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元图书网 > 穿越小说 > 大清疆臣。 > 第七十七章 和珅与嘉庆,初次对决
  朱珪道:“伯元,你二人新婚燕尔,做老师的,原本也该送你一件大礼的,这两广是西洋特产汇聚之地,西洋之物,最精湛者,便是这钟表了。这一对怀表,我听十三行的人说,用的是西洋最好的技艺,时辰绝不会有半分差错。上面花纹,也正是相合的一对呢。伯元、少夫人,你二人回去以后,就可以定个时辰,到了那个时候,伯元你自做好准备,夫人呢,就可以遣人把加餐送过去。这样试上几次,伯元你自然也就习惯了,不会再有吃不下去的事了。伯元,你也不要再说谦逊之言,你从应乡举到今日,也不过十年光景,就有了这般出息,老夫是真心为你高兴啊,这一对怀表,今日你们就只管收下,不要再推辞了,怎样?”

  阮元和孔璐华见朱珪相助,虽然也有些不好意思,但朱珪有言在先,却也不好推却,便双双谢过朱珪,收下了怀表。

  朱珪在学政署盘桓了半日,即便离去,他与王杰、董诰一样,对和珅恨之入骨,但为人却谦和很多。是以阮元虽然也问起过他朝中之事,他只是叹息了数声,并未明言。阮元也在临行之际,祝愿恩师北上一帆风顺,自然也是希望朱珪入朝,得以匡扶朝政,解时局之弊了。

  这数月来,阮元将自己在山东时所作诗文,和山东友人唱和之句,勒成一书,因想着山东学署之畔,有坐小沧浪亭,风景优美,湖光山色,相映成趣,是以也将此书称为《小沧浪笔谈》。这一日夜里,阮元将最后几首诗编定完毕,看着时辰只到了一更,也不再读书,早早回了卧房。

  只是看着孔璐华时,阮元却觉得她有些闷闷不乐,不由得主动向前走来,打趣道:“夫人怎么了?可是今日许记这一餐,那西湖鱼和东坡肉,味道不够鲜美?”

  “当然不是了,这许记的东坡肉,还很甜呢。已往所见烧肉,都是以酱汁浓郁见长,这以甜气见长的东坡肉,我还是第一次尝到呢。”孔璐华道。

  “那不是很好么?”阮元笑道:“若是夫人愿意吃甜味的东坡肉,那有机会回扬州了,夫人可要好好尝尝扬州的样式。论香甜,还是我们扬州首屈一指。”

  “可是夫子,太甜了会不会让我变胖啊……”

  “若是夫人不喜甜食,其实也无妨。”阮元笑道:“说起来啊,若不是扬州人,扬州有一道美味,可能大多不知道呢。扬州的烧鹅,可是真正的独步天下,我们做鹅可不会做得甜了,相反,倒是与夫人的孔府菜有些相近呢。”

  “夫子,我虽没吃过鹅肉,却也见过鹅啊,它长得那么大,肉是不是也很肥啊……夫子,你该不会想把我喂胖,然后就不理我了,就可以理直气壮的去找文如了?”

  听着孔璐华这异想天开的理解,阮元一时也有些不知所措,愣了半晌,方才笑道:“夫人,文如她到底……是哪里惹到你了?我怎么觉得,在夫人眼中,文如竟一直都是个恶人呢?”

  “那你让我如何想她?”孔璐华听着似乎也有些不满意,道:“你说我不该将她看做恶人,那我还委屈呢。那日七夕佳节,我好容易备下那许多菜肴,她却在做什么?饭才吃到一半,就不想吃了,她又把我放在哪里了?你说她念着以前的主人,我可以既往不咎,那这又是怎么回事?”

  阮元想着,妻子既然可以对之前的误会“既往不咎”,那么只要自己真心诚意,想来这件事是有解决之道的,也把孔璐华的双臂轻轻搭在自己肩上,双目注视着妻子一对妙目。想到妻子美丽动人,自己也不禁有些心动,好容易渐渐宁定心神,和颜悦色道:“其实也不瞒夫人,前些日子,我也找文如问过,我相信文如的话不是假的,就像我也相信,夫人原本对文如并无敌意一样。夫人的想法,我大致已经知道了,那么夫人可愿意听一听,文如又是怎么想的呢?”

  孔璐华看着阮元时,只觉他语气柔和,眼神清澈,想来是不会欺骗自己的,双手靠在他双肩之上,虽略嫌这对肩膀瘦了些,却也莫名的感到了一种稳重。一时她略带戒备的心思,也渐渐舒解了开来,便点了点头。阮元道:“夫人,文如与你,出身几乎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夫人家中父母衣食,从来不致短缺,可文如她自幼便与父母分别,又是因逃荒之故,才到了扬州,所以她的心里,就会产生患得患失之感,最担心的,便是所有之物,一朝失却。说来这事也是我思虑不周,常生入府时我公务繁忙,就把常生托付给了文如……”渐渐的,阮元也将那日刘文如所言心境,一一为孔璐华道出。孔璐华终是出身富贵人家,家中父母姐弟,又长年和谐,是以一时对刘文如的境遇,也不能全然理解。可她毕竟生长和睦人家,对外人虽也有疑虑之心,终究还是通达,不致过分偏执。是以心中暗自思索之下,对刘文如的反感之情也自然淡了不少。

  只是她毕竟嘴上不愿服输,虽然在阮元眼中,她眼神已渐渐柔和了下来,可还是说道:“那……既然如你所言,她并无过分之心,可她毕竟那日还是先行离席了,那……那就是驳了我的面子。既然如此,理当她给我道歉才是。”

  “道歉的话,我想文如已经准备好了。”阮元笑道。“只是文如一是胆子本来就小,二是妻妾之别,你在意,她也在意啊。可是夫人也该清楚,妻妾之别,对处于妾位的文如来说,是更加不利,若是你二人有了口角,依律法她要受杖八十,夫人却可无恙。所以文如心中,对你并无恨意,却有惧意啊。不过我想着,这个结也不是不能解开,只是这解开的第一步,在夫人身上,却不在文如身上。”

  “你……你是想让我主动去和文如谈谈?夫子这想法,是不是有些天真了呢?若是文如执意要和我过不去,夫子又当如何?”孔璐华说着,也有点不放心。

  “夫人若是有了这个想法,只管过去与文如一叙,我相信文如,当然,也相信你。若是文如对你真的有半分不敬,你只管回来,将她不敬之处告知与我,我定当相信夫人。再说了,夫人入府这几个月,一直与我同寝,文如就算想着从中作梗,也没有机会啊?”阮元笑道。看着妻子神色渐渐放松下来,阮元也不禁问道:“不过我倒是有些不解,夫人在曲阜的家人,我也见过,都是纯良守礼之人,夫人却为何对纳妾之事,反应如此之大呢?”

  “那还不是有些男子负心薄幸,害了我家出嫁的姐姐。从那之后,我才知天下之间,便是我等孔孟曾颜四族的后人,也多有薄情之人,邀宠之妾。若是我不多个心眼,万一遇上的是我家姐姐嫁的那般人家,我这一生又该如何?”孔璐华说着说着,也终于把出嫁之前,在家中听闻的外面人家妻妾不谐,夫妻不睦之事,一一告诉了阮元。

  阮元听着,也殊无愠色,而是一如既往的和气,道:“不想夫人曲阜诗礼之家,竟也有这些不睦之事。这样想来,也是我之前对夫人的关照少了,夫人入府这么长时间,我才知道此时,该是我给夫人道歉才对。”想到这里,看着眼前的妻子,又是爱怜,又是欣喜,竟再也矜持不住,双手一送,将孔璐华抱进了怀里。

  孔璐华不意阮元竟在此时,第一次对自己有了这般亲近之举,也一时害羞得双颊晕红,可愣了半晌,却没有放开阮元,而是双臂下弯,也紧紧抱住了他,顿觉身上暖意大增。她也再忍不住,对阮元道:“都是你不好!这些家事,之前也不和我商量,竟让我以为你全无主见呢。家中弟弟到了伯母那里住,不想伯母她……她一直想独揽我孔家大权,于氏家人,出入孔府全无忌惮。甚至……甚至还屡次问起弟弟,说要代用孔府印信……”说着说着,也不禁掉下泪来。

  阮元这才知晓,原来孔璐华之所以之前闷闷不乐,乃是因家中来信之故。信是孔宪增代孔庆镕所书,言及于氏多番讨要家中印信,甚至强迫孔庆镕在任用于氏家人的文书上署名。孔璐华与孔庆镕的继祖母程氏此时尚在,为维护孔府权威,自然不依,收了印信说什么都不愿交出,于氏几乎每日都去索要,数月之间,孔府已是一片乱象。孔宪增早已出了大宗之家,对大宗内部的权力之争,无朝廷强令则不能轻易过问,是以也只能看着孔府内耗,一时想不出办法。

  阮元听着,虽然对夫妻之事尚有顾虑,可眼看妻子柔弱之态,也不禁心生怜惜,渐渐将孔璐华抱得紧了,只觉妻子虽然瘦弱,可身子柔软,竟是说不出的舒适。心中略一沉思,道:“既然夫人和上公都没有办法,想来这件事只靠孔府一家之力,是不好处理的了。不过我想着,孔府与太上皇之前交往颇多,圣驾亲临曲阜的诗文,我都见过不少。孔家既是圣裔,即便寻常官员介入,只怕说起话来,也显得分量不足。可若是将此事上奏皇上和太上皇,说不定能有一个让大家都信服的公断呢。”

  “可是这样真的合适吗?”孔璐华有些疑惑。

  “眼下能让你伯母与祖母都信服的人,或许也只有皇上和太上皇了啊?再说了,即便寻常官员有了决断,若是孔府之中,将此事渐次上达,皇上和太上皇总有一日也是会听到的。既然如此,倒不如先给京城上奏为好。”阮元道。

  孔璐华想着阮元之言,确实有理,便也决定次日给父亲回信,让他想办法“上达天听”了。只是阮元夫妇这时都无法预料到,乾隆得知孔府内争之后,因念着于氏的婚事是自己当年所赐,竟将孔府印信执掌之权,全部交给了于氏。嘉庆对此颇不认同,但慑于父亲威严,也不敢出言反对。但无论如何,孔府总是渐渐归于稳定了。

  而孔璐华对于阮元的身体,竟也似渐渐有了依赖之感。这日入睡不久,阮元便发觉身上清香扑鼻,醒来看时,竟是孔璐华抱住了自己,睡在自己身上。阮元也轻轻摇了摇她,可她的力气,竟然越来越大,说什么也不愿意放手。

  或许自己和孔璐华已经渐渐像是一对夫妻了吧……阮元也暗自想着。可是,在他心中,有些心结却似乎还不能解开。虽然自己也暗暗想着,那一天可能不会太远了。

  这个夜晚,他还是克制住了自己,只是反过来也抱住了妻子,双双睡去。

  阮元的家事,看起来已经解决了不少,可朱珪的入京之路,却远没有想象中那般顺利。

  这年八月,西南的战事依然胶着不下,和琳经过数月督战,也和福康安一样染上疾疫,在军中病故。所幸此时反清部队,已经被福康安与和琳消灭了大半,余者完全不成气候。朝廷又将云贵总督勒保调到前线,终于平定了湘黔反清战争。

  而就在朱珪进京的同时,和琳的死讯也已经传到了和珅耳中。和珅听了,自是又惊又悲。这日他在乾隆车驾之前,回了京城主持川楚兵马调动,好容易得了空闲,去福康安府上时,只见福康安的灵柩已经从贵州运了回来,福长安也正在一旁泣不成声。想来福康安之死,也使他这个弟弟失去了一大依靠,而和琳一死,和珅也失去了一个强援。想到这里,和珅也悲从中来,再也无法克制,竟与福长安一道痛哭起来。

  哭着哭着,福长安也对和珅道:“致斋,眼看着再过几日,朱珪就要入朝了,你说,若是皇上真用了他做大学士,下一步他们想针对我们,可就容易多了啊。眼看着三哥没了,希斋也不在了,咱们现下的情况,可如何是好啊?”和琳字希斋,福长安这里便以字称。

  “如何是好……”和珅想着大半年来,自己一直小心谨慎,不敢在嘉庆面前有半分过失,不想嘉庆却暗自调遣人马,处处都对自己不利。想到这里,也不禁怒从心生,对福长安道:“无妨,王杰、刘墉,他们都老了,眼下能对咱们构成威胁的,只有董诰和朱珪,这两个人……哼哼,你当是他们全无过失可以指摘的么?只要把他们两个扳倒了,日后你我的地位,一样是稳如泰山!”

  和珅执掌吏部多年,对朝中重臣之间的关系,可谓了如指掌。不过数日,一个周密的计划便渐渐有了雏形。

  这日下午,从避暑山庄南下的车驾进驻了常山峪行宫,嘉庆拟好了上表,想着只要见到父亲,就将朱珪之事呈上,请父亲批准朱珪补任大学士。可表文刚刚拟毕,呼什图就来到了嘉庆寝殿,说乾隆已临幸行宫正殿,让他立刻前往回话。

  入得正殿,只见乾隆已经在龙椅上端坐,和珅与董诰一左一右,在蒲团上跪着。此时阿桂与王杰皆已老迈,是以董诰得到了乾隆更多任用。但嘉庆心中也有些疑惑,和珅之前已南下京中,主持川楚战事,这时却突然出现在行宫,想来多半是有对自己不利之举。

  想到这里,嘉庆也不敢先说朱珪委任之事,只在二人中间向乾隆叩拜过了,道:“不知皇阿玛有何急事,今日方才进了行宫,便召来儿臣与二位大人?还请皇阿玛示下。”此时他已做了皇帝,可大权仍在乾隆手中,是以拜见之礼,依然如旧。

  “颙琰……不,应该叫你皇上。”乾隆冷笑道:“做了皇上大半年,你也有自己的想法了,想用自己的人了,是不是?若不是朕诏你过来,今日你也要过来,与朕商议大学士补任之事,而你备选之人,是两广总督朱珪,朕说的可对?”嘉庆听着父亲口气,只觉越来越不对劲,可这件事自己本已筹划了数月之久,想着即便这次搪塞过去,日后也总要议及,便不再犹豫,点了点头。

  “你看看你用的是什么人?!”乾隆怒道,说着,将一封奏疏掷到了嘉庆面前。嘉庆大惊,打开奏疏看时,只见这是一封来自闽浙总督魁伦的上疏,言及福建洋面,这一年间海盗渐多,官军顾此失彼,往往不能制住海盗,又言及所擒获海盗中,多有来自安南之人。嘉庆看着,不禁手心冷汗渐生,若是这封奏疏属实,朱珪入京之事,只怕要耽搁了。

  原来六年之前,安南西山阮氏的阮光平遣使入北京庆祝乾隆八旬万寿,被封为安南国王,可此后不久,阮光平即便去世。其子阮光瓒年幼,不能服众,前广南朝的阮福映趁机举兵反攻西山朝,西山朝眼看形势不利,索性向两广地区招募亡命之徒,前往安南受雇佣作战,两广本就有不少贫困渔户,这时纷纷西进。更有甚者,部分渔户在安南战事中获得了武器部属,便铤而走险,成了海盗,频繁侵扰东南沿海。西山朝对这些情况也无法控制,而且为了在内战中取胜,也索性听之任之,只要这些雇佣军为自己作战,在两广、闽浙有寇盗之行,也在所不问。是以乾嘉易代之际,东南海警频传。这时魁伦上疏言及海寇之事,按常理推论,既然海寇从安南东来,就必然经过两广海面,那么,作为两广总督的朱珪自然难逃干系。

  嘉庆自然清楚父亲给他这封奏疏的用意,这奏疏中本未提及朱珪,可魁伦与富察家有旧,是以虽然和珅与他交往不多,福长安却知道闽浙海寇之事,也知道魁伦自福康安去世之后,急需在朝中寻求内援,这时福长安对他伸出援手,他自然愿意主动依附。至于和珅,虽然之前也对他告发伍拉纳之事颇为不快,但斯人已矣,还是现实利益更为重要。之后和珅再借刀杀人,将这奏疏特意拿了出来,又对乾隆稍加“点拨”,朱珪纵寇之罪,就自然成立了。

  想到这里,嘉庆也不禁争辩道:“皇阿玛,这海寇之事,儿臣也有听闻,海寇横行南洋之上,从来没有踪迹可寻,便是跳过两广,径自袭扰闽浙,亦是常事。朱珪升任两广总督不过半年,又赶上入朝之期,无力清剿海寇,也在情理之中啊。”

  “你还在为他狡辩?”乾隆怒道:“朱珪之前就是广东巡抚,这海寇之事,他怎能不知?他在广东也有三年了,竟还让这帮海寇如此放肆,若说他无过,那海寇横行,难道还是朕的过错不成?朕想起来了,朱珪是你授业恩师来着。皇上,你做了皇帝了,第一件事,就是市恩于师傅吗?”

  嘉庆听着,一时也难以争辩,其实朱珪虽然之前做了两年广东巡抚,可广东督抚同城,两广军务,大多要由之前的总督长麟作主,朱珪即便知道海寇之事,也无力主管。而乾隆这时,更是由公及私,从质疑朱珪剿匪不力,上升到嘉庆滥用私人,这样攻心之论,又让嘉庆如何回答?

  忽就在这时,一个声音在嘉庆身旁响起:“回太上皇、皇上,臣以为,朱珪之事,既然太上皇已有明断,自可交部议处,臣等亦当秉公处置。可太上皇是英明圣哲之主,皇上仁孝之名,亦遍于海内,臣曾闻圣主无过言,若太上皇以师傅之事,相询于皇上,只怕万一传了出去,对太上皇、皇上声名,皆有损害。是以臣斗胆进言,此事交部即可,请太上皇、皇上三思。”嘉庆没有想到,这时竟是董诰出言进谏。</div>【本章节首发沧元图书网,请记住网址(https://Www.CangYuanTu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