,其子武承嗣嗣位魏王。</p>
武顺,字明则,并州文水人,唐朝女性历史人物,应国公武士彟之女、武则天同母姐姐,母为荣国夫人杨氏。早年嫁给豫州参军贺兰安石,育有儿子贺兰敏之,女儿魏国夫人贺兰氏,经常出入宫禁,陪伴妹妹武则天,得到唐高宗李治尊宠,受封韩国夫人。武则天称帝后,追赠长公主,陪葬于顺陵。</p>
武惟良,唐朝时期的历史人物,武则天的族兄,曾出任卫尉少卿,始州刺史等职。武则天为皇后,惟良为卫尉少卿,后为韩国夫人所陷,出任始州刺史。时韩国夫人女贺兰氏在宫中,颇承恩宠,武则天意欲除之,因使惟良、怀运等人献食,则天密令人以毒药贮贺兰氏食中,贺兰氏食之,暴卒,归罪于惟良、怀运,乃诛之</p>
武怀运,武则天族兄,武则天为皇后时,怀运由瀛州长史提升为淄州刺史,后为韩国夫人所陷,出任龙州刺史。乾封元年,时韩国夫人女贺兰氏在宫中,颇承恩宠,武则天意欲除之,因使惟良、怀运等人献食,则天密令人以毒药贮贺兰氏食中,贺兰氏食之,暴卒,归罪于惟良、怀运,乃诛之。</p>
王方庆,本名王綝,字方庆,雍州咸阳人,祖籍琅琊临沂,唐朝武周时期宰相,东晋丞相王导十一世孙,著名藏书家。出身琅琊王氏,起家越王李贞参军,平定越王之乱,迁广州都督,转洛州长史,封石泉县子,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宰相。年老退居二线,授秘书监,监修国史,庐陵王复立为皇太子,授检校太子左庶子。博学经世,熟于朝章,著书200余篇,精通《三礼》,留下《杂礼答问》。</p>
王弘义,冀州衡水人,唐朝武周时期酷吏。通过告密,授游击将军,迁殿中侍御史,转左台侍御史,专门罗织罪名,诬告宗室和重臣,人称“白兔御史”,坐罪流放琼州,遭到侍御史胡元礼搒杀。</p>
王璿,字希琢,以营缮大匠出任夏官尚书、同平章事,但马上被左台侍御史王弘义罗织罪名陷害,被流放岭南,死后赠越、衢、温、婺等四州刺史。</p>
王德真,字德真,京兆郡霸城县人,唐朝时期宰相,岳州刺史王武宣之子。起家唐高祖挽郎,授密王李元晓府典签,历任太子舍人、兵部员外郎、吏部郎中、乾封县令。高宗时期,授中书舍人,迁户部侍郎,累迁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宰相,出任相王长史。出任同州刺史,坐罪流放象州,最终卒于流放地,神龙革命后,恢复名誉官爵,追赠尚书左仆射,归葬于神禾原。</p>
高德武,又名高仇须,是高句丽宝藏王的第三个儿子,为武则天侄儿建安王武攸宜的外甥。被武周任命高德武接管安东都督府都督职位,部分历史学家称高德武在安史之乱后,建立了小高句丽,由于安史之乱和渤海国给唐的压力,唐在原高句丽故地危机重重。在此背景下,高德武宣布反唐废除安东都督府创建小高句丽,小高句丽与渤海国保持着很好的关系。渤海国大仁秀执政期间,小高句丽被渤海国吸收。</p>
高子贡,和州历阳人,遍涉六经,尤精《史记》,历秘书正字、弘文馆直学士,不得志,归乡里。徐敬业起兵反,敬业弟敬猷率五千兵逼和州,子贡率乡人数百拒之,以功授朝散大夫,拜成均助教,东莞公融曾为和州刺史,从子贡受业。诸王谋匡复唐业,起兵讨武,融令黄公撰与子贡结交,推子贡为谋主,则天召宗室朝明堂,子贡告融,往必死,融遂不赴,及越王贞、琅邪王冲起兵反,融仓猝不能应,为官属逼,执冲所遣使者上告,擢拜右赞善大夫,寻为同党所引,戮于市,子贡亦伏诛。</p>
上官庭芝,本名上官纯,字公璧,别字庭芝,天水上邽人,中书令上官仪长子,著名才女上官婉儿之父。初以门荫,选为周王李显府属,替唐高宗草拟废后诏书,得罪天后武则天,被诬陷教唆陈王李忠谋反,下狱而死。女儿上官婉儿成为唐中宗昭容,草拟制诰,因此追赠上官仪为中书令、秦州都督、楚国公,上官庭芝为黄门侍郎、岐州刺史、天水郡公,令以礼改葬。</p>
阿史那斛瑟罗,西突厥继往绝可汗,阿史那步真之子。武则天为了加强对西域的控制,册封为蒙池都护、继往绝可汗兼右卫大将军,统辖弩失毕五部。由于后突厥和吐蕃的攻击,阿史那斛瑟罗率所部投靠内地,拜右屯卫大将军,改号竭忠事主可汗。武则天再次任命司礼卿兼蒙池州都护、竭忠事主可汗阿史那斛瑟罗为左屯卫将军,仍立平西军大总管,还镇碎叶。不过,突骑施乌质勒兴起,斛瑟罗入朝后,不敢再回到西域,乌质勒于是全部吞并了斛瑟罗原有的领地。</p>
欧阳通,字通师,潭州临湘县人,唐代宰相、书法家,太子率更令欧阳询之子。门荫入仕,起家秘书郎,迁中书舍人,历任怀州刺史、卫尉卿、殿中监、兵部尚书、太常卿、刑部侍郎、金紫光禄大夫、同平章事,册封渤海县子,授礼部尚书,反对拥立武承嗣为太子。为酷吏来俊臣陷害处死,工于楷书,继承父法,笔锋险峻,父子合称“大小欧阳”,传世作品有《道因法师碑》《泉男生墓志》等。</p>
刘祎之,字希美,临淮阳乐人,唐代宰相,弘文馆学士刘子翼之子。少以文藻知名,起家宋州参军。入选北门学士,同撰《列女传》、《乐书》等共千余卷,参决政事,坐罪流放。投靠武后,授中书舍人、相王司马,唐睿宗李旦即位,参预其谋,擢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赐爵临淮男。武则天临朝,倍受信任,成为宰相,私议返政,坐罪赐死,时年五十七岁。</p>
裴居道,绛州闻喜县人,外戚大臣,孝敬皇帝李弘的岳父,尚书左丞裴熙载的儿子。出身河东裴氏东眷房,凭借门荫入仕,累迁左金吾卫将军,嫁女于太子李弘。唐睿宗第一次即位,历位侍中、中书令、同平章事、太子少保,受封翼国公。受到酷吏诬陷,下狱处死,时年六十二。</p>
裴行本,唐朝大臣,出自河东裴氏南来吴裴。祖父裴献,隋朝扶州刺史,临汾郡公、父亲裴义山,时任冬官侍郎的裴行本,被任命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和宰相狄仁杰、任知古、司礼卿崔宣礼、前文昌左丞卢献、御史中丞魏元忠、潞州刺史李嗣真,被武则天手下酷吏来俊臣弹劾谋反。由于狄仁杰将一份表章藏在衣物中让家人带回,得以向武则天澄清众人并未谋反,众人免于一死,但仍被流放。来俊臣说裴行本罪恶尤重,应当处死,秋官郎中徐有功反驳,以为“明主有使使臣下再生之恩,来俊臣不能顺势促成,有损君王的恩信。”</p>
泉献诚,高丽人,高丽大莫离支泉男生之子。高丽内乱,献诚奉父命来唐求援,拜右武卫将军。高丽平,居唐,官至右卫大将军兼羽林卫。</p>
丘神勣,字神勣,河南洛阳人,唐朝武则天时期酷吏,谭国公丘和之孙,右武侯大将军丘行恭之子。以门荫入仕,拜左金吾卫将军,杀害章怀太子李贤,迁叠州刺史。武周建立后,深受武则天的宠信,拜清平道大总管,平定琅邪王李冲起义,杀良冒功,迁左金吾卫大将军。前往豫州,镇压越王李贞起兵。</p>
岑长倩,邓州棘阳县人,唐朝宰相,中书令岑文本之侄,早年父母双亡,由叔父岑文本抚养,进封兵部侍郎、同平章事,参与朝政,累迁中书令,征讨越王李贞之乱。拜右相,册封邓国公,权势仅在梁王武承嗣之下,加位特进、辅国大将军。反对册立魏王武承嗣为皇太子,得罪了武则天,罢为武威道行军大总管,远征吐蕃,坐罪谋反,下狱诛杀。</p>
崔神基,贝州武城人,武周时期宰相,御史大夫崔义玄之子,出身清河崔氏南祖崔溉支系。授鸿胪卿、同平章事,受酷吏王弘义诬陷,坐罪流放岭南,唐中宗复位,授大理卿,卒于任。</p>
卫遂忠,河东人,武周时期官员,与来俊臣交好,卫遂忠的名望虽不显赫,但是很好学,很有辩驳之才。有一天,卫遂忠酒酣之后到来俊臣家去,当时来俊臣正与妻子的家人设宴聚会,守门人欺骗他说来俊臣出去了,卫遂忠知道他是说谎,便闯了进去,把他谩骂羞辱一顿。来俊臣由于在亲戚面前遭人谩骂而感到羞耻,便指使人殴打他并把他反绑起来,很快又放了他,但是从此结下了仇隙,当来俊臣将要罗织罪名诬告武姓各王以及太平公主、张易之等人时,卫遂忠先揭穿了他的阴谋。</p>
韦什方,武周年间短暂任宰相,十分受皇帝武则天尊敬,与一位老尼和一位老胡人,被皇帝认为有预见未来和长生不老的能力,被赐姓武姓。</p>
陆元方,字希仲,吴郡吴县人,唐朝宰相,豫章县尉陆玄之的儿子。举明经进士,候补三水县尉,通过制科考试,授渭南县尉,迁监察御史,奉命安抚岭外。武则天即位后,拜殿中侍御史、中书舍人,担任门下侍郎、凤平章事,成为宰相。依附于宰执李昭德,贬为绥州刺史,政绩优异,入为兵吏二部侍郎,选拔大量人才,二度拜相,迁太子右庶子、尚书左丞。</p>
乔知之,字知之,同州冯翊人,唐朝大臣,唐高祖李渊外孙,同州刺史乔师望的儿子。早年隐居,以文词知名,武后临朝时期,参军讨伐同罗、仆固、契丹,颇有平边壮志,出任右补阙,累迁尚书左司郎中。后来,受到魏王武承嗣栽害,坐罪处死,所著文集二十卷,收录于《旧唐书·经籍志》,传于后世。</p>
傅游艺,卫州汲人,任合宫主簿、左肃政台侍御史,上书称则天符瑞,合当皇帝,率百姓诣阙,劝则天改唐为周。数月后加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朝散大夫,鸾台侍郎。改唐为周之后,赐姓武氏,又加银青光禄大夫,改司礼少卿。一岁之间,自九品至三品,服历青、绿、朱、紫,时人谓之四时仕宦。其年,梦登湛露殿,事发下狱,自杀。游艺当政,诬杀李唐宗室,又建议则天发六道使按察不轨,虽死仍行之,为害深远。</p>
索元礼,胡人,为武则天时酷吏,武则天临朝后,拟废除异己,他承旨上书告密,擢为游击将军。派他在洛州设置机构,审理“谋反者”,并对谋反者施行各种酷刑,还令受刑人广泛牵涉无辜,使被陷害而致死者多达数千人,而他则大受武则天之赏赐。于是长安县人周兴、万年县人来俊臣等人仿效他,制造极为严重的恐怖气氛,后武则天为平除这一民愤却又将他逮捕治罪。</p>
张光辅,长安人,唐朝大臣,被擢升为宰相,参与征讨越王李贞的叛乱。期间,张光辅纵容将士趁机暴敛,杀降冒功,受到新任豫州刺史狄仁杰的抵制和谴责。张光辅因此怀恨并弹劾了狄仁杰,使其贬官,罪臣徐敬真、张嗣明为保性命而胡乱牵连其他大臣,张光辅被其诬陷为东征平叛时心怀两端,不久后被处死。</p>
张锡,字奉孝,贝州武城人,张文琮之子,张戬之弟,武则天时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p>
周允元,字汝良,汝南郡安城县人,唐朝武周时期宰相。二十岁,考中进士,累迁御史中丞,得到皇太后武则天提拔,授检校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实质宰相。联合司刑少卿皇甫文备上疏弹劾五位宰相豆卢钦望、韦巨源、杜景俭、苏味道和陆元方附会于权相李昭德,未能匡正朝政得失,导致五位宰相都被贬为刺史。</p>
范履冰,本名范裳,字始凝,怀州河内人,唐朝时期宰相,太子少保范千兴之子。起家周王李元方户曹参军,仕途不顺,高宗时期,入宫修撰经典,选为“北门学士”,授门下侍郎,迁吏部侍郎,拜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兼修国史,时称良相。武周元年,坐罪下狱,为酷吏迫害致死,中宗复位,追赠左仆射。</p>
侯思止,雍州醴泉县人,唐朝武周年间酷吏。出身贫穷,靠卖饼为业,充当恒州参军高元礼的家仆,参与诬告恒州刺史裴贞联合舒王李元名谋反,得到武则天任用,授游击将军,累迁侍御史。期间,罗织罪名,陷害宗室大臣,制造了多起冤假错案,侯思止不顾武则天禁令,滥用丝绸,遭到宰相李昭德审查,坐罪杖杀。</p>
郭正一,字正一,定州鼓城县人,出身中山郭氏。贞观年间,进士及第,历任弘文馆学士,迁中书舍人,高宗即位,迁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册封颍川县男。武后称制,授国子祭酒,迁检校陕州刺史,受酷吏周兴诬陷,坐罪处死。</p>
郭待举,字待举,许州颍川人,唐朝宰相,南阳太守郭处范的儿子,出身太原郭氏颍川支族。进士及第,累迁黄门侍郎,加任同平章事,位列宰相,兼任太子右庶子,教导太子李显。上书营救宰相裴炎,迁太子左庶子、吏部侍郎,贬为岳州刺史,不知所终,神龙革命后,追赠侍中。</p>
房融,武周时期宰相,授以正谏大夫、同平章事。唐中宗发动政变,诛杀二张,逼迫武则天退位,恢复唐朝国号和统治,由于亲附张易之兄弟,坐罪流放钦州,死于高州。</p>
邓玄挺,字固,雍州蓝田人,武周时期的天官侍郎,历任沣寿晋华等州刺史、麟台监等职,是道王李元庆之子鄱阳公李諲的岳丈,又与蒋王之子汝南王李炜相善,武则天诛杀唐朝宗室,李炜、李諲等人被杀,邓玄挺与弟兵部侍郎邓玄机也一同被杀,唐中宗即位后,追赠豫州刺史。</p>
乐思晦,武周时同凤阁鸾台三品,乐彦玮子。由鸾台侍郎,兼检校天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为酷吏来俊臣诬陷杀害。</p>
格辅元,政治家,汴州浚仪人,格辅元考中明经科,屡经升迁官至御史中丞,后因反对立武承嗣为太子被诛。</p>
杜景俭,本名元方,或作杜景佺,河北道冀州武邑县人。少举明经,累除殿中侍御史,益州录事参军,入为司宾主簿,转司刑丞,迁司刑卿。复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出为并州长史,卒于道,赠相州刺史。</p>
袁智弘,河东人,被武则天任命为秋官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各其他宰相李游道、王璿、崔神基、李元素还有孔思元、任令辉被酷吏王弘义诬陷,一起流放到岭南,孙子袁瀚曾任御史中丞。</p>
徐彦伯,名洪,以字行,兖州瑕丘人,七岁能为文,对策高第。调永寿尉,蒲州司兵参军。时司户韦暠善判,司士李亘工书,而彦伯属辞,称河东三绝。屡迁给事中,预修《三教珠英》。由宗正卿出为齐州刺史,移蒲州,擢修文馆学士、工部侍郎,历太子宾客卒。</p>
万国俊,洛阳人,武周酷吏。与来俊臣同撰《罗织经》,专事陷害无辜,从司刑评事升为判官。摄左台临察御史,常与来俊臣共同治狱,奉武则天命至广州,查问流人阴谋叛逆事,他杀三百余人,以“若不推究,为变不遥”上奏,因得升任朝散大夫、肃政台侍御史。</p>
蒋俨,常州义兴人,考中明经科,任右屯卫兵曹参军。出使高丽遭到囚禁,高丽平定后得以返回,后升任会州刺史。两次迁任后为殿中少监,又升任蒲州刺史,后转任右卫大将军,封义兴县子,以太子詹事退休。</p>
骞味道,兰州金城县人,唐朝时期大臣,孔子弟子闵子骞后代。考中进士后,拜为考功员外郎、知贡举,迁户部郎中。受命审理宰相裴炎谋反一案,拜为检校内史,成为宰相。参与诸王反武活动,坐罪被杀。</p>
史务滋,字体乾,又字树德,武则天称帝,任左纳言,武后命史务滋等十人分开巡行天下,意为考察各地的地方官,侍御史来子询,诬陷雅州刺史刘行业与朝中尚衣奉御刘行感兄弟谋反,诏令务滋与来俊臣同审查此事,史务滋根据实际情况,如实说明刘家兄弟没有谋反的事情,而来俊臣就向武则天奏本,指控史务滋与刘行业兄弟亲密,掩盖其谋反的罪行,武后听后,就命来俊臣来审查史务滋和刘行业兄弟,史务滋得知后,大惊,知来俊臣有陷害自己之心,一定会使用各种刑具,他怕遭诬陷,为保全清白之身,保住名节,不受耻辱,当晚自尽在家中。武后得知,是冤屈了史务滋,对其族人在朝为官的没有牵连查办,反而加官进爵,调往各地镇守,以免再被别人陷害,史务滋是历史上在“相位”上最短的一个丞相。从拜相到自尽总共不到5个月,由于他的刚直,也是历代丞相为保全名节而自尽的唯一的一个丞相。</p>
孙过庭,名虔礼,以字行,杭州富阳人,一作陈留人,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著《书谱》2卷,已佚,今存《书谱序》,分溯源流、辨书体、评名迹、述笔法、诫学者、伤知音6部分,文思缜密,言简意深,在古代书法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许多论点,如学书三阶段、创作中的五乖五合等,至今仍有意义,有墨迹《书谱》传世。</p>
沈南璆,武则天的面首,本为侍御医,被武则天看中,成为薛怀义后又一得宠的男侍。薛怀义恩宠渐衰,因嫉妒圣眷正浓的沈南璆,一气之下烧毁明堂、天堂。</p>
冯元常,相州安阳人,北齐尚书右仆射冯子琮的曾孙,隋赠昌黎郡公冯慈明之侄孙。祖父冯慈让是冯慈明之幼弟,父冯摁。举明经及第,历任监察御史、剑南道巡察使、尚书左丞等职,深得唐高宗信赖,后因反对武则天擅权被贬,出为陇州刺史、眉州刺史、广州都督等职。因遭武则天忌恨,担任地方官期间累建大功而不得封赏,最后被酷吏周兴构陷下狱害死,唐中宗即位后,为其平反昭雪,旌表其家,于其门大字题名曰:“忠臣之门”。</p>
孙元亨,唐朝大臣,任检校夏官侍郎的孙元亨被任命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明堂县尉吉顼、合宫县尉来俊臣密告箕州刺史刘思礼、洛州录事参军綦连耀、凤阁舍人王勮谋反。河内王武懿宗命刘思礼牵连朝廷官员,说这样可以免死,刘思礼诬告凤阁侍郎同平章事李元素、孙元亨、知天官侍郎事石抱忠、刘奇、给事中周譒及王勮的哥哥泾州刺史王勔、弟弟监察御史王助等,共三十六家,全被灭族。</p>
史事讲将2最新章节地址:</p>
史事讲将2全文地址:</p>
史事讲将2txt下载地址:</p>
史事讲将2手机:</p>
为了方便下次,你可以点击下方的收藏记录本次(第368章 武唐臣将——李善 武元庆 王方庆等)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p>
喜欢《史事讲将2》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谢谢您的支持!!()</p>【本章节首发沧元图书网,请记住网址(https://Www.CangYuanTu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