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元图书网 > 穿越小说 > 权宋天下 > 第六百八十六章 理学的传播
  一方面,赵复原本就无意在北地主动传播理学,在他看来,北地文人传承已断,根本没资格接受这些学,尤其是朱熹理学。

  另一方面,自己满腹经纶,在南京府却没有人欣赏。这种感觉甚至比在燕京时还让他觉得憋屈。

  但是,当时引荐他的姚枢已经去了和林,自己苟活于燕京或是南京府也就罢了。跟着姚枢去和林侍奉蒙古王公,日后哪里还有脸去见先人。

  于是,赵复只能努力地将自己沉寂于学问之郑除了与王鹗一起帮助元好问编辑《金史》之外,自己也开始撰写《希贤录》,载以伊尹、颜渊诸儒言行,以供世人遵循。

  赵复希望此书成后,能成为海东学院学子处世之圭臬。

  然而,直到现在为止,似乎感兴趣的人也不多。这让赵复未免愈加失望。

  学问上不被认同,赵复还能熬得住。

  但是在南京府呆着,却寻不着机会为宋国做些事,这才是让他觉得最为焦虑的所在。

  因此,与赵权见完礼,不等落座,赵复就直接拱手而问:“不知故国可好?”

  赵权去宋国时没多少人知道,回来后给诸位都带来了一些礼物,因此大伙儿也都知道了他的行程。

  赵权闻言一笑,回答道:“泉州府歌舞声平,乐不思蜀。”

  赵复脸色一黯。

  自高宗后,宋国朝廷上下,无不以恢复北地为国事。然而,百多年来,从隆兴北伐、开禧北伐,到端平北伐,每一次都是以惨败收尾。

  到如今,金国已没,北地的收复却越来越看不到希望。以至宋国朝野上下,现在连北伐的声音都听不到了。

  百年之前,北地百姓还多自认为宋国遗民,如今北地汉人,又有几人认为自己还是宋国人?

  即使真的能将中原之地重新纳入宋国,这里的汉人,还会支持宋国吗?

  更何况,如今宋国财赋艰难,承平已久的宋人,又有几个愿意为了恢复北地而承受更重的税赋?

  歌舞声平、乐不思蜀,赵权这句评价,简直就是一针见血啊!

  看着良久不语的赵复,赵权又微笑着问道:“赵先生,可欲往故国一游?”

  不仅是赵复,连王鹗与李治都是一怔。

  “赵先生莫要误会,你刚来南京府时,我就过,你在这是自由的,想走或是想去哪,没有人会对你有所羁绊。

  当然,我还是希望你可以留在南京府。”

  赵复一声长叹,“下之大,又有何处是赵复可容身之所?”

  “如果你有意,我可派人护送你往泉州一校”

  赵复不可置信地看着赵权。

  当时姚枢把自己从德安救出时,几乎是半邀请半胁迫地把自己带至燕京。虽然未曾明言,但其意很清楚,是绝不可能让自己回到宋国的。

  可是,南京府就能这样毫无顾忌地让自己回去?

  毫无顾忌倒也不会,但对于这种被视为“理学大家”的人物,赵权如今还真的不太在乎。

  赵复被姚枢、杨惟中等人视若珍宝,那是因为中原多年战乱,理学不继。而这些汉儒希望能以理学来影响未来的中原之主,成为他们治理中原的基石。

  但是,对于赵权与南京府来,理学根本不实用。

  宋初,胡瑗、孙复、石介为理学开创先河。胡瑗的“明体达用”、孙复的“尊王”、石介的“道统”为赵宋奠定了治理下的理论基石。

  此后,周敦颐、张协、邵雍、程颐程颢兄弟渐渐将理学发展成为官学。

  朱熹,是宋国理学的集大成者,平生数起数落,直到赵昀上位之后,因为朱熹的“存理、灭人欲”之深得帝心,才将其追赠太师、封为“信国公”。端平更化之后,又将朱熹和诸位理学大师入祀孔庙。

  从而在官方上确定了理宗的最正统地位。

  然而,朱熹之后,宋国理学家虽然名声日益显赫,却大多只会空谈道德文章,视经济财赋为末流。

  “能言不能斜,这不仅已经成为理学人士的顽疾,更是反对者攻击理学人士的最有力武器。

  当年,曾经是理学代表人物的郑清之推邪端平更化”,却惨遭失败之后,连宋皇赵昀都极为不满地评价:“虚论诚无益于国”。

  而如今宋国朝堂之上,理学人士虽然济济一堂,但真正有能力执掌朝政的,却是一个都没樱

  按赵权的理解,这种有益于集权统治,尤其是统一民众思想学,在一个王朝的上升或是进入平稳发展阶段,对于统治者来的确是有益的。

  但是当这个王朝开始衰弱,或是如南京府这样刚刚兴起之际,便将理学奉为奎臬,百害而无一益。

  赵复如果在南京府,依然一心一意宣扬理学,哪怕他不是为了宋国考虑,赵权也不可能重用他。最多只是当一个拥有儒家学背景的教师,养着便是。

  至于他想回宋国,那更简单。赵权相信,像赵复这样经历过战乱之苦的人,一旦到了歌舞升平的泉州,被排斥绝对是其唯一的下场。

  更何况,泉州虽然商贾遍地,但饱学之士也着实不缺,毕竟那里还有一大批吃饱了只能读书的赵氏宗族。

  赵复这样的学问,到了泉州,还真的不太够看。

  这些道理,显然赵复也是明白。因此他的脸上便显出阴晴不定的神色。

  他不怀疑赵权会真的允许自己回到宋国,却不知道赵权是否会利用自己达到其他的某种目的。

  王鹗欲言又止,李治却直接道:“权总管,你就不用打哑迷了,需要仁甫兄做些什么,直接交代,我想他会惦量清楚。”

  李治与赵权一起,几乎走遍了东北可能拥有矿产的山间林地,相对于王鹗与赵复来,跟赵权更为熟悉,因此话也比较直接。

  赵复略一犹豫,还是点零头。

  “既然如此,那我就直言不讳。南京府现在准备重架管理机构,其中的外交部负责人,还未确定人选。我有意推荐赵先生就任外交部代理部长——”

  三人脸上,同时显出迷茫之色。【本章节首发沧元图书网,请记住网址(https://Www.CangYuanTu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