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元图书网 > 穿越小说 > 盛唐不遗憾 > 第一千三百五十四章
  李安始终觉得一个帝国的人口应该是越稳定越好,稍微有点增长就更好了,大起大落是最要不得的,人口稳定秩序才能更容易稳定,人口若是大起大落,秩序肯定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一旦引起动乱,那就后果很严重了。

  在食物充足的情况下,人口增长稍微快些也没啥,人越多就越容易形成繁荣的文明,只要相应的保障跟上就行了,比如大唐长安城此时的状况,只要多造一些房子就能极大的缓解整个城池的紧张状况,矛盾就会弱化很多。

  之前已经提出了一些意见,不过,未必有多大的效果,而李安还在酝酿更多更好的策略,比如房产税,落后工坊的转移,将一些不太重要的工坊转移到京城周边的县城,从而带动周边县城的发展,也可以极大的减轻京城人口的过快增长,缓解住房的压力,还有很多很多的办法,一个不行就来两个,总有办法将问题解决的。

  老杜的草堂位置较高,只要走出院子,就能看到远处的一大片麦田,金灿灿的非常耀眼,非常的让人心旷神怡。

  能住在这个地方,绝对是一种莫大的享受,老杜也是会享受,居然把草堂建在了这里,这也是老杜建的够早,若是此时在此处建设草堂的话,是肯定不会被允许的,因为城外方圆百里都禁止普通老百姓私搭乱建了,这是新的规则,是为了避免以后征地的时候朝廷付出太大,而老杜由于很早就在这里搭建了草堂,所以,就顺理成章的在这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拥有自己的住处和休闲的场所,这也是老杜的幸运。

  一个人能住在如此风景优美的地方,哪怕只是偶尔过来休闲一下,都能够对人的精神产生极大的滋养,会很好的洗涤一个人身上的戾气和不安,让人变得胸怀宽广。

  这便是大自然的痊愈力,大自然就是如此的神奇,能够对人脆弱的身体进行修复,还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心情和健康,若是长期脱离大自然,一个人是会感到难受和无所适从的,尤其是长时间待在鸽笼一样的小房间内,更是会限制一个人的思维和胸襟,让人变得狭隘和偏激,很容易因为一丁点的小事而发怒,而生活在环境优美地方的人,是很难因为小事而发怒的,这就是大自然的愈合力,能够治疗人们的心里问题。

  远处稀稀落落的有好多农民正在收割麦田,还能看到七八台收割机在忙碌,这幅收获的场景是最让人舒服的,看着这幅场景会让人很快乐。

  不过,要不了几天,这里就不能待了,因为麦田收割过后,就要进行秸秆的焚烧了,而一旦进行大面积的秸秆焚烧,空气之中将全部都是烟尘,那味道是相当的难闻,甚至很多呼吸不太好的人,会被活活的呛死。

  而地处麦田附近的老杜草堂,自然也是首当其冲了,不论刮什么风,老杜的草堂都不能幸免,所以,等到麦田开始进入秸秆焚烧阶段的时候,老杜就不会再来草堂了,直到大火完全熄灭才会再次过来。

  没年的秸秆焚烧都会引起很大的烟雾,这个让人讨厌的烟雾,影响的不仅仅是附近生活的老百姓,同时,也影响着住在京城里的贵胄,就连皇帝在秸秆焚烧的季节都不得不前往华清宫躲避一些日子,要不然会被呛的难受。

  虽说华清宫几十里外也会有秸秆的焚烧,但只要控制好时间,就能让皇帝避开被烟尘侵扰,比如皇帝去华清宫之前,附近的麦田要早些焚烧秸秆,待皇帝过去之后,京城附近再焚烧秸秆,如此,秸秆焚烧的烟尘自然就影响不到皇帝了,也就不会对皇帝的身体构成什么伤害了。

  由此可以看出古代对农业的重视,即便是皇帝被烟雾影响了,也不会阻止农民焚烧秸秆,而是自己换地方躲一下就行了,或者忍受几天就过去了,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看着眼前的丰收场景,李安是笑容满面的,而老杜高兴之余,似乎还有一丝忧虑,不知道在想什么不开心的事情了,有小娘子作陪,老杜难道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他在忧虑什么呢?

  带着内心的好奇,李安开口问道:“老杜啊!怎么看着一脸忧虑的样子,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说出来,说出来说不定就不忧愁了。”

  老杜皱了皱眉,先是笑了笑,然后指着远处金黄色的麦田,开口说道:“现在大唐连年丰收,北方铁骑也不再是威胁,老百姓的日子过的是越来越舒坦了,可这份好日子又能持续多久呢?以后……以后的事情谁又能猜到呢?”

  见老杜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李安似乎猜到了老杜心里的忧虑,他这是担心大唐现在的稳定格局被打破,而一旦朝廷陷入不稳定的状态,之前一切的努力就都白费了,代价不可谓不大。

  而现在的朝廷非常稳定,老杜好好的,为什么要去杞人忧天呢?他这不是闲着没事干吗?还是老杜发现了什么,心里有些不安。

  “老杜,这里也没有外人,你心里想什么都说出来吧!有什么忧虑和想不开的,只管说出来。”

  李安开口问道。

  老杜也知道李安不是小人,就算自己说了什么不该说的话,李安也是不会在外面乱说的,所以,他也不必有所顾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好了,一点也不用藏着掖着。

  “李侍郎难道就没有发现,最近这些年,皇子们的异动吗?”

  老杜蹙眉说道,显得很是焦虑。

  看得出来,老杜这个主编没有白干,干了这个工作可以接触到太多的人和事,对朝政更是了解的非常透彻,甚至,贵族们干了点什么事情,他都能了如指掌,所以,对时局比较的了解,他似乎看出有很多人都不太安分了,但都不是太明显,事情会如何发展,很让人担心。

  李安自然也有些了解,出现这种事情的罪魁祸首自然是皇帝了,这老家伙为了防止被儿子篡位,可谓是费劲了心机,先是将太子放在身边监视,然后给其余皇子更多的器重和信任,从而让朝中的大臣搞不清皇帝的真实心意,不明白皇帝到底要把皇位传给哪个儿子,从而不好站队,万一选错了队,新皇继位之后就悲剧了,所以,不同人会有不同的判断,会选择不同的皇子,甚至还有持重的人不选的,直接老老实实的效忠皇帝就好了,这样新皇登基之后,虽然不能一飞冲天,但至少也不会倒大霉,是比较稳妥的办法。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性格,有的人比较喜欢冒险,也有的人比较喜欢小富即安,所以,朝廷里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利益集团,虽然比较的隐蔽,但聪明的人还是看得出来的。

  老杜一心一意管理大唐报,自然谁的人也不是,也不想参与皇室的下一代之争,李安与李豫走的稍微有点近,但别的几位皇孙过来,李安也同样是热情招待,并没有故意疏远谁,对谁都很好,再加上把手中的兵权卸了,自然也同样不属于任何一个派别,至少,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李安支持谁,没有兵权和足够官权的人,对谁支持力度都很有限。

  “老杜想多了,这些皇子的动作都在可控的范围内,并没有做出任何出格的事情,陛下都不担心,你担心什么?”

  李安开口说道。

  这些皇子有一多半都是遥领节度使和大都督,次一点的也是大州的州牧,全都是有地方和边疆的大官,还好都是遥领,并不是真的过去干活,人还待在京城,这要是把他们都放到地方去,那就非常不得了了,很有可能会造成尾大不掉的结果。

  比如永王被封荆州大都督,甄王遥领陇右节度大使,在历史上,他们自然都是住在京城的十王宅了,但安史之乱发生之后,他们都成了实权人物了,比如甄王李琬就获得了征讨元帅的职位,其余很多皇子也都是军权在握,这其中还有打算拥兵反叛的,比如永王就是。

  永王拥兵争权被惩治了,而甄王领兵刚打了几场胜仗就突然暴毙了,并获得了一个靖恭太子的名号,若是不死早饭的话,估计就惨了,死了至少还博得了一个天子的称号,比王要大些,也算是很不错的结局了,这货很能生,有子女五十八人,不是一般的高产,这么多子女也能看出这货娶了很多老婆,倒是挺会享福的,李安都怀疑这货刚打几场胜仗就突然丢了性命的原因,是因为长期亲近女色,造成了身体的亏虚,而行军打仗是非常辛苦的,对人的身体要求很高,身体不好在军营之中很容易生病,而打了胜仗之后人容易兴奋,甚至还会搞上三军,大量的饮酒,而这必然会进一步增加身体的负担,让自己的身体难以承受如此严重的伤害,从而很容易猝死,也可以说是乐极生悲。

  对于一个平时很注重保养的人来说,一般是很少会出现乐极生悲的,就算突然大悲大喜也没有多大的事儿,而平时不注意保养,身体比较亏虚的人,一旦出现大悲大喜,就有可能会猝死了,身体是非常关键的,这决定了一个人的承受能力。

  甄王李琬是子女非常多的一个了,五十八人,实在是太多了,相比于他老子李隆基是一点也不逊色,也不知咋这么能生,这也太喜欢生孩子了。

  太子也没有甄王子女多,忧郁而死的棣王李琰子女也挺多的,据说有子五十五人,延王也不错有三十六个子女,在安史之乱逃亡的路上,因为不忍心丢下这么多的孩子,而大大的耽误了时间,被急于逃命的玄宗怒骂,若不是汉中王求情,很有可能就要被处置了。

  还有不少皇子早夭了,过早去世的也有不少,真正有影响力的也就几个而已,甚至此时的仍旧住在十王宅里的人也只有十人多一点了。

  其实,皇子虽多,但真正有实力争夺帝位的也就只有几个人而已,其余的都是打酱油的,几乎没有一点存在感,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有这个心思。

  想当年李世民的所有儿子之中,不论从哪方面去思考都轮不到李治这个九皇子去做皇帝,可才华超过他的哥哥们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与皇位失之交臂了,而最后皇位硬是砸到了他的身上,这让很多人都大感意外,简直就是现实版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当初支持太子,支持蜀王,支持魏王的大批朝臣,见到如此结果,怕都是大跌眼镜吧!谁能想到最终继位的竟然是不争不抢的九皇子,这超出了所有人的意料,也打了所有人的脸,他们所有人的支持者都失败了。

  此时为什么就不能出现同样的情况呢?太子地位最高,皇帝同时还重用郯王,甄王几人,让几个皇子都能有表现的机会,最终情况会如何,谁也不能料定,万一这几个人因为争夺权力而全部被处置,他们这些打酱油的皇子不就有机会了么,皇子就这么十几个,最终的继承人就在他们中间,谁也说不好会是谁。

  老皇帝现在还这么能活,说不定还能再活十年二十年,到时候,太子和郯王,甄王会不会先走一步呢?若是他们先走了,剩下那些打酱油的王,不就有机会了么,毕竟,自古以来,都是皇子继承皇位的比较多,像朱元璋让皇孙继位的太少了,最终也是引发了动乱,让明帝国陷入了动乱。

  此时,十几位皇子还没有进入密谋结党的阶段,他们还没有那个胆子,但他们已经开始有所行动了,已经开始悄悄的布局了,这种布局是润物细无声的,不是轰轰烈烈的,动作很小很轻柔,就算被发现了也没事。【本章节首发沧元图书网,请记住网址(https://Www.CangYuanTu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