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稻谷和大米,在古代的书籍之中,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毕竟,水稻是老百姓的主粮,产量在所有粮食之中,算是比较高的,同时味道较好,也是很多老百姓非常爱吃的粮食,尤其是南方一带的老百姓,所持的主粮就是大米,甚至北方的贵族也很喜欢大米。
稻谷去壳之后便是大米,但对于存储粮食来说,肯定是直接存储稻谷了,因为稻谷存储起来相对比较容易,也不容易发霉生虫,可以存储很多年都不坏,而若是去壳之后制作成大米,那么,存储起来就要困难的多了,尤其是夏季的时候,大米总是很容易生虫,而生虫的大米不论是营养价值还是味道都要大打折扣,而且,被米虫吃掉一部分之后,剩余的大米就更少了,也是一种不小的损失。
关于大米的保存,自古以来都找不到什么太好的办法,所以,几乎就没有人会大规模的保存大米,一般保存的数量都是几个月,最多不会超过一年,尤其是夏季的时候保存的大米更少,都是现吃现买,能存储一个月就可以了。
一个普通的家庭存储一个月的大米,也没有多少,一袋子就足够了,可那些批发大米的粮店,所需要存储的数量就很庞大了,同样是保存一个月的数量,普通人家只需要一袋就够,而批发大米的米行商人,却需要储备海量的大米,以京城几百万的人口数量,每个月消耗的大米是极其庞大的,所以,即便是大米远不如稻谷容易保存,但也需要制作出大量的大米,以供应市场的需求,城市里的人都忙得很,居住的地方也很狭小,很少有条件自己给稻谷脱壳,只能直接去米店买米,如此,大型的城池对大米的需求量是很大的。
大量的老百姓需要每个月购买大米,粮店则需要储备足够数量的大米,而批发的大米米行所需要的大米就更多了,米行商人是做生意的,贩卖的是可以直接吃的大米,是没有时间给稻谷脱壳的,所以,他们进货的时候,也会要求种粮大户把稻谷加工成大米,否则,他们是不会购买的。
当然了,也会有一些专门贩卖稻谷的商人,那样就不用给稻谷去壳了,只是在长安城之中,老百姓对大米的需求很大,而愿意购买稻谷,回去之后自己进行加工的老百姓不太多,所以,大部分的种粮大户还是要把自己家种植的稻谷加工成大米。
对于只有百八十亩的种植户来说,问题可能不是很大,大不了自己一家人加班加点的舂米,不需要花钱雇人都能完成稻谷到大米的加工,可那些拥有几千几万亩,甚至几十万亩土地的大户,自己亲自加工就显得有些杯水车薪了,就算他们采用最先进省力的水力工坊,加工的速度也远远来不及,而米行的商人又不收稻谷,朝廷的稻谷粮库也早就满仓了,他们若是想要尽快卖出稻谷,就必须请大量的劳力来加工稻谷,把大量的稻谷全部加工成大米,这份加工费可着实不低,让种粮大户颇为肉疼。
古代行军打仗,军队所携带的粮食之中,是既有大米也有稻谷,是两者结合在一起的,平时做饭的时候,自然是直接使用大米了,而闲着无事的时候,则可以舂米,尤其是重要战略要地的守城战,城内若是囤积了几年的粮草,那么,这些粮草肯定大部分是稻谷,只有少量的大米,毕竟,只有稻谷才能存储几年,若是都加工成大米,一年之后就会全部生虫,那就完蛋了,一旦失去粮草,战略要地也就不攻自破了。
种粮大户此时要加工大米,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而他们收割稻谷的时候,却是可以使用机器的,收割机在大唐已经开始普及了,到处都在使用,而收割机使用之后给这些大户节约的工钱有多少,这些大户心里是很清楚的,正是因为尝到了使用机器的甜头,所以,这让他们对机器产生了依赖,并希望舂米这个步骤也能使用机器来完成,这样,他们就又能够大大的节省一笔劳务费了。
人都是无利不起早的,这些种粮大户自然也不会例外了,在粮食价格不太理想的当下,种粮的利润其实并不高,如此一来,能省一点就省一点,省到就是赚到,为了能省钱,他们非常大胆的对李安提出了要求,希望研发中心能尽快研发出他们需要的这些机器。
对于这些家伙提出的建议,李安自然是要研究的,就算没有他们的建议,李安也不会放弃对这几种机器的研究,毕竟,给水稻去壳,还有给玉米去粒,都是非常有应用前景的,对于减轻劳动者的体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只要这些机器大规模的生产出来,大唐帝国的农民就轻松太多了,尤其是拥有海量土地的种粮大户,是受益最多的。
只不过,研发中心要研究和改良的机器太多了,一时没顾上也不能怪李安,在机器领域的研究是永远都不会有尽头的,实在有太多的任务要完成了。
关中的气候不太适合种植水稻,所以,水稻在关中一带是极少的,大部分的水稻几乎都集中在江南水网地带,那里的气候才最适宜种植水稻,甚至,在崖州和广州一带,一年可以种植两茬水稻,长江下游的附近则是水稻种植最为密集的地区,因为那里开发比较早,人口数量众多,地理条件也非常的优良,有大片大片的平原土地,非常适合使用机器进行大规模的机械化种植,所以,那一带的水稻产量是最多的,似乎自古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都是水稻产量最多的地区。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拥有大量土地的地主,未必一定是当地人,京城的贵族和巨富商人,也很有可能会在江南一带拥有海量的水田,平常很少会过去,派几个心腹过去打理就可以了,待到收获的时候,将粮食运到京城就是了。
毕竟,江南一带虽然水稻产量非常高,但市场并不大,在江南是水稻多人相对较少,而京城则相反,人口众多但水稻很少,市面上需要的稻谷类粮食,大部分都是从江南运输过来的。
都说北方人喜欢吃面食,南方人喜欢吃大米,其实,这根本就不是喜欢不喜欢的问题,而是自古以来,北方种植的就是小麦,南方种植的就是水稻,就凭古时候的运输条件,粮食运输到千里之外的异地,价格是要上涨很多的,老百姓难道放着本地的廉价粮食不吃,专门吃从远处运来的食物么,那样耗费就太大了,古时候的穷人还是很多的,谁也不是傻子,肯定要优先选择吃廉价的食物了,恐怕只有特别有钱的贵族才会热衷去吃外地的昂贵食物。
后世的运输条件极大的改善了,就算万里之外运输来的食材,价格也上涨不了太多,这才最终造成北方人可以轻易的吃到南方的热带水果,而南方人也可以很容易的吃到北方的特产食材,是运输条件的极大改善造就了这一切,当然,也是后世的人们变得更加的富裕了,条件更加的好了,手里有余财了,才能去吃很多种不同的食材,从而补充身体所需的不同营养。
大唐此时的交通条件,也因为李安的努力而获得了极大的改善,南方的食物可以比较容易的运输到北方,北方也是一样,如此,老百姓吃到异地食材就相对要容易的多了,尤其是在长安城之中,大米系的食物和小麦系的食物几乎是对等的,完全感觉不到这里是小麦系食物占据统治地位的北方。
在长安城,首先有钱人实在是太多了,到处都是大富巨富,二是老百姓生活困苦的主要原因是房子的紧张,也就是高房租造成的压力,而食物方面的压力并不大,最近这几年,粮食也一直在降价,只有那些混的最差的打工者,才会在食物方面极尽节省,比如只吃最廉价的红薯和地瓜,而对于价格稍贵的小麦和水稻系食物敬而远之。
现在食物是越来越充足了,京城的所有官仓都储满了粮草,另外,还有不少新建的粮仓正在紧张的施工之中,既然官仓已经储满了,那么,更多的粮食就只能自己存储了,好在京城的很多大商人和贵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粮仓,有一些商人家的粮仓还非常的大,甚至都超过了官家的粮仓,正在建设之中的民间粮仓也很多。
尽管粮食的价格一降再降,已经降低了一半,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还有继续持续降低的可能,但这丝毫不会影响某些商人大肆囤积粮食的做法,因为粮食并不是一种普通的商品,这是关系到老百姓生死存亡的战略物资,自古以来,几乎每一次大型的农民起义,都与粮食的欠收和绝收有关,粮食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就算此时粮食不缺,价格也没有升高的希望,但商人却并不这么想,都说天有不测风云,这个世上任何事情都是有可能发生的,说不定哪天就发生粮食绝收了呢?再不济也可以把粮食运到西域诸国贩卖,此刻,大唐的粮食是降低了一半不假,可西域诸国的粮食价格并没有降低,现在的交通又这么好,把粮食运输到西域诸国也增加不了多少成本,粮食的价格仍然有一定的竞争力,所以,屯粮的商人是不紧张的,手中有粮便会心中不慌,囤粮永远都不会亏,况且,粮食已经这么多了,商人不肯囤,那便是种粮大户囤了,总不能将多余的粮食扔掉吧!在科学不发达的社会,无缘无故扔掉粮食,那是要遭天谴的,就算粮食多余了,那也应该囤起来,而不应该扔掉。
囤积粮食那也是有技术的,毕竟,粮食是比较娇气的,不能受潮,部分粮食还不能受冻,要设法避免生虫,另外,还有老鼠这种讨厌的家伙会对粮食造成很大的威胁,自古以来的粮仓,就没有不招老鼠的,而且都是硕鼠,个头很大的那种大老鼠,都是吃撑了的坏家伙。
对于粮库的结构,自古以来都是一样的,几千年的时间就没有发生过变化,从很久远的古代开始,就是下面一个巨大的圆柱体,顶部加一个圆锥体防雨,这就是一个粮仓了,而一个粮库区域,会有几百上千个一模一样的粮仓,每一个粮库里面都放入了满满的粮食,几百几千个粮仓,所能存放的粮食数量是可想而知的,那个数量不是一般的庞大。
当然,那种动辄几千个大粮仓的粮库都是朝廷的大官仓,是最大的那种,小一些的官仓可能只有十几个,甚至只有几个粮仓囤的粮食也不会很多,这是根据需要进行囤积的,有些地方面积有限,建不了太大规模的粮仓,而这个地方又非常的重要,不得不建设粮仓,所以,才会有这种小型化的粮仓。
比如京城是大唐帝国的核心所在,不论大唐帝国在别处建设了多少大型化的粮仓,但京城是肯定必须要拥有官仓的,甚至还需要建设多个,城内城外,甚至宫里都要有能够储备粮食的粮仓,否则一旦京城被围困,那就是亡国之危。
贵族和大商人所拥有的粮仓,有一些比朝廷的小官仓还要大,尤其是在京城,到处都有私人建立的粮仓,尤其是做粮食批发生意的商人,所囤积的粮食就更多了。
在京城,炒房子的人很多,但炒粮食的商人却没有,原因也很简单,房子在京城是稀缺商品,有炒作的可能,而粮食在京城是供大于求的,想炒也吵不起来,要知道,炒作必须要选择稀缺的商品才有可能成功,只有供不应求的商品,才具备进行炒作涨价的可能,烂大街的东西是无论如何也炒不起来的。【本章节首发沧元图书网,请记住网址(https://Www.CangYuanTu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