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村庄遭到的苦难远不止于此,通过与当地人的谈话,我还知道了不少情况。劳役的征用,物资的征用,还有最近的征集兵员,把农村完全搞垮了。特别是到了海州以后,由于是交通要道,西路来的和南路来的兵队都要通过此地北上,问题愈发严重,部分村庄已经空无一人,只有些镇子和大屯子凭着土围子,还能与过往的兵队讨价还价,保留些生气。听说那些偏僻的村子,偏到差役也不愿去的程度,状况反而好很多。”
“我们的粮食暂时还是不缺乏的,即使到了辽阳,靠着储备和输送来的粮食,支持下去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们自行把旅顺的几万石粮食(用缴获的财物把江南商行的余粮都买下了)运到辽阳的原计划,已经被发觉是行不通的——路程长达六七百里,来回一趟,要消耗近两石才能运送一石,不划算,又没有足够的运畜,沿途也没有兵站的支撑,干脆留在旅顺赈济难民得了,以后再向上面报销费用。”
“同时,还存在土匪的威胁。溃兵变匪的很多,特别是辽兵,其它地方的都想着回乡,他们则是就地落草。虽然我们顺路清理了沿途的匪帮,但谁也说不准他们什么时候就会回来,或者起了新的胡子。这样看来,把铁料和布匹运来也会很麻烦,难道只能堆在那儿不成,有什么法子吗?”
“其实今年辽东的年景很好,按那些懂庄稼的老把式的看法,本会是少有的丰收年,我瞧那些庄稼的长势,也确实是不错的。但如今这一切都落空了,田中的壮年男性劳力不多,许多都是老人、妇女甚至是儿童在劳作。”
“辽东苦寒,大米种得少,但我今天就看到了一大片的稻田,大概是汤岗子镇这一带地气暖的缘故。跑过去瞧,都熟透了,却无人收割。问老百姓,知道了这是韩财主的地,倒不是不敢割,自己家的稻田还顾不过来呢!明天让上头安排弟兄们收割了,咱们南方人,更习惯吃大米。”
“粟和黍眼看就要收获了,届时恐怕会有大批的粮食无人收割而烂在地里。相比之下,大路附近的田地被经过的兵马和人流糟蹋得不像样子的事,反而不算什么了。”
“到了辽阳,如果能驻扎下来的话,应当提出建议,让收编进来的壮劳力去附近抢收庄稼。”
“今年辽东还能有粮可收,可到了明年春耕的时候,缺少劳动力和畜力的问题就会凸显出来,不管气候如何,收成怕是相当难看的,肯会发生饥荒。至于后年……谁知道?!搞不好到时辽东的粮食问题已经不属于我们这边的了。”
“对于新的辽东经略,我还是有所期待的。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熊廷弼曾巡按辽东,有所作为,特别是弹劾巡抚赵楫与总兵官李成梁,要求追究这两位手握辽东兵政大权的文武大员放弃宽奠八百里的罪过,足见其胆识过人。”
“当然,我并非纯粹依据‘后世’的观点来判断人物的,那仅可以作为参考,要用眼去看,用耳朵去听,再用自己的脑子来判断。事实上,我们前日经过的海城驿,已重新配齐了人员驿马,开始恢复运作,听说前面的鞍山驿也恢复了。现在,从西开来的两列庞大的车队也加入了队伍,并搭载着大批物资。”
“打听得来的消息,这是由于经略府发布了强硬的命令,并进行了直接的干预。我在驿站里,确实见到了经略府在此监督的属员。如此紧要的关头,确实需要雷厉风行,必要时可越级指挥,而不能慢吞吞地按部就班,走公文流程。”
“可惜得到了确切的消息,叶赫部灭亡了,两个台吉,都被杀死,只有少量的人得以逃到这边来。沈阳已成前线。”
“最后谈谈我们的部队。如果说,在南边行兵时,地理民情对我们是熟悉的,有利的,而海上的环境又特殊的话,这一个多月的情况,则充分说明了我兵确实拥有较好的组织力。特别是左承明和蔡松如两部,上下熟悉,各级兵官也都比较得力,老兵多。冯龙他们也能让人放心,骑兵队就更不用说了,表现完全对得起薪水。另外两个千总,虽有半数是新收的辽东兵,也还过得去。至于留守旅顺的那支,还是留守下去好了。”【本章节首发沧元图书网,请记住网址(https://Www.CangYuanTu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