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元图书网 > 穿越小说 > 搞化学的不能惹 > 二一六 有点刘大耳朵风范
  刘大双上一世是生在红旗下,长在新社会的五好青年,真不会干啥缺德事。琢磨了半天,也想不出一个快速发财的路。  懊悔了半天,这脸皮够厚,心够黑才行,所以,还是别去竞争总裁,差的太远了。  缺德事干不成,还是干点正事吧!  过了年,好多项目要开工,还是多招点人手吧。  给吉林巡抚陈昭常发了个电报,让他给老家乡亲们带个信,过完年可以来这里做工。  陈昭常是广东潮连人,也出国留过学,是个比较开明的官吏。  广东潮连地处五邑地区,就是台山、恩平、开平、新会、鹤山五个县。由于山多平原小,人均耕地很少,生活艰苦。几十年前开始劳务输出,美国的西部铁路基本上都是这些人的血汗浇筑的。  刘大双不想自己的同胞再去流落他乡,做牛做马,连人的尊严都没保证。  辛辛苦苦帮人家修完了铁路,美国人不但不感谢,反倒说华工抢了他们的工资。美国**居然公布了一部《排华法案》。  刘大双最看不惯这些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所以,通知陈昭常,五邑地区的人可以来边区做工,待遇从优。  陈昭常自然是很高兴,中国人的乡土观念都很重,能为家乡父老做点事,也是光宗耀祖的好事。他知道家乡人多地少,有多余的劳动力需要出来做工。于是,连忙给家乡的故旧发了几份电报,通知他们过来做工。  对于刘大双,陈昭常有点感谢,只是他的家乡远在八千里之外,刘大双怎么知道的呢?而且还知道有多余劳动力需要出来做工。  这一次,刘大双有点失算了,归根结底还是太年轻,对很多事情估计不足。  年前派人到山东直隶等地宣传了一下,说靖安征兵招工,原以为不会有多少人来。  可是,现在靖安的富庶早已名声在外,又加上过年很多人回家乡探亲,鲜衣怒马的,很多过不下去的失地或少地农民可都动了心思。  “三六九,向外走”,这是中国人的传统,过了年初三,便有些性急的,烙几张大饼,蒸几个馍,扶老携幼,背筐罗伞,恋恋不舍地望一眼家乡的土地,便扭头踏上了北上之路。  年初十,镇守山海关的保安军开始报告有人流从关内过来,都是来当兵和做工的。  刘大双大喜,连忙指示做好接待及人员分流。  当兵的向葫芦岛集中,做工的向巴林太集中。  可连着几天的报告却让刘大双变了脸色,十五以后,山海关告急,说人流一眼望不到头,不知道多少人涌过来。粮食及生活用品全面告急。  奉天城内也满是乘火车而来的流民,大多都是奔着刘大双的靖安来的。  刘大双这回傻了,头一次觉得理科生的计算不准了。  赶紧召开紧急会议,靖安各部门人都参加了。  “诸位,山海关紧急报告,关内来的流民不知道有多少,现在粮食、帐篷等都不够用了。大家看看怎么处理?”刘大双急赤白脸地说。  众人听了一愣,互相望望都笑了。  “刘主席,你不是正缺人手吗?来人了是好事呀!”许金多笑着说。  刘大双一脸苦笑,心里说:“我是要人,可没想到来这么快,来这么多呀。”  詹天佑也笑了,说道:“刘主席,修建铁路的图纸己经完成了,现在来人了,天气也转暖了,正好开工。”  刘大双听了,松口气,然后说:“这么多人,好多还是一家老小的,咱们可得安顿好了。”  许金多嘻嘻一笑:“这事您就交给我,保证给你安排的妥妥当当。”  刘大双来了兴趣,高兴地问道:“许厅长,你有什么好办法?”  “通知沿途官府准备粮食和帐篷,有些离铁路近的村庄也先安排一批人。后面的粮食、帐篷和取暖的煤炭都由靖安负责。至于人嘛,只要干活的,咱们就一日三餐供着。……”许金多一条一条地说的很清楚。  “工钱怎么付?”刘大双插了一句。  大家都笑了,许金多也笑了笑说:“刘主席,咱们免费给他们吃住,干点活还要啥工钱啊!”  听了这话,刘大双突然间想起《三国演义》中他的本家刘大耳朵,刘大耳朵碰到这种情况,一般都会假仁假义的说一句,汝等欲陷我于不义矣!  自己这几天还琢磨着怎么干点缺德事赚钱,现在好像马上到了,不用给工钱,白使劳动力。  “这不太好吧?”刘大双有点心虚,说起话来也有刘大耳朵的风范。  “刘主席对前清的规矩不太熟悉,一般情况下对于流民都是这样,以工代赈。”詹天佑知道刘大双的心思,收了笑容认真地说道。  “那就下不为例吧!一定不能发生冻死人饿死人的事。三餐管饱,每天一顿荤菜。”刘大双厉声说道,不过心里总是有点愧疚感。这人啊,怎么一当官心就黑了呢!  “一天一顿荤菜?刘主席,这流民估计得把您当菩萨供起来。”许金多竖起来大拇指。  “绝对是!”  “这帮人有福啦,碰上刘主席这样好人!”  ……  七嘴八舌地又是一通赞扬。  刘大双脸皮再厚,也是觉得有点发烧。  “都是缺钱闹的,以后一定补回来。”  河北正定,古称常山、真定。《三国演义》中,那个白袍白马的小将军一出场便大声喝道:“吾乃常山赵子龙也!”。这个常山就是现在的正定县。大清雍正元年,为避皇帝名祎胤禛而改真定名为正定。  这是座有年头的古城,曾与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  刚刚下了一场小雪,屋顶上、树梢上还是白白的。城里的青石板路上的雪却已经融化了,路上湿湿的。  一辆马车慢慢驶过,赶车的在前头牵着马,车后跟着两个青衣人。马蹄踏在石板上的声音格外清脆,车上的车厢放下了帘子,也不知道坐的什么人。  走了不远,马车停在了一个小小的宅院门口,宅院大门上方写着“王宅”两个字。  一个穿着蓝色长袍的中年人从车上下来,轻轻地扣响了大门。【本章节首发沧元图书网,请记住网址(https://Www.CangYuanTu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