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彻听陈嫣说组织人手整理总结给经典做注, 是很有兴趣的。
和后世有钱有势的人热衷于公益文化产业一样,这些看起来并不赚钱,甚至是负担的产业其实可以给自身带来很大的好处不排除有些人是真的不求回报,但绝大多数是看中了其中的收益才选择入伙的。
在当今这个时代政府在文化上面花钱,这绝对是看的到收益,并且非常有必要的。
这涉及到一个社会学的问题。
很多人觉得宗教是一种落后的存在, 其本身并没有多大的意义这显然就有失偏颇了。事实上, 在人们探索能力还很弱的古代,正是依靠宗教才建立起了最初的国家秩序。
在华夏,封建社会并没有受到神权的多大影响,皇权一直凌驾于一切之上但并不能因此说, 华夏的社会稳定就是自己自发如此的了。事实上, 神权依旧在发挥作用, 皇权则更加强势而思想文化本身也是社会的一个方面。
一个封建朝代, 思想文化大兴,本来就是繁荣盛世的象征而标志性的事件往往就是修史编书之类。
如果可以的话, 当权者都是很愿意组织这种事的。只要能够顺利完成,这些参与这项工作的读书人不免要说皇帝的好话总不能在这一代皇帝之下完成了这样重要的工作, 回头就骂老板兼赞助人吧
而这些人往往也是古代社会里最有话语权的一群人, 他们的评价不仅可以在当时发挥作用, 还可以留在历史上,在长久的未来依旧发挥作用。
另外, 就算不说这些人, 只说文化工作本身。如果成果做出来了, 肯定是要宣传的,史书上也是要记一笔的这些都是发着金光的功绩啊说来有些不公平,或许拼死拼活和敌国打仗在国内搞各种民生建设,也比不上搞思想文化工作有存在感呢
别以为皇帝就没有绩效压力了,实际上是有的
且不说身为一个人,多少都有点儿上进心,想要做出一番事业证明自己。就算从非常实际的角度出发,人也是希望自己的各种待遇能够好一点儿的。皇帝活着的时候待遇由自己说了算,只要没有玩儿脱了,丢掉了祖宗江山,基本上是差不多的。
但是死了呢即使是皇帝,死了也是人走茶凉。
谥号是好还是坏,有没有庙号,历史上的评价这些全都看活着的时候的表现
特别是现在还是汉代,谥号且不说,至少庙号是非常严谨的到后来,基本上是个皇帝都有庙号,且因为谥号越来越长,很多皇帝干脆以庙号称呼了。汉代皇帝的庙号卡的非常严,共同开创了文景之治的两代皇帝,汉文帝有庙号,汉景帝就没有
人家实行的是名额制
现代人或许可以洒脱面对,不在意一些身后事,但对于古人来说,意义就完全不同了。
还有,思想文化工作做的好了,是非常有利于社会进步的。
做这个工作的过程,其实也是知识分子确定一个标准的过程。不管怎么说,有标准总比没有标准要好。
总之,做思想文化工作是个好处多多收益多多的事,如果有可能的话,稍微有点儿想法的皇帝都会在这方面下功夫。历史上的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扶持公羊学派上位,其实也可以归类到这一类工作里面。
只不过,这种工作也不是想做就做的。特别是陈嫣所言的编书的工作这让刘彻想起了当年的稷下学宫。
当年稷下学宫建立,有大量的学界巨擘参与其中,于是一时之间天下英才汇聚。在这个过程中,也做了相当多的学术思想整理工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就是一次编书汇总。
稷下学宫旧事是怎么做起来的第一,得国家富强。当初如果不是齐国这样的东方大国倡导,换成是一个小国,有几个大佬会搭理恐怕还要担心这个小国会不会在学宫建立的过程中消失呢
第二,得有相当有威望的人领导此事。当初的稷下学宫也是这样,如果没有一个有威望的人主事,如何能纠集天下英雄如何能在天下英雄到来之后压制的住这些人这个时代还是一个因人成事的时代事实上,在具体事情上,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说是因人成事。
第三,这件事得有足够的资金听起来很俗气,但这就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学宫本身得有一个建筑群,用来上课居住收藏书籍举行祭祀活动等等,这和一个宫殿群的工程量相比并不差什么人如果要做的好的话。这还只是一个方面,实际上办教育就别想赚钱,这是一个需要不断贴钱的过程。
第四第五第六太多太多的条件了
事实上,在大汉建国之初根本来不及考虑这些问题也就是到了刘彻这一代了,这才变成不得不考虑的事。
之前刘彻也想过要在思想文化方面下功夫,但一直没有想好下手的角度,这才一直迟疑,现在听陈嫣说到编书,倒是真觉得这是个不错的切入点。
陈嫣根据自己的经验给刘彻卖安利“这一大套丛书,可以分出经史子集四部,待到书成之日,可以说是雄哉伟哉”
这种将天下书籍汇总,形成丛书的想法是以前没有出现过的,想想就知道了工程量会非常大。然而一般越是困难的任务,完成之后奖励也会越丰厚。刘彻只要想一想就知道了,这会是一场文化盛会
真的做成了,他就算是想不名留青史都很难
说到底,这些名士的力量哪能和国家对抗如果国家以后就以编好的这一版作为标准了。就算个别名士还可以坚持自己的那一套,也会在将来被主流所淘汰个人无论如何都不能和时代的洪流作对。
“是有些不易且朝廷也不好只为了编书养着这些人”陈嫣可比刘彻更深谙充分利用劳动力的道理,当即就道“不若陛下重办太学吧嗯,太学要扩大一些,收几个几十个学生太小家子气了,开始先收一两千个,日后再酌情增加。这些请来的名士平日编书之余,就在太学教导学生。以重办太学的名义,便可用朝廷诏令征召这些名士了这些太学生还能帮着编书做不了要紧的部分,那些劳心费神的杂事就可交与这些年轻人”
陈嫣越想越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不仅仅让编书的名士有了正规编制,还顺便找了一大堆廉价,甚至不要钱的劳动力虽说不是不可以给编书的名士创造一个编制,比如建立一个翰林院的机构,大家都安排进翰林院。但新设立的,哪有有本而来的值钱
太学就不同了,太学是古代华夏最高学府太学这个名称起源于西周。总之,就是来头很大
所谓先王时代,就是尧舜禹时期西周也不错,次之吧。
这个时候搞太学,至少一帮读书人是会举双手赞成的本身教化就是诸子百家都不会反对的,再有恢复古制的光环在,谁反对,谁就是整个学术界的异端
而请这些名士给太学学生讲课,恐怕除了一些老的不能动的,都会欣然前来吧。这对于他们来说不只是荣誉,更是有实实在在的利益的
毕竟这可是大太学,而不是规模很小的那种。这种规模的太学,基本上就将未来的知识分子精英给垄断了这个时候谁的学术思想影响了这些年轻人,谁就拥有了全世界
陈嫣将自己关于太学的构想和刘彻叙述了一下。
其实也不复杂,太学可以走学年制,是四年制还是五年制,还是六年制,这都是可以商量的。而这段时间内,各郡县推荐来的优秀年轻人就可以在太学学习当然,太学也不是那么好混的,得考试考试不合格得补考,补考不过关得重修。
如果在学年满了之后学分没有修够,就得延迟毕业。延迟毕业并不代表无法毕业,但优秀毕业就离他们非常遥远了根据太学学习期间的每次考试表现,以及最后的结业评价,有些人可以是甲等毕业,有的人就只能是乙等毕业,甚至丙等毕业了。
这个是有比例的,甲等毕业只有百分之十的人,乙等毕业百分之五十,剩下的就是丙等毕业
“各郡县每岁皆有荐人之名额,须得年纪不上二十岁未及冠,兼聪明秀才者才可”陈嫣补充了一下地方推荐名额的规定,也没有搞的太复杂。
不是她不知道科举制,偏偏要搞弱点很多的推荐制,而是这个时代,想要组织起科举考试,这太难了以现在的读书人规模,也没有那个土壤。
“唔若是名士,也有推荐名额只要太学博士诸人觉得此人有推荐秀才资格便可”
见刘彻听的仔细,陈嫣微微一笑“若是此事成了,陛下再不用忧心缺少可用之才”
这也算是此时官场上的吊诡之处了,一方面,想要做官的人到处都是另一方面,刘彻总有人不够用的感觉说到底,太多人都是凑人头的,合刘彻用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陈嫣规划中的太学制度相比起举孝廉,同样是推荐,却是有不同的。最大的不同就是规模,举孝廉制度送来的人才质量非常高,像公孙弘就是这一制度下的产物,然而规模太小,对于急需用人的皇帝来说也就是聊胜于无罢了。
而太学,只要做到三千太学生的规模,就可以每年稳定数百上千的人给朝廷了。到时候别说是重臣,就是一些普通官员也会拥有极高的素质
更重要的是刘彻闻弦音而知雅意,哪能不明白陈嫣的隐藏台词这些人送到长安来接受教育,虽说具体教学工作有名士负责,但哪能在教学安排上甩开朝廷自己干呢所以很利于刘彻在其中带私货
刘彻听着陈嫣特别强调太学生如何毕业评定等级,忍不住笑了起来“这些太学生可别想轻松了。”
此时还没有这些太学生呢,刘彻这句话其实就是表态陈嫣已经完全说服他了
对于刘彻的说法,陈嫣不置可否“自然是别想轻松了这等太学生未来都是国之栋梁,是能做官的做官意味着什么陛下是再清楚不过了这意味着改换门庭意味着人上人为了这,吃苦难道不是应该的”
“若是这苦都吃不了,要他们何用”陈嫣说的冷酷又坚决。
刘彻越想越觉得陈嫣这个主意好,只不过再想想这几年少府和大司农那边的声音,又有些迟疑了。
“朝堂上恐怕会有不少话说编书与太学,花费应当不少。”刘彻有点儿不开心,毕竟他阔气了这么多年,忽然花钱要小心起来,怎么也是不满的吧。
陈嫣想了想,道“此事也不难处置编书之事不用朝廷花钱,说不定还能小赚。倒是太学,一开始花些钱是免不了的,太学要容纳那么多太学生,就不能建的太小但是往后的维持之需,可以想法子不用朝廷靡费。”
刘彻知道陈嫣在钱上面很有办法,但听她如此大包大揽,还是觉得好奇。
见刘彻想知道的不得了,但又要装作根本不想打听陈嫣商业机密的样子,陈嫣也没有藏着掖着也没有那个必要。很快就把她的打算说了出来。
编书的事情先不说,太学建成之后实现收支平衡的方式很简单,那就是收赞助费。
太学对于走推荐渠道进来的学生是没有多少收费的,只是象征性的束修而已。相反,还会给这些学生补贴特别是一些家贫的,还可以申请特殊补贴,另外学习成绩好的也给奖学金这些学生是不赚钱的,反而倒贴许多出去。
钱从哪里来,当然是从非推荐入学的学生来。
但再弱也有一个限度,到底是地方上的精英呢
而非推荐入学的学生就不需要入学考试了,他们是直接入学的但也就这么点儿优惠政策了。之后的考试学分毕业方式和推荐入学的学生一样这也保证了从太学出来的学生水平有了个保底。
这种非推荐入学的太学生会占每年名额的多少,这还需要商量,但大概维持百分之二十以下,百分之十以上,这是没有问题的。
优秀的太学生占绝对多数,这些原本不上进,或者说不够上进的,也会学着上进这就是外部环境的影响了。这其中的道理,普通人也能明白,到时候无论是出于让孩子更优秀的想法,还是觉得孩子太学生出身,可以做官,恐怕会有很多有钱人愿意走非推荐名额。
这个名额会非常非常贵等于是这百分之二十不到的非推荐太学生,承担起了整个太学的运转。
但陈嫣并不担心那些有钱人会嫌贵,这可是一次性投资只要孩子本人上进,进了太学之后想办法毕业,将来就能进入官僚阶层。而进入官僚阶层的好处,这就不用细说了
大汉缺有钱人吗不缺无论是富可敌国的商贾,还是底蕴深厚的开国勋贵,又或者强势的地方豪强,这些人都非常有钱至少供应自家子弟去太学是完全做得到的。他们缺乏的是获得政治影响力的机会
因此一旦有这样的可能放在他们面前,他们没有人能够拒绝这份诱惑
“这资助之费不用明码标价,只说按心意来就是了。”陈嫣像是想到了什么,笑了起来“可以直接拿真金白银来,专做奖励优秀太学生之用。也可出资,或建一楼,或起一院太学是传道授业之所,若直言拿钱买,未免落了俗套,只说是对太学的心意。”
“拳拳心意,实在难以拒绝啊”
刘彻明白陈嫣的意思了,见她笑的揶揄,也忍不住捂住嘴笑了起来真有些像两个人联手做坏事。
其实也确实是这样,不过他依旧得说,陈嫣这一计划很妙若真的明码标价了,对于太学这样的地方,是有些不妥。但若说是心意,说是社会各界对太学的资助,就好听很多了。而太学投桃报李,将这些义士的儿子收入门墙,似乎也没什么的。
“太学之事如此了,编书之事又如何说”刘彻看着陈嫣,眼睛里全是笑意。
不远不近跟着的刘彻身边人都心中纳罕虽然早就知道陈嫣对刘彻的影响力,但亲眼看到有这样大的变化还是会觉得难以置信这几日刘彻的状态他们这些人是看在眼里的,所以才会对陈嫣的影响更加惊奇。
“编书”陈嫣让婢女将自己带来的一个布包拿出来,递给了刘彻“陛下看这是何物”
这就是陈嫣为了编书准备的杀手锏原本的作用并不是为了赚钱,但现在编书的经费不够,也只能靠这想想办法了。
是的,这就是陈嫣弄出来的,比较成熟的装订书。这个时候纸在自己的催生下也才刚刚出现,自然没有什么装订书籍,所以这个一拿出来就显得非常先进刘彻当然看得出来装订成册拥有目录的书籍意味着什么。
这是进一步将竹简远远甩在后面了
“这可真是”刘彻看的眼睛发亮,他当然看出这种装订法和目录,让纸质书籍更有前途了。
不过陈嫣见刘彻喜欢归喜欢,实际上根本没有弄懂这册书的精华所在。只能自己上前指点道“陛下难道不觉这诗经中字迹有些出奇”
到了什么,笑了起来“可以直接拿真金白银来,专做奖励优秀太学生之用。也可出资,或建一楼,或起一院太学是传道授业之所,若直言拿钱买,未免落了俗套,只说是对太学的心意。”
“拳拳心意,实在难以拒绝啊”
刘彻明白陈嫣的意思了,见她笑的揶揄,也忍不住捂住嘴笑了起来真有些像两个人联手做坏事。
其实也确实是这样,不过他依旧得说,陈嫣这一计划很妙若真的明码标价了,对于太学这样的地方,是有些不妥。但若说是心意,说是社会各界对太学的资助,就好听很多了。而太学投桃报李,将这些义士的儿子收入门墙,似乎也没什么的。
“太学之事如此了,编书之事又如何说”刘彻看着陈嫣,眼睛里全是笑意。
不远不近跟着的刘彻身边人都心中纳罕虽然早就知道陈嫣对刘彻的影响力,但亲眼看到有这样大的变化还是会觉得难以置信这几日刘彻的状态他们这些人是看在眼里的,所以才会对陈嫣的影响更加惊奇。
“编书”陈嫣让婢女将自己带来的一个布包拿出来,递给了刘彻“陛下看这是何物”
这就是陈嫣为了编书准备的杀手锏原本的作用并不是为了赚钱,但现在编书的经费不够,也只能靠这想想办法了。
是的,这就是陈嫣弄出来的,比较成熟的装订书。这个时候纸在自己的催生下也才刚刚出现,自然没有什么装订书籍,所以这个一拿出来就显得非常先进刘彻当然看得出来装订成册拥有目录的书籍意味着什么。
这是进一步将竹简远远甩在后面了
“这可真是”刘彻看的眼睛发亮,他当然看出这种装订法和目录,让纸质书籍更有前途了。
不过陈嫣见刘彻喜欢归喜欢,实际上根本没有弄懂这册书的精华所在。只能自己上前指点道“陛下难道不觉这诗经中字迹有些出奇”【本章节首发沧元图书网,请记住网址(https://Www.CangYuanTu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