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说,如果在盛世,朱慈烺愿意做一个仁君。他或许对这几个太监连打板子都不会,顶多呵斥他们几句。</p>
而生逢乱世,人命如草芥。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妇人之仁只会害人害己。在在此时,仁慈是拯救不了大明的。</p>
懿安皇后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她希望朱慈烺做一个善良的孩子,却又不希望他做一个宽仁的太子。这时常使张嫣感到非常矛盾,从亲情上来看,朱慈烺只是个孩子,他应该有孩子的天真有孩子的善良。</p>
可从大明的角度来看,朱慈烺必须要狠!一定要狠!只有够狠,才能去对抗这个崩坏的世道。</p>
可太狠就是暴戾,很容易成为一个暴君。但只要保持初心,向朱元璋这样的‘暴君’不妨给大明多来几个。</p>
其实懿安皇后张嫣自己,也很久没来这后花园了。当她看着郁郁葱葱,长势喜人的农作物的时候,着实被吃了一惊。</p>
要知道,张嫣原本是出自普通百姓人家的。她多少知道一些民间疾苦,不过像是这么高产的粮食作物,她还是第一次见。</p>
“慈烺,这些东西、怎地结了这许多果子。你说,真的能吃么?”</p>
玉米即将进入成熟期,朱慈烺看着那个被金宝踩踏的玉米,他俯身过去将玉米捡起来:“大伯母,这个可是好宝贝。”</p>
被外衣包裹的玉米,修长而饱满,张嫣还是第一次见到这种作物:“嗯,看起来很不错的样子。你看,都结了这么多的果子。慈烺,此物如何食用?”</p>
“现在尚未成熟,可直接水煮或者烘烤啃食。若是再过七八日,便可将此物掰下来,剥开外衣在太阳下晒干。然后如小麦一般的,磨面做窝头或者熬粥了。”</p>
张嫣闻言大吃一惊,要知道小麦的产量是和这东西没法比的。若是玉米能有小麦一般的作用,可做窝头可蒸煮可熬粥,如此巨大的产量当真是能救万民与水火了。</p>
这远远还不止如此,朱慈烺指着另一片规划出来的一小块土地:“刘伴伴,你跟我大伯母说说。”</p>
大仇得报的刘来福很是高兴,他恭恭敬敬的对张嫣施了一礼:“懿安娘娘,这块地是奴婢按照太子爷的吩咐,少浇水或者不浇水。可娘娘您看,这块地的产量依旧很高。这也就是说,再遇到天灾的时候,这种作物还可以抗旱。”</p>
朱慈烺带回来的这些玉米种子,其实是比这个时代的同类农作物要耐寒耐涝的多。他让刘来福做的实验,按照去年山东地区的降雨量,对一块试验田浇水。结果,虽然这块仅有不到一分地的玉米,虽然产量低了些,可并没有出现庄稼旱死的情况。</p>
只是,这些陌生的作物太过神奇,懿安皇后张嫣一时有些不敢相信。朱慈烺将玉米剥开,里面金灿灿的玉米粒,着实惊呆了众人。</p>
懿安皇后身边的小宫女们窃窃私语,有人低声道:“哇,好好看,你看,就像是黄金一样。”</p>
“我看像是珍珠,黄色的珍珠。只是,这个东西能吃么?”</p>
“刘伴伴,你拿去吩咐尚膳监给煮了,约莫蒸煮一刻钟即刻。”朱慈烺将玉米递给来福,他想让懿安皇后尝尝。</p>
刘来福捧着玉米,飞也似的去了。说实话,忙碌了这么久,刘来福是没日没夜的泡在这片地里。晒得跟非洲鸡似的,来福没日没夜的干活,一天天的看着这些粮食作物日新月异,茁壮成长。他也想知道,这东西到底能不能吃。</p>
尚膳监的人也是第一次见,他们拿去后厨,找来御厨亲自掌勺蒸煮。</p>
御厨们都见了奇景,没人见过玉米是为何物。几个厨子围了上来,窃窃私语的看着。</p>
殊不知,总有识货的。一个南方的厨子,广西的御厨,他一眼就看出来:“这个,咦,这不是玉蜀黍么。此物只在南方有,怎地在这宫里居然也出现了。咦,怎么,这玉米这么大?”</p>
尽管玉米经西南陆路和西北陆路传入中国的时间很早,但玉米在传入云南和甘肃等西部地区后,在明朝时并未向中国内地大规模传播,玉米在中国的爆发,首先源于福建等东南海路的传播。</p>
而这个广西的厨子,他是见过玉米的。只是,他从未想到,这个玉米长得这么大。</p>
朱慈烺带来的是新培育的品种,在大明这个时代的玉米,个头其实只有现代玉米的一半不到。是以,这厨子见了登觉新鲜。</p>
“怎么,肖福贵,你见过这东西?”一旁的御膳总管问道。</p>
原来这广西来的御厨叫肖福贵,只见他点点头:“回总管大人的话,小人在老家见过此物,只是,没见过如此之大的。”</p>
御膳总管点点头:“好吧,就由你来做这道菜。这可是送给慈宁宫的,一定要给做好了。否则上头怪罪下来,咱们可都吃罪不起。”</p>
其实,大明朝中后期已经引进来了玉米。这种作物,只靠民间推广。朝廷官员对此不闻不问,很难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p>
而且,那个时代的人们眼光的局限性,使得大多数人都以为,玉米只适合南方种植的作物。甚至,在嘉靖年间,早就由云南土司进贡的玉米在送入北京的记载。只是,那个时候的玉米一直被当做贡品稀罕物。</p>
可嘉靖皇帝并没有吃过玉米,这是为什么,这就怪当时的尚膳监官员们了。皇帝并不是什么都能吃得到的,尤其是那些难以获取的、并不是时令季节的东西,御厨一般不会送到皇帝的御膳前。</p>
究其原因,就是怕皇帝吃上瘾了,吃过一次觉得好吃下次还要。而许多贡品的稀有性,注定不可能一年四季都有。</p>
这个时候,一般没有厨子愿意冒着风险给皇帝送上去。而且,有时候御厨做的菜其实并不好吃。好在皇帝大多数也没吃过外面的菜,他以为满天下的饭菜都是这种味道也说不定。</p>
当时在宫中上班中午不能回去的那些官员,有些人甚至都从自家带饭来。原因就是,宫里的饭菜着实难吃。</p>
</p>【本章节首发沧元图书网,请记住网址(https://Www.CangYuanTu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