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元图书网 > 穿越小说 > 我在大康的咸鱼生活 > 第117章 印刷还是可以改进一下滴【第三更!求订阅!求月票!】
  现在的戏班分为好几种模式。

  一种就是大家利益结合,一起赚钱后,按照一定比例分配。

  另一种是戏班主人以重金签下几个知名的戏子,以他们为骨干搭建戏班,而无论赚钱与否,都和拿了固定酬劳的戏子无关,甚至做得好还得多给人家点好处。

  最后一种是知名戏子自己组建一个戏班,戏班里面全部都以他(她)为主,这样就能更好的发挥,不过同样的,压力也都来到了他(她)身上。

  戏曲九仙之中的大部分都是第三种模式。

  大家都是顶级人物了,一般情况下不会为别人赚钱。

  当然了,有时候也会因为人情去客串什么的。

  素老板自然就是有自己的戏班,她去了江南这么久,戏班的人全都在休息,然后她还得每个月按时给工钱。

  钱英也被她签入了戏班,一共是十年,在这十年时间里,他所有的唱戏安排都由萧素琴决定。

  萧素琴不是白痴,她很聪明。

  《梁祝》这种会流传千年的戏曲,一出来肯定是火爆异常。

  如果钱英成名了之后,自己另起炉灶,找另一个祝英台来出演,和自己打对台戏,那不是养虎为患?

  如今钱英签了契约,如果敢这么做的话,萧素琴能一个状纸告到帝京府衙门去。

  苗炎对于这种背信弃义的事情,可是从来不忍耐的。

  对于柳铭淇来讲,萧素琴带着钱英回来了,那么下一步计划便可以正式开始实施了。

  这就是《梁祝》的话本。

  《梁祝》的话本比起《梁祝》的戏本要早出来,但迄今为止都好几个月了,柳铭淇都没有刊发出去。

  倒不是说为了防止盗版。

  在灯塔国和东瀛国你都没办法防止盗版,就更别说古代了。

  一个话本哪怕是写得再好,也只能卖最初销售的一个月,甚至时间更短。

  别的书坊拿到你的书,马上就会开动印刷,然后跟着你一起赚钱,你还没办法报衙门抓他。

  因此最贵的一个话本,充其量也就几百两上千两,作者卖不出价格来。

  当然,这也看和什么人比。

  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一年顶多赚八到十两银子,一个话本就能挣他们一百年的收入,想想也不是太坏。

  况且现在在帝京府城外,三五百两银子就能买一座不错的院子,或者去稍微远一点的地方,良田都能买上百亩了。

  一本书养一家人,倒也不是什么天方夜谭。

  再加上大康朝长治久安,大家没有战乱等威胁,生活过得悠闲,娱乐需求也多,因此写话本的人还是不少的。

  《梁祝》这部戏能不能还没有上演就让人朝思暮想、肝肠寸断,那肯定需要《梁祝》话本的先行一步。

  只要那些大姑娘、大小姐、夫人们,看《梁祝》的话本,她们就不可能不被吸引,甚至于那些书生才子也一样。

  有了莫大的铺垫之后,《梁祝》的戏一出来,你说他们会不会追着赶着来看?

  但是这里面还有一个时间差的问题。

  柳铭淇之所以不提前把《梁祝》话本给印刷出来刊发,就是想要掌握一个最好的时间点。

  提前太早出来,说不定马上就有聪明的戏班,先把《梁祝》给排练上演了。

  甭管他们排得怎么样,你把“首演”名誉给占据了,那可是一个了不得的事情,素老板得哭死。

  现在萧素琴在回京城的船上,便已经让钱英开始读《梁祝》的戏本和剧本,再设身处地的带着他进入角色。

  回到京城,他们第一时间便会召集戏班人员,开始正式的整体排练。

  按照素老板的估计,大约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便可以做到尽善尽美。

  如今是八月,柳铭淇只要提前一个月,把书籍给刊发出去,就足够给人们入迷的时间了。

  想要刊发书籍,柳铭淇自然要去找印刷工坊。

  只要一个文学发达的社会,必然印刷产业非常的旺盛。

  京城里面就有上百家的印刷工坊。

  是的。

  你没有看错,就是上百家。

  他们可以印刷各种话本,也可以印刷各种诗集、儒家、法家和墨家经典作品等等。

  但是支持这些印刷工坊的最大业务,还是印刷各种道经佛经。

  由于太祖的严令制约,不许僧侣道士泛滥,大康朝的寺庙和道观不算太多,可人们对道教和佛教的信仰还是挺深的。

  比如京城里大相国寺、报恩寺、普济寺、玉皇观、老君观等等十几处的地方,一天到晚都是人群攒动,浓烈的香火气息直扑云霄。

  寺庙和道观也想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所以他们每年都会印刷大量的各种佛经道经,送给善男信女们。

  大规模印刷的成本不算高,然后又能不断的吸引这些善男信女的家里人也跟着成为信徒,这样的买卖绝对划算。

  这样一来,无数印刷工坊的日子就好过多了,也撑起了整个京城这么大的印刷规模。

  可是柳铭淇连续去了几家,都不大满意。

  因为他们的印刷还停留在很原始的雕版印刷上面。

  雕版印刷指的是在厚厚的木板上面雕刻出阳文字,使得每个字的比划突出于版面,接着便用刷子蘸上墨,在雕好的版面上刷一刷,再把纸贴在上面,自背后再用干净刷子刷一遍,加深印记,便可以取下功成。

  这样可以重复千百次的印刷,但问题在于雕刻文字的时间耗费很多,然后木头雕成的字,保养起来也麻烦。

  甚至于整个雕刻木盘也有时候出毛病,像是印刷过程中,多一些墨汁滴落在木板上,然后反过来滴落到纸张上面的事情也都有。

  只不过现在的民众们,能有一本书看都很感恩了,哪里还能抱怨那么多?

  要知道,用竹简看书的日子,可也没过去几百年啊。

  甚至于在发明雕版印刷之前,普通民众们根本没有机会来接触到各种书籍。

  柳铭淇知道印刷的发展全过程。

  雕刻印刷之后便是活字印刷,然后接着是油印印刷,圆压桶平版印刷,激光印刷等等。

  激光印刷柳铭淇是做不出来的,油印印刷这一辈子还可能努力一下。

  但是活字印刷就没有什么难度了。

  分分钟都能做出来。

  比如毕大神的泥字活字印刷,其实只要脑袋开窍了,瞬间便能想出来。

  他是把所有的字用软泥雕刻好,然后再用火把泥字烧硬。

  等到要印刷的时候,把对应的每个泥字贴在有预先加热的松香和蜡的铁板上面,以此固定好,便可以直接印刷了。

  印刷完毕,再次加热让松香和蜡软化,就可以把这些泥字取出来,再次组合印刷。

  所以这种印刷术被称为“活”字印刷。

  这样的印刷方式,已经很接近于激光印刷之前的油墨印刷了,只不过是用料和模式变了一些而已。

  参考许多宋代印刷的书籍便可以看出,这种泥字的印刷非常不错,字迹清楚、笔墨浓厚,没有什么污渍。

  活字印刷不但提高了印刷的效率,更加降低了印刷的门槛,使得我们的书记和知识传播,越来越广泛和长久。

  所以在回家之后,柳铭淇第一时间便找来了田荣,让他给自己去找一个可靠的雕刻工匠来。

  正巧家里就有一个雕刻师傅在,他的名字叫做孙老四,也是从擒海伯府上陪嫁过来的家生子。

  像是王府这样的地方,其实许多人才都是一应俱全的,不但有雕刻工匠,还有做衣服的,还有做鞋子的,还有修缮房子的等等。

  孙老四今年四十来岁,因为经常在府里做石雕、木雕、假山修葺等等活儿,身子骨很是健壮。

  听到了柳铭淇让他在统一尺寸的泥上面刻字的要求,他还以为世子殿下喜欢玩儿,满口答应的拿着《梁祝》的手抄本下去了。

  时间还有一个月,他一个人刻字都能来得及。

  到时候印刷起来也方便。

  据说当年的毕大神也就是他和徒弟两个人制作,便已经把整个印刷工序给做好了。

  想要提前印刷《梁祝》,还是要自己制作方便一些。

  至于说后面,这种活字印刷哪怕是泄露出去,也是无所谓的。

  整个行业的发展,必然是要集中在群策群力上面,必须要集中无数人的智慧和坚持。

  西方的发达就是因为如此,许多人不断的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最终使得这些技术越来越好。

  无论是火药也好、肥皂也好、药物也好、医疗手段也好,都是如此发展起来的。

  而我国的没落,恰好便是因为和西方相反。

  大家都喜欢挟技自珍,别说是外人,就算是女儿女婿也不传,所以许多技艺都消失了不说,更是没办法得到改进。

  最为痛心的便是我们的医学,华佗当年就已经发明了解剖和开颅手术,足足领先西方一千多年。

  结果因为没有培育出足够多的学生的原因,华佗死了之后就失传了,弄得我们还得不断从西方引进各种医疗技术。

  这样的陋习,必须得到改变,才能使得现在的大康朝,不断的大幅度向前迈进!

  ……

  注:查了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发现特别是明代,小说那真是巅峰啊,规模和受众度比现在都不差,基本上我们今时今日看到的神书,都是他们那时候写的。网络小说能不能流传百年不知道,但他们的肯定能再流传1000年。

  另,之前一直以为铜版印刷也是中国发明的,结果却是高丽。【本章节首发沧元图书网,请记住网址(https://Www.CangYuanTu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