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老二死了, 但碍于凶手身份,这事绝对不能闹大,不然叫谭氏知道激愤之下说了些不该说的, 饶是他也保不住。

  废世子下了封口令,又将一切痕迹抹掉, 对外就说是谭家老二死于盗匪, 谭氏面前也是这套说辞。

  老爷子没有发表任何意见, 只是在听闻这件事情的时候摇了摇头, 唏嘘着说:“还挺年轻的?怪可惜的。”

  废世子赔笑,不敢多说。

  这说辞谭氏也相信了,没有生疑, 只是吐血之后,陷入了深深的自怨自艾之中。

  若非她一味的娇宠弟弟,得了好东西就往娘家送,银票也大把大把的给, 是不是就不会招惹盗匪过去,弟弟也不会死了?

  废世子屡次宽慰于她,却也无济于事。

  谭氏身子本就不好,这回算是彻底坏了, 从前大夫说最多能再活十年,可是现在,连五年怕都勉强了。

  但是该念的佛还是得念。

  没人能欠老朱债, 答应了的事情就得办完。

  ……

  谭老二死去之后不久,北伐正式开始。

  吴王作为主公坐镇军中, 常山王与三弟武安王身先士卒,废世子则是重振旗鼓,在后方稳定人心, 进行粮草的运输和调度、军衣,乃至于兵器、铠甲的生产和供应。

  吴王膝下业已长成的几个儿子各司其职,相得益彰,两月之内,便将战线推到了处于长江黄河中间位置的寿州,一时北方军阀惴惴,势弱者望风而逃,更不乏出城献降之人,仅有的几名强势军阀也是坚守不出,城中亦是风声鹤唳。

  前线战事顺遂,后方一切也在有条不紊的运行着。

  吴王临行之前将淮州一干军政事务尽数托付于心腹王澄,令蔡先生辅之,对于废世子来说,这实在是不是一个好的信号。

  从前他们父子相得之时,吴王率军在外征战,往往令世子坐镇后方,现下废世子虽身在淮州,托付军政之事的却是谋臣武将,昔日万人吹捧的继承人如何失势,可见一斑。

  废世子脸上却不见失落之色,从容领了父亲之令,待王澄与蔡先生二人甚为恭敬,将自己主持之事打理的井井有条,却不曾往别处去伸手,饶是常山王与武安王在前线屡立战功,也硬生生凭借自己在后方的能力与功劳力挽狂澜,将此前跌落谷底的声望一点点提了上去。

  谭氏仍旧在佛堂里念经,只是连番打击下来,身体大不如前,气温略有反复,她便会彻夜咳嗽难眠,汤药从早喝到晚,饶是如此,身子也不见好。

  废世子无力将爱妻带出佛堂,夜里忙完公务,便时常往妻子身边去瞧她,柳氏看出他对谭氏情谊甚笃,并不以卵击石,每日亲自去为谭氏熬药,分外恭敬,又时常劝废世子多往谭氏处去探望。

  “郡王妃体弱,大公子与小姐不在身边,谭家舅爷又……郡王妃心中必然难过,郡王很应该多去陪伴劝慰才是。”

  废世子心中熨帖,不无动容:“真真是个贤惠人。”

  再想起柳氏连喝了数日的汤药,他暗生几分愧疚,沉吟几瞬,承诺道:“你的心意我都明白,也必然不会辜负,等过了今年,便正式立你为我的侧妃。”

  柳氏感动的眼泪都出来了,满脸依恋的搂住他腰,埋脸在废世子怀里,悄无声息的翘起了嘴角。

  她不是徐氏,没有那么强盛的娘家,也没有正妃之下第一人的侧妃名分,不抱住废世子的大腿,非得跟他的心尖子硬碰硬,这是想找死吗?

  反正谭氏不得吴王喜欢,身子也彻底坏了,废世子碍于吴王,都不敢在她那儿过夜,到最后还不是得回来?

  她又不亏!

  说到底,还是得有个孩子傍身才好。

  柳氏满脸柔顺的依偎在废世子怀里,满怀希冀的抚了抚自己的肚子。

  废世子纳柳氏为妾的事情,白氏只是听了一耳朵,却不甚在意,大伯房里添个人,关弟媳妇什么事,只是吩咐人记得到时候多给废世子院里一份例银,过了面子情便是了。

  她在筹备的是另一件事情,吴王第三子、也就是废世子和常山王的胞弟武安王之妻王氏即将抵达淮州,做为府中主事之人,又是嫂嫂,很应该为她接风洗尘。

  吴王与吴王妃有三子,长子擅于谋略,次子长于武功,第三子把所有营养都用来长四肢了,没什么政治素养,却勇武过人,有西楚霸王之风。

  且他有个好处,那就是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知道自己脑子不行,上边又有两个哥哥,世子之位轮不到自己,也不去掺和,一心做个富贵闲人,只听从老爹号令,让打哪儿就打哪儿,打完了把兵权一交,喝喝美酒纳纳妾,日子比神仙还逍遥。

  吴王与吴王妃也了解这儿子性情,所以为他选妻时便格外仔细,太爱拔尖儿的跟儿子脾性不和,太软和的管不了事情,最后选了出身王家旁支的王氏当儿媳妇,这姑娘一脸福相,整天乐呵呵的,管家也是一把好手。

  为着世子之位,废世子与常山王明争暗斗,武安王眼见局势不明,从来不站队,被问到头上就说我听爹的,再问就哭自己死了的娘,这招百试不爽,王氏步调紧跟丈夫,从来不表示任何偏向,只是因为跟谭氏这个大嫂处不来,同二嫂白氏的关系便要更亲近些。

  从前白氏与一干武将谋臣家眷往淮州来,王氏本该同行,只是她那时候身怀有孕,临盆在即,实在不敢远行,直到顺利生产、过了几个月之后,方才动身往淮州去。

  王氏是弟妹,白氏无需出城门去迎,吩咐人准备了她喜欢的菜式,又打发人去问谭氏,看她是否有时间前来一叙。

  谭氏毫无疑问的拒绝了。

  白氏也不在意,待人道是王氏来了,便亲自到厅前去迎,仔细打量她几眼,笑着道:“可是养的好了,气色红润,走路带风,我瞧着好似更丰腴了些。”

  “嗨,随它去,”王氏笑的无奈:“我生晨哥儿时也这样,过几个月便好了。”

  白氏便执了她的手入内,又问:“姐儿呢,一路过来累着了没有?我这儿叫人请了两个擅长小儿疾的大夫,另有几个身家清白的奶妈子,早叫人领去你院里了,免得你初来乍到,手忙脚乱。”

  饶是王氏向来知道这位嫂嫂是个体贴人,现下听她说完,也不禁行礼称谢,只是膝盖往弯下去,便被白氏搀扶起来了。

  进屋去瞧了一眼,便见饭菜都是早就备好的,只是屋里边空空如也,唯有仆婢持着巾栉、香茶侍立一侧,却没有别的宾客。

  白氏拉她坐下,又含笑解释:“大嫂今日有些事情,无暇过来,孩子们读书去了,就咱们两个人吃。”

  王氏一听那句“大嫂今日有些事情,无暇过来”,就忍不住想翻白眼。

  上边大伯、二伯有意争夺世子之位,局势尚未明朗,丈夫不愿参与,她也不愿趟这趟浑水,反正他们也没想过至高之位,只求一家人平安富贵便是了,同父同母的亲兄弟,又不曾碍过哥哥的路,无论哪一个最终胜了,总能得个善终。

  可是自家这位神奇大嫂,硬是逼得她一点一点将天平偏到了二嫂那边去。

  不说从前那些个烂事,就说今天,你丈夫嫡亲弟弟的妻室远道而来,还带着个出生没几个月的小侄女,到这儿日期是早就说定了的,当大嫂的怎么还匀不出一点时间来吃个饭,妯娌们坐在一起说说话?

  就算是千忙万忙来不了,打发个人来说一声,叫大家脸上都好看点,难道能要了你的命?

  王氏此前虽然不在淮州,但该知道的消息却都知道,与白氏边吃边谈,半晌过后,忽的道:“听说大嫂惹老爷子生气了?”

  白氏瞥她一眼,说:“我可不信你来之前一点都不知道。”

  王氏笑,慢吞吞的将口中饭食咽下,这才道:“听人说了个大概。”

  略顿了顿,又说:“我叔父也曾令人传讯,其中提及此事。”

  她所说的叔父,便是被吴王委托淮州诸事的王澄,二人同样出身王家,都是旁支,王氏与武安王的婚事,还是王澄做的媒,因这关系,平日也会有所往来。

  白氏不愿在三弟妹面前说大嫂长短,妯娌几个都不是瞎子聋子,该打听的肯定能打听到,这时候叭叭叭说上一堆,倒显得她小人心态,背地里幸灾乐祸、说人是非。

  她笑了笑,没有作声。

  王氏也笑,夹了一筷子豆芽菜送入口中,心里边想的是丈夫从前线传回来的信中说老父待二兄甚厚,叔父传信也说蔡先生虽曾经做过大伯老师、此时又被委以重任与他一道看顾淮州,却未曾偏向大伯,更不曾接受过大伯邀约。

  北伐大军势如破竹,通往最高权力的那条道路已经没有多少阻碍,老爷子年纪也不轻了,一旦坐上那个位置,首要的便该是考虑继承人问题。

  最后的时刻要来了。

  王氏笑吟吟的跟白氏闲聊,说些孩子们的趣事,脑海中迅速浮现出近来乃至于更久远之前发生的事情。

  废世孙面对她的晨哥儿时那样倨傲,马宝珠理直气壮的从自己女儿手里抢东西,大伯后来倒是道歉了,可他们一点都没改呀。

  还有大嫂。

  算了,不说也罢。

  王氏心里边逐渐有了倾向,再同白氏言谈之时,便格外多添了几分亲近,再之后几日,妯娌俩时常约着叙话闲谈,教导几个孩子,又或者是一道宴请淮州众将领文臣女眷入府行宴。

  废世子知道王氏来了,只是他作为大伯,怎么好贸然去见弟妹,孤男寡女的说些拉拢话?

  即便是白氏在那儿,他一个男人杵着也不像那么回事啊。

  再得知王氏近来与白氏颇为和睦,他心里边便更加不是滋味了。

  “莲房,三弟妹来了,你可知道?”

  废世子语气里带了些许责难:“即便是与她关系平平,你也该去见一见,说说话的。”

  谭氏面色苍白,倦然道:“你既然知道我与她关系平平,为何还要强迫于我?”

  废世子噎了一下,心下不悦,只是见她神色憔悴,到底不好深责,顿了顿,又犹豫着劝道:“不见便不见,只是你也不能总闷着不出门啊?老二媳妇宴请女眷的时候,不是也会差人来请你吗?多出去见见人,闲聊几句也是好的。”

  “我不想见她们。”谭氏疲惫极了:“去见了做什么?人家都儿女双全的,哪跟我似的,没了一个儿子,剩下的两个孩子还不在身边。”

  她一副了无生趣的模样,唯有翘起的嘴角,显露出几分讥诮:“再说,你不是在老爷子跟前说了吗,我得吃斋念佛恕罪,怎么能随随便便出去?”

  废世子隐忍着叫了声:“莲房!”

  谭氏合上眼睛,跪坐在佛堂之中,没再说话。

  废世子有些颓然的看着她,坐在一侧蒲团之上,无声的叹了口气。

  ……

  几个月之后,北伐战场上又一次大胜传来,常山王作为先锋挺进京师,前朝末帝带领宫妃近臣匆忙出逃,没跑出去多远便被吴军抓住,拴在一起等候吴王检阅。

  既已占领京师,这天下便成了囊中之物,其余零零散散的各地军阀,再也不成气候。

  朱元璋闻讯大喜,一改抠门本性下令赏赐三军,施恩上下,又因为常山王、武安王屡立军功,废世子在后方筹谋周转得当,下令厚赏三人,又额外赐下诸多财物给三人子女。

  废世子等待已久的良久终于到了,当下传书军中,言辞恳切,道是不求财物厚赏,只愿全家团圆,马华良与马宝珠在外大半年,每日吃斋念佛、忏悔己过,也算是受到了教训,恳求父亲宽和,以此次大胜之喜加恩,原谅那两个不肖之辈。

  又附上马华良与马宝珠这大半年来抄写的经文与悔过书,满满的装了一箱子,都是亲笔书写,做不得假。

  朱元璋看后颇为动容,提笔写了个可字,令人发还回去,又同身边人感慨:“这孩子实在是重情义啊。”

  等回到军帐之中,他脸上笑意方才落下,问心腹说:“人找到了?”

  “是,”前来回话的锦衣卫道:“那位姑娘年岁与宝珠姑娘相当,其母便是当年为郡王妃接生的产婆,只是因为近来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那产婆举家往别处投亲,人口户籍的管理又跟不上,故而拖延了这些时日方才寻到。”

  朱元璋并非蛮不讲理之人,并不强求,轻轻颔首,却见那锦衣卫迟疑几瞬,回禀道:“只是有一处不妥。”

  朱元璋道:“什么?”

  “属下去查此事时,发现还有另一拨人也在查此事,”说到此处,锦衣卫声音略低了些:“是常山郡王妃派去的,属下不敢擅作主张,还请主公示下。”

  “老二家的?”

  朱元璋心头第一个念头便是白氏与真假千金的事情有关,但是转念一想,又觉不对。

  谭氏生女之时,白氏业已入门,但要说是她有意搞这一出,那还真是没必要。

  谭氏上边还有两个儿子呢,第三个生儿生女重要吗?

  白氏没必要办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再则,这事儿要真是她干的,必然得将真千金看紧,怎么可能叫她流落在外,多年之后再辛辛苦苦去找?

  朱元璋下意识便想说不必多管,届时直接将真千金接回来,假千金撵出去便是,转念一想,忽的变了主意。

  “白氏的人寻到那姑娘了吗?”

  锦衣卫道:“暂时还没有。”

  “既如此,你们便帮上一帮,把那小姑娘送到她手里去,再安排几个人手暗中盯着。”

  朱元璋沉吟几瞬,摸着下巴,笑意幽微:“老大家的是个作精,德不配位,不可母仪天下,我倒很想看看,老二家的知晓事情原委之后会怎么做。”

  锦衣卫听得心下一凛,毕恭毕敬道:“是!”

  作者有话要说:  锁章上午就已经改了,但是没人审核,一直通过不了,问责编和管理员,都说得再等等,我心好累啊。

  以及集美们,觉得太血腥可以跟我说,我改,但是举报真的不必啊_(:з」∠)_

  由评论而来的小剧场:

  扒皮后遗症之老朱后悔.JPG

  蔡先生【冷笑】:早跟你说不要扒皮,遭报应了?!【本章节首发沧元图书网,请记住网址(https://Www.CangYuanTu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