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元图书网 > 玄幻小说 > 星际舰娘快递公司 > 第31章6战
  重型装甲炮塔顶部,还会覆盖一层主动反应装甲,这种样式的坦克,完全是为大集团平原强攻而设计的,完全放弃了野战跟巷战,就是没有考虑1000辆以下作战的场景。

  这种正前面顶部厚重装甲的主战坦克,拉开战斗冲锋距离,间距10米的一字长蛇阵型,数据上1000辆就能占据整个10公里宽的战场正面,实际上由于主炮射程,能占领20公里甚至更宽。

  拜媞塔现代坦克作战思路简单粗暴——只要我数量够大,填满整个战场,那就不存暴露侧翼的问题。

  乌压压的主战坦克集群,就如同一面钢铁城墙一般,轰隆隆高速笔直碾压过来,一切单兵使用的的反装甲武器统统失效,光心理跟视觉上的压力,就足以压垮敌人。

  那么是不是只要冲锋穿插进钢铁城墙之中,就可以无忧无虑攻击每辆坦克的薄弱侧面装甲,疯狂收割了呢?

  之后的战斗给出了答案——不提协同作战的步兵部队,这是一堵会加速、减速,变化站位的城墙,敌人发动反冲锋,我方不会停车就地精确炮击的吗?一万米的有效射程,千辆坦克的密集火力,敌人冲得越过死的越快,因为距离越近就意味能参与集火的坦克越多。

  主战坦克对战,又是战列对炮,如同排枪对线,坦克前后排伸缩着隔着万米互轰,冲锋的都是敢死队。

  当然这一切是建立能开始对炮,快速推进到敌人阵前的前提上,如果在那地狱19公里,路上就被过饱和炮火轰趴窝,一切都是白搭。

  所以为了能让坦克快速飙过这19公里,第一阶段的时候,步兵前期引导工作十分总要——画面中,两名背着信标下车的士兵,蹒跚来到反坦克坑前,把两根打开开关的信标间隔三步,插在坑前。

  信标会笔直朝天散射出一圈激光,就算没有特殊的镜片,在人工迷雾之中,也会散射出肉眼就能观察到的光柱。不一会儿,就出现了白莫邪感叹的“星星之火开始燎原”的景象,从卫星上看下去,整片战场开始亮起淡蓝色的粒子特效光柱,加上爆炸光效,真是rgb光污染爆棚,场面看起来就十分科幻。

  有一说一,拜媞塔战场这样的战场,比之白莫邪见过的银河帝国、坟场战场都更有科幻味道……毕竟信息战,内外信息屏蔽先不说,就算获取了任何信息,也都是直接在每个人的视网膜上、头盔里投影,第三人观察者视角看过去,整个战场上干干净净的,没有任何一丝人为痕迹、一丁点人造光芒,没有任何有信息。

  下车来的步兵检查完一个坑之后,随便四处看看,多带两根信标,就是以防万一的。

  一般过个三、五分钟,放他们下来卡车,如果没有不幸中奖的话,就会绕一圈回来接走他们,要不然他们就只能原地等待,搭上其它的卡车……不断的敌人炮击,只有一个下去后上不来了的反坦克坑,正常人没有愿意待在这种原地的,基本都是看见车就上。

  在大军团行动,就比如现在,十万车辆一起刚刚开始冲锋,运兵车基本不会回头接人,反正回头一般也找不到人,自己的士兵早上别人的车了。

  而对于班排来说,也不介意这样的减员,反正只要前进,迟早可以捡到别人班排里士兵,都是同样执行排障任务的或者幸存下来的……

  至于为什么到了8日还在插标识,前面5、6、7三天干什么去了呢?

  这个问题翻前面的录像也可以获得答案。

  5、6日发动攻击的百万人,是纯步兵发动突击,翻出战壕顶着炮弹进行冲锋,冲锋发起点是在旁约人工河前面19公里第一线——大军驻防交火线,就是38公里地狱炮击区的中线,两边都是三条堑壕,士兵在堑壕里进行驻扎防守。

  各方身后的19公里,可以称为“堑壕地带的纵深”,有过去交战留下的堑壕跟防御工事,但一般不会长期驻扎士兵,因为没有必要……

  在5日姆瓦萨亚还在流星火雨的时候,旁约总司令部就确定要在核心地面战场,艾米莉亚平原这边发动总攻击了。

  当天下午,以姆瓦萨亚士兵为主的步兵兵团,从旁约方人工河后兵营出发,进入对岸的交通壕之中,步行急行军前往前方19公里外的火线堑壕。

  在艾米莉亚平面地图上,如果说堑壕对峙是竖直的线段,那么交通壕就是横着的线。后方的士兵通过这样的交通壕,可以快速而又安全的抵达前线……

  那么有没有坦克车辆的交通壕呢,以前实验过,甚至钢筋混凝土复合装甲地道都在过去百多年中实验过,但都由于跟个笑话似的而被放弃,只有最简单的人员交通壕被保留了下来——

  首先是,除了指导导弹外,双方炮击的精度不断提高,二十到三十公里的火炮,误差半径不到5厘米,所以车辆交通壕就是自掘坟墓,根本背离了其躲避防备炮击的目的。

  车队、坦克部队,一字长蛇阵进去后,一旦被精确命中,一辆报销堵住了路,整个车队就跟着完蛋。

  地道也是这个道理,钻地炮弹、导弹不说,地震一样的每日对轰,就让地道修建基本不可能,一旦出现崩塌,要把地道里的人给安全救出来,都几乎是件无法完成的任务。

  费了大功夫挖出来的防御工事,结果变成了自己的坟墓,不说实际伤亡,光对全军士气的打击就十分严重。所以基本没什么地下工事,就算有,那也是在安全的后方。同时也只能算是半地下,毕竟泥土根本起不到任何防护作用不说,回填就是浪费人工,直接在头顶加盖厚实复合装甲层,再铺一层薄土当视觉伪装完事,例如超级要塞都是这个样……

  反正在敌方沙盘上,这类要塞都是精确标注出来,与其掩耳盗铃一样躲躲藏藏,不如大大方方加厚防御来硬抗,只要不让敌人几百上千成万的火炮部队压过来进行过饱和炮击,偶尔零星的导弹、火炮乃至核攻击,都是无伤大雅的。

  所以大型交通壕没有出现,但人员交通壕则被广泛应用至今。原因第一条,是其挖掘、施工简单方便,不用挖到3、4米深,3、4米宽,60、80厘米深,半米左右肩宽就行了,人员躬着腰能快步通行就行。

  第二,由于挖掘建设简单,不是大型工程,可以随意左弯右绕的迷宫式挖掘,让敌人根本观察、确认不到准确的行军路线,炮击再精确,无法确定目标也是白搭。

  还有专门发明出来的,60厘米宽的交通壕挖掘柴油车,其实就是把摩托车的框架前轮改装成翻土大犁轮,先往下压车头,把自己挖到80公分深的标准坑位深度位置后,在拉平车头,以步行的速度向前推进,所过之处,泥土统统被翻卷到两侧壕外堆起来,几百上千辆挖掘车,两两相对开,一小时不但就能挖出一条19公里直达前线的交通壕来了。

  第三,防御效果方面,有效的让碎片高爆炮弹,对人员的杀伤几乎降到了零,只要是在交通壕外爆炸,所有四散的碎片就不可能伤到人员。

  因此5日这天的战斗情况是,大白天的时候旁约百万大军,微弯着腰进入交通壕,往前线跑步前进。

  凯联方面监听到动静,惯例发动炮击,轰炸对面19公里的土地……虽然明知无法有效杀伤旁约方面人员,一发炮弹就算碰巧落进交通壕里面,以人员行进间距、速度,最多也就带走十来人,跟炮弹的消耗不成比例,但对于攻击部队的“欢迎”流程是要走的。

  头顶空爆的伤害也能被现代头盔有效防御,加上还有专门防御炮弹的密集阵进行支援……

  但战场毕竟不是郊游,如果我方让对方轻轻松松就进入战位,显示不出我方的“热情”,会影响到双方士气,让对方以为这边已经疲软,让我方一线将士以为上面指挥官抛弃他们了……气势就是此消彼长,会影响到战斗结果的细节。

  受到凯联“热烈欢迎”的旁约百万大军,在深夜前全部入驻堑壕,然后马上照明弹全发,一刻不停的连夜发起了冲锋。

  旁约的这次进攻,堑壕里的驻军也参与了进来,一直打到了6日,成功前进了1公里,7日凯联方面投入了装甲部队后,才把旁约的攻势给压住。

  别小看这1公里,中间19公里处的火线上,双方堑壕只隔着200米,两边都在步兵武器有效射程内,后面每隔200到300米就又是一条堑壕,一共三条,互相掩护,前面一条堑壕丢了,可以退守后面一条,可以在后面就近组织反扑,夺回丢失的堑壕。

  而旁约跟凯联都有的这三道堑壕防线,正好差不多是38公里中的1公里,是最近五年内才最终修筑形成的……

  打下对面的这1公里,意义重大,意味着凯联方面失去了现代的堑壕防御体系,只能重新利用旧时代的堑壕了。

  所以知道了5、6、7这三天的行动后,自然就明白先头步兵部队,是不可能有功夫去插信标,为跟进部队导航的了,战略目的就不一样。

  地震海啸也阻止不了的战争。

  在旁约方进入进攻出发位前,是伴随着羲檀乐称之为“礼炮”的漫长马拉松——因为这边世界末日了,她们听蘅蘅姐说对于错过“流星雨”十分遗憾,所以全球找着大动静场面观看。

  虽然当时银河帝国那边还处于战争中,但好事的小丫头们还是吵着换休,强行要到了假,赶过来看热闹……

  再说5日晚上,旁约第一阶段进攻步兵队伍,一到最前线,根本不带停的,一填满26公里长的“起跑线”,直接就发动集团冲锋。

  这个时代,有防御炮击的方法,自然也有了防御机关枪的手段,不再是地球一战、二战时那样,步兵向敌人完备的机枪阵地、防御工事冲锋,就是场一面倒的屠杀,机关枪无法再如同割麦子一般,一波波收割冲锋的步兵了。

  然而战斗并没有因此而变温柔,反而由于“矛盾”的升级,变得更加高烈度起来。

  到了半夜,战况更惨烈,两百米的距离,旁约一方一波又一波,举着机动护盾、推着移动碉堡,顶着凯联的反器材枪械、火箭筒发动不间断攻势。

  双方手榴弹、迫击炮、火炮,各种爆炸物丢向对面阵地,进行压制,密集阵火神炮时而对空防御炮弹,时而平射扫荡冲锋的人群。

  密集阵,一般来讲对空中来袭的炮弹无法有效的防御,高速中的炮弹有效拦截截面不足一针头,然而当单位空域中的炮弹,密度高起来后,空爆冲击波的密集阵,还是能击飞震偏炮弹、空爆破片的。

  高爆破片弹,空爆的话杀伤力反而更大,所以并不会当它飞到正上方空中时引爆它们,只会在它们抵达部队头顶之前,进行拦截。

  小型的密集阵火神炮,为步兵机动型的,是配属在连一级的防御火力,比班组重机枪高一个级别,火线堑壕里部属数量在一万到十万架之数。

  外观向一只21世纪的常见滚筒洗衣机,“洗衣机”肚子中间开门的部位,是一只齿轮转筒接头,由一名士兵专门背负两根1米到1.2长的六管加特林枪管,两个士兵推拉着四个大轮子的“洗衣机”在堑壕里跑步移动,三名士兵背负弹药,两名士兵携带柴油发电机系统。

  移动到专门挖掘出来的掩体战位里面后,推车的两士兵开始展开密集阵,卸下轮子变成稳定炮身的炮架,将其固定在原地,同时打开弹药仓、电源仓。背枪管的士兵,将转轮枪管跟密集阵炮身进行组装连接。

  炮手、观察手一般就是由推车的或者背枪管的士兵担任。

  弹药组的三人,装弹的装弹,挑选甚至还会现场制作有特殊要求的弹种。发电机组,任务最简单,放下发电机,把背着的燃料倒进去开始发电。【本章节首发沧元图书网,请记住网址(https://Www.CangYuanTu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