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4年——851年 唐武宗晚年灭佛,没收庙产,遣散僧众。因食丹药,崩。宦官拥立皇叔李忱继位,是为唐宣宗。宣宗平党争,收复西北。
在解决外患和藩镇问题的同时,唐武宗也在逐步解决宦官问题。宦官不仅在军队瞎搅和,在朝廷也是按照自己的私愿随意干涉朝政和人事任命,让朝廷无所适从。
唐武宗是仇士良拥立的皇帝,即位后封仇士良为观军容使(相当于全军总监军、总政委)。但他对仇士良并非言听计从,在朝政方面更多地倚重宰相李德裕等朝臣。
唐武宗对李德裕宠信有加。仇士良等宦官嫉妒李德裕,屡进谗言。但唐武宗不为所动。
仇士良年以老多病为由请求退居二线,想以这种方式试探唐武宗的态度。没想到唐武宗顺坡下驴给了他一个养老的闲职,顺势夺了他的兵权。唐武宗让两个老实巴交的宦官接替仇士良。
仇士良吃了一个哑巴亏,索性申请退休。
仇士良临走对关系不错宦官传授了他“固权宠之术”,也就是巩固权力和宠信的秘诀。他说:侍候皇上的最好办法就是不能让他闲着,想方设法哄他开心,让他沉迷于声色犬马吃喝玩乐之中。这样他就没工夫管其他事了,对朝政也懒得过问。“然后吾辈可以得志”。然后我们就可以得到我们期望的宠信和权力。如果让他有功工夫读书,接触到有学问的人,知道了国家兴亡王朝兴替的道理,他一定会引以为戒。那样的话,我们就会被他疏远,失去宠信和权力了。
仇士良侍奉了六代皇帝,“固权宠”的经验非常丰富。
宦官起家通常都是先得宠于皇帝,然后得到权力,尤其是军权。靠皇帝的宠信和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荣华富贵,甚至反制皇帝。
他前脚一走,跟他有过节的宦官立即告他私藏兵器。唐武宗派人一搜,果然搜出上千件兵器。铁证如山,唐武宗以谋反罪抄了他的全家。
群龙无首的宦官从此安分了许多。
唐武宗和李德裕搭档先后摆平了外患、藩镇和宦官,虽然没能彻底解决但至少让唐王朝止跌反弹。唐武宗是唐朝后期比较有作为的一个皇帝。
唐武宗在执政后期还干成了一件大事,就是被后人褒贬不一的灭佛。
因为唐武宗的年号是“会昌”,所以佛家弟子称唐武宗灭佛叫“会昌法难”。
唐武宗时期财政比较紧张,宰相李德裕就出了个主意,向和尚化缘。唐武宗信道不信佛,就同意了。
佛教在唐朝的时候是最兴盛的时期。放眼看去,红的是庙,黄的是袈裟,白的是光头。
全国大庙几千座,小庙几万座。有些庙的规模堪比皇宫,差一点的也像王府。盖这些庙宇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
驻庙的和尚尼姑几十万,在家修行的和尚尼姑(其实该叫居士)不计其数。这些人享受zf的优惠政策,不用交赋税服劳役。有一个地方一次招收了60万居士,只要交钱就给一个居士证,凭此证就可享受免税政策。
好些人为逃避赋税,把头一剃就躲进庙里。白吃白喝还有提成,多好啊。念经总比种地轻巧啊。双手合什,滥竽充数,“唵嘛呢叭咪吽、唵嘛呢叭咪吽”。翻译成汉语就是“俺们把你哄”,翻译成英语就是“All money go my he”。
庙里除了和尚还有两倍人数的杂役,五倍人数的雇农。寺庙拥有大量的田地。这些田地也享受免税政策。寺庙外有信徒捐赠,内有自己的产业,是当时最有钱地方。
唐武宗下令:没收寺庙财产,除保留少数寺庙外,其他寺庙一律拆除。寺庙只保留少数和尚尼姑,其他一律还俗。
一声令下,二十六万僧尼被迫还俗。数千万顷良田被收归国有。数万座大大小小的寺庙被拆除。国家不仅发了一大笔横财还一下子增加了近百万的劳动力和纳税人。
佛家倒霉了。寺院被法院强拆了,石料、木材被拉去修皇家祖庙。铜佛被化了铸钱,铁佛被做成刀枪。只留下泥胎石佛,独坐孤台观寒月,默对残垣听雨声。
一向养尊处优的僧人被赶出庙门,受不了稼穑之苦便去做贼为盗。社会治安恶化,抓到的小偷强盗多是还俗的僧人。
可是唐武宗有命挣没命花,在灭佛的第二年,吃了一颗新鲜出炉的长生不老丹之后永生长存了。
唐武宗信道,相信道士炼的金丹能够长生不老,但吃下后变得暴躁,喜怒无常。不久,他觉得浑身酸痛哪哪都不对劲。道士告诉他这是在脱胎换骨。唐武宗于是坚持服用金丹,很快就卧床不起,最后连话都说不出来了。从服丹发病到死只有不到半年工夫。
佛门弟子幸灾乐祸地说:报应啊!“Is that KARMA”?
唐武宗弥留期间,宦官们组成临时选举委员会,推选皇位继承人。旋即,一道诏书传出,唐武宗声称自己的儿子年纪尚幼不堪大任,传位皇叔李忱继位。
那时唐武宗已经不省人事无法讲话,这道诏书自然是宦官所为。
李忱以皇太叔的身份入主皇宫。
李忱是众所周知的“智障人士”,人前从不讲话,像傻子一般。
有一次唐文宗开家宴,各位王爷都在场,推杯换盏,有说有笑。只有李忱一个人木头似地坐在那里。唐文宗拿皇叔找乐,说谁能让皇叔开口,他有重赏。大家一听,为了给皇上捧场,都来逗李忱。但是任凭别人怎么捉弄,李忱始终干瞪着两眼一言不发。于是傻皇叔的名声就传出去了。
唐武宗死后,李忱正式即位,史称唐宣宗。
唐宣宗被宦官一致推举为皇帝,可不是觉得他能干。正相反,是觉得这个人比较呆傻,好糊弄,好控制,能让宦官恢复到以前的权势。
但是宦官们看走眼了。李忱并不傻。他只是口吃而已。说话结巴的人怕人笑话,所以人前不愿开口,显得木呐寡言。“宫中皆以为不慧”。其实李忱一点不傻,他是没嘴的葫芦,嘴上不说,心里明白。
唐宣宗上台后虽然还是话不多说,但是每开金口必中要害,提纲挈领,一句顶万句。朝臣没人敢轻视这个结巴皇帝,每次朝会诚惶诚恐,不敢有丝毫大意,朝会后常常发觉自己大冷个天已经汗透衣衫。
宦官见皇帝如此精明,暗自后悔。但是悔之晚矣,只好把尾巴悄悄夹起来。
唐宣宗在办完武宗的丧事正式上朝听政的第二天就下令罢免了宰相李德裕。
他罢免李德裕的原因很可笑,李德裕每看他一眼都让他毛骨悚然。不知道这是他心虚还是李德裕真的对他继位的合法性有看法,想必是兼而有之。
他是宦官拥立的皇帝,知道自己缺乏继位的合法性。以叔叔的身份继承侄子的皇位在礼法上说不通。皇太叔这词都是历史首创。要是唐武宗没儿子也罢,事实上唐武宗有五个儿子。传叔不传子,搁谁谁也不信。
唐宣宗继位的合法性肯定要遭到朝野的质疑。李德裕肯定会怀疑传位遗诏的合法性,肯定会认为他是篡位之君。跟唐武宗关系非常好的李德裕肯定不会那么心甘情愿奉他为主。
作为宰相,李德裕不得不主持唐宣宗的登基大典。他拿着册封的诏书走向唐宣宗时,目光肯定是有内容的。唐宣宗看到后很不自在。
唐宣宗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登基的第一时间就把李德裕和他的同党赶出朝廷。
他任命大诗人白居易的弟弟白敏中为宰相。随后他又把唐武宗、李德裕贬斥的五位宰相牛僧孺、李宗闵等召回朝。
不过牛僧孺在奉诏回京的当年就得病死了。李宗闵更加福薄,在回来的路上就死了。牛党没能东山再起。
李德裕被贬的第二年也死了。牛李两派的领袖先后离世,牛李党争也自此画上了句号。
这对唐宣宗来说应该是个福音。他不用再费脑筋解决朝廷内部矛盾。
其实说起来牛李两派都是比较能干的官员,但是因为私怨不能同心协力共辅朝廷,把注意力放在争权夺利上面。两派争斗不休,搞得文宗一朝鸡飞狗跳。他们一味地意气用事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互相拆台最终拆的是国家的台。
相比之下,李派比牛派更有作为。李派当权,王朝趋于进取;牛派当权,王朝趋于保守。因此李派又被称作革新派。牛派被称为保守派。牛李党争既包含私人恩怨、权力斗争,又包含路线斗争。
唐武宗丧事期间,吐蕃人趁机入侵盐州。唐宣宗命令河东节度使王宰率军反击。
王宰以沙陀首领朱邪赤心为先锋迎战吐蕃,打得吐蕃狼狈逃窜。
第二年,TJ反攻秦州,再败吐蕃,收复了部分领土。
吐蕃连败引发内乱。河陇地区(甘肃西部)三州七关的吐蕃守将集体向唐朝献城投降。
唐宣宗大喜,马上派兵接应吐蕃叛军,接收他们的城池。TJ趁吐蕃内乱收复失土,没费多大力气便收复了河湟地区(甘肃、青海),其中包括先前得而复失的维州。
如果牛僧孺、李宗闵没死,肯定又要拦着不让招降纳叛。
失陷吐蕃多年的沙州(甘肃敦煌)也爆发起义。汉人张义潮领导沙州起义军一举攻下西北十一州,宣布归唐。被吐蕃占领了一百多年的西北地区又回到唐朝。【本章节首发沧元图书网,请记住网址(https://Www.CangYuanTu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