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元图书网 > 穿越小说 > 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 > 第299章一日看尽长安花
  要在庄严肃穆的大殿上,当着皇帝和文武百官的面答题,考验的不仅仅是文采,更是胆量和心性。

  生性胆小怯懦之人,即使学识渊博,在强大的压力之下,也很容易发挥失常。

  这样的人古往今来都很多,一遇到紧要关头就血压飙升,六神无主,每每遇到大事,就会智商全失。

  对这种人,可以做个学者或者普通小吏,但却不适合做个父母官。

  当初陈寔之所以能得到刘志的欣赏,便与他那股从容不迫的沉着冷静有关。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明显感觉到有考生局促不安,满头大汗,还有的甚至拿笔的手都在颤抖……

  据刘志的观察,此中表现最佳着,唯有荀氏六子荀爽,和第八子荀专。

  荀爽是风轻云淡,仿若入无人之境,一派轻松自在,而荀专……看得出来,这少年心性高傲,睥睨天下,有着很强的优越感。

  而且,荀专是第一个交卷的考生,翰林院掌院胡广拿起来看了看,不声色地又呈了上去。

  不得不说,荀专有笔好字,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其论调也不落窠臼,认为应该以商养农。

  控制商贸物品份额,加大粮食采购,同时蚕桑和麻、葛、绵、毛等纺织品都需要国家来大力提倡。

  也就是说凡是能与农产品挂钩的商品,就强调,而那些仅仅用于奢侈装饰的物品,诸如金银珠宝、漆器玉器等等,就要限制。

  这样,商贸的发展不但不会影响到农产品,还会产生促进作用,相辅相成,一举两得。

  难怪年纪轻轻就敢来京城一展身手,果然有恃才傲物的资本,真是英雄出少年哪。

  在荀专之后,陆陆续续地开始有人交卷,而荀爽则不早不晚,显然并不是个喜欢出风头的人,行事秉持中庸之道。

  诸位选出来作为副主考官的大臣们,将三十多份卷纸传阅了一遍,几人不时地交头接耳,低声商量。

  最终选出十份卷纸,送到了刘志的案前,这也是得到了公认的前十名,排名不分先后,等待皇帝做最后的评判。

  刘志粗略地看了看名字,发现荀氏五子中有四人身在其中

  ,唯有排行第七的荀肃例外。

  便是如此也已经很惊人了,他一封封仔细看过去,这十人之所以能名列前茅,脱颖而出,还是有其道理的。

  无论是拥护重农还是重商,都条理分明,论调明确。

  其中荀爽的观点十分突出,他认为应该农商并举,但要依照国家局势来宏观调控。

  如今国家刚刚稳定,各方面的基础都不牢固,所以本阶段应该是以农为本,而商则徐徐图之,不可冒进。

  等到国家基础建设跟上来之后,便可以适当地开始加快商业推广,使得两者齐头并进,相互成全。

  遇到战事或者国家的特殊时期,则应根据形势及时调整和应对,总之他认为重农与重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看国家大势而定。

  如此论调,大有后世辩证主义的思想,让刘志深有同感,在他的认知中,任何国策都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地调整。

  他最反感的就是那些榆木脑袋不开窍的老古板,不就上古之风,祖宗旧例。

  几百年前的政策再好,它也只适合于那个时代,怎么可能永远适和呢。

  他倒从来没把这口锅扣在孔子身上,儒家思想有其进步的一面,但却被后人工具化了。

  春秋正是社会形态转换变革的关键时期,也是个思想大爆炸的年代,孔孟面对乱世,感叹一声人心不古很正常,却被后世之人树为了标杆,奉为圭臬。

  现在大汉也处在一个逐步改革变换的年代,所以他需要的是思想先进头脑灵活的先锋派。

  荀爽的性格做派就很适合,正是他需要的那一类人材。

  最后,刘志大笔一挥,定下了魁首荀爽,第二名给了一名徐州才子晁图,此人的策论也相当精彩。

  第三名探花郎,当然是荀氏八子荀专了,如玉公子翩翩少年,文采飞扬风流倜傥,除了他,还有谁当得起?

  尤其是,这位荀专居然还没娶妻,今天之后,想必会成为京师万千闺中女儿的梦中情郎吧。

  至于后面的名次,他并没有细分,直接并列入前十。

  皇帝御笔亲批,荀氏家族几乎大获全胜,成为大汉开科举以来的又一个传奇。

  特别是荀爽,一路都是遥遥领先

  ,更让人大开眼界,一时间朝上朝下都赞叹不已。

  当晚,刘志宫中赐席,为新鲜出炉的魁首等人风光大宴。

  连郾太后都破天荒地赶来看热闹,对着探花郎荀专连连叹气,“可惜,真是可惜了。”

  弄得刘志哭笑不得,“母亲为何如此感叹?”

  “唉,可惜你妹妹已经嫁出去了,要是早知道有这么个出众的人物就好了。”

  郾太后看着荀专摇头叹息。

  刘志知道他说的是益阳公主刘淑,今年也是十九岁,与荀专倒也年龄相当。

  郾太后将她视如亲生,一直抚养长大,舍不得早嫁,前年定了老牌世家寇氏子,寇射,也是个文武双全的俊朗少年郎。

  直到去年刘淑十八岁时,二人才完婚,因为去年形势不好,婚礼也十分低调。

  刘志知道母亲舍不得益阳公主,便给他们在城东靠近宫墙处赐了一座府邸,方便刘淑经常回永安宫探望太后。

  其实寇射已经算不错的了,当初也是郾太后千挑万选才看中的,人品家世各方面都比较优秀。

  只是跟天才横溢的荀专比较起来,还是差了一些,郾太后越看越喜欢,可惜皇族中已经没有适龄的女子,所以才会有此感叹。

  不能把荀氏绑入皇族的集团利益之中,确实略有遗憾。

  汉代与后世不同,公主是下嫁,并不是招赘,而且驸马此时也是个正经的官职,并非其夫君的特殊称谓。

  这时候的公主夫君,也没有被限制发展,只要有本事,这层亲戚关系反而还能成为向上攀登的一大助力。

  不过,以荀氏家族的一贯作风,更有可能对皇家联姻避之不及。

  第二日的插花游街,果然不出刘志所料,荀家成为最大的赢家,英俊沉稳的魁首荀爽,风流潇洒的少年探花郎荀专,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

  人到中年相貌平平的榜眼晁图,在他们二人的璀璨光辉下,几乎毫无存在感,经常被人给自忽略了。

  尤其是那些热情洋溢的少女们。

  从平城门开始,他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掀起一阵狂潮,欢呼声此起彼伏,无数的鲜花和香囊、手帕等物,如雨水般飞向荀专。

  少年郎满面春风,意气风发,直让刘志想起了那句唐代名诗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书友福利】看书即可得现金or点币还有iPhone12、Switch等你抽!关注vx公众号【书友大本营】可领!

  由于前来观看的人数太多,以至于道路拥挤,哪怕有执金吾为他们开道,也前行速度极慢。

  本应该半日就走完的行程,硬生生走了一天,可见大汉人民“追星”的热情,也不比后世的粉丝差。

  直到日暮时分,他们才抵达终点,夏门,翰林院掌院胡广在那里亲自为他们主持了仪式,把气氛推进到最高潮。

  这一天的盛景,恐怕很久之后都会被人津津乐道。

  待得繁华散去,刘志按照惯例在中德殿召见殿试前三人。

  “诸君都有些什么打算,是愿意留在京城,还是外放?”

  每一届的优胜者,刘志都会问他们这个相同的问题。

  荀爽当仁不让地拱拱手,“回陛下,臣愿意外放边陲或者海外。”

  这个答案绝对出乎意料,刘志上下打量他一眼,有些好奇地问道。

  “身为魁首,为何选择边陲外放呢?”

  “臣以为目前中原地带基本安定,唯有边境还责任重大,要想稳定下来,尚需要下大功夫。

  所以臣想去挑战一下,看能不能加快进程。”

  果然有想法,刘志刚准备开口,却听得荀爽又道:“还有,臣认为支边是正常升官最快的途径了。”

  真是……够坦白,也够实际啊。

  “行,朕给吏部知会一声,尽量把你派到一个难度大的地方去,让你好好挑战一下。”

  刘志说这话可不是因为心胸狭窄,而是对他的才华和能力非常有信心。

  越是难度大的区域,只要治理好了,就越是容易见成果,到时候升迁的机会也就更多。

  荀爽看似低调,骨子里依然拥有着强大的自信,甚至在刘志面前,也丝毫都不掩饰他的蓬勃野心。

  榜眼晁图却十分踏实务实,他也选了外放,却聪明地来了句地点不定,随便吏部分配。

  探花郎荀专的选择最意外,直接点明要去南洋,见识海外风情。

  以他那个张扬跳脱的性子,刘志原以为他会选择留在京城里的,没想到他却有颗向往五湖四海的心,果然是年少轻狂啊。

  这些年开疆扩土的速度

  太快,刘志在中原地区精简机构,匀了一部分有经验的骨干去四面八方。

  可即便如此,边境上还是大量的缺少人才,尤其是些基层职位,这次科举算是解了燃眉之急。

  这些天最高兴的就是吏部尚书了,一下子解决了这么多的难题,他简直是做梦都要笑醒。

  除了少量的京师低层官职,这一届的进士绝大多数都分配到边疆去了。

  魁首荀爽果然不负所愿,被分配到了北匈奴都护府最北边的狼居胥一带,那里也是目前大汉边疆最荡不安的地方。

  被赶出故土的北匈奴王族以及康居王族,怎么会心甘情愿蛰伏远东地区呢。

  他们时不时的就要骚扰边境,与一些心怀不轨的匈奴人里应外合,为戍守边境的镇北将军皇甫规制造了许多麻烦。

  而边境上的地方官也很危险,那里不但条件恶劣,气候苦寒,而且此地的匈奴人大多桀骜不驯,经常发生大大小小的暴。

  可以说在那里当官并不轻松,除了处理政务非常麻烦之外,更有生命危险。

  但同时刘志也对他寄予厚望,若是荀爽能够配合皇甫规的戍边军队,将此地治理的井井有条,他绝对会为荀爽记个头功。

  而榜眼晁图,被分配到大宛一带任县令,探花郎荀专也如愿所偿,被派去了黄金半岛,协助管理港口贸易。

  有了这数千名有生力量的加入,大汉帝国又注入了大量的新鲜血液,变得更加的丰满起来。

  由于空缺非常多,吏部的工作效率,自然也就十分之高,秋天还没过完,就已经下发完了所有的任命书。

  边境路途遥远难行,许多准备赴任的官吏,便和商队结伴前行,这些人经验丰富,跟着他们走是最方便的。

  入冬之后刘志又闲了下来,此时皇后邓猛却怀了孕,为前朝和后宫都带来了喜气。

  在这个十分看重嫡庶的朝代,基本上都是立嫡不立长,如果皇后有亲生的皇子,那么将是帝国继承人的不二之选。

  自从头胎生下了安阳公主刘华,至今仪式八年之久,邓猛对于自己能够再次怀孕也十分意外。

  开始几年她左盼右盼日夜忧心,却偏偏都落了空,如今她早就有失望到麻木,差不多完全不再做

  指望了。

  谁想到此时却偏偏有了身孕,不过这么多年的后宫生涯,她早非吴下阿蒙。

  在心性方面已经强大了许多,这一胎是个皇子便皆大欢喜,若还是个女儿,她也不会太失望,就当是上天赐给自己的礼物吧。

  与皇后本人的坦然自若不同,反而郾太后十分紧张,她很希望邓猛能够生下嫡皇子。

  这样对于稳定朝政,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毕竟刘志还年轻。现在就已经有了两个儿子,未来肯定还会有更多,如果他们都不是嫡皇子的话,那未来的太子之争将会十分惨烈。

  在大汉几百年的历史上,因为东宫之争而导致国本摇的事情,屡见不鲜。

  做皇帝没儿子臣子们着急,担心国本摇,可儿子太多了,又没有嫡皇子的话,一样是个莫大的隐患。

  如今的一切发展,早已偏离了历史既定的规律,便是来自后世的刘志本人,也无法知道未来的走向了。

  <p/【本章节首发沧元图书网,请记住网址(https://Www.CangYuanTu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