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本是唐太宗的嫔妃,名叫武照。她是官宦人家的女儿,14岁时被选进宫中。因为长相妩媚被唐太宗赐名“媚”,封为才人。人称武媚娘、武才人。
武则天在给唐太宗做才人的时候并不受宠。才人在后宫没什么地位。上有皇后、妃嫔,下有婕(jié)妤(yú)、美人,才人只比宫女强点有限。
唐太宗晚年重病卧床,武媚娘作为唐太宗的贴身侍女一旁伺候,端汤喂药、穿衣铺被。李治作为太子暂时代理朝政。为了方便随时请教和照顾父亲,李治在父亲住的寝殿旁找了一处院子住下,和唐太宗朝夕相处。武媚娘因此和太子经常碰面,一来二去两人彼此产生好感。史书说李治“悦之”。
唐太宗死后,按照宫里的规矩,武才人和其他没给唐太宗生过孩子的才人、婕妤、嫔妃什么的被发送到长安感业寺削发为尼。名义上是为先皇念经祈祷,保佑先皇在另一个世界里富贵平安。实际上感业寺就是一个收容所、养老院,进去就出不来了,等死而已。
按理说,武媚娘的这一辈子就这么拉倒了,念念经,拜拜佛,三个饱一个倒,一直到老。可就在武才人万念俱灰的时候,她命中的贵人唐高宗李治来了。
唐太宗周年祭的时候,唐高宗亲往感业寺为父亲唐太宗上香祈福。在这里他见到了他的绯闻女友武媚娘。
意外的邂逅使他旧情重燃,从此“仁孝”的唐高宗益发地“仁孝”,隔三岔五就来感业寺上香。唐高宗是被武媚娘给迷住了。
唐高宗的皇后王氏得知丈夫迷上了感业寺的尼姑武媚娘,暗中安排武媚娘蓄发还俗。
不久,武媚娘出寺门、入宫门。脱我尼姑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二次做新娘。
那年武媚娘26岁。唐高宗22岁。
武媚娘入宫后被封为昭仪。昭仪在嫔妃中的等级是第五级、正二品。才人是十六级、正五品。
王皇后接武媚娘入宫并非出于贤惠或大度,正相反是出于嫉妒。王皇后因为没有生养而失宠。唐高宗宠爱萧淑妃(嫔妃第二级、正一品)。王皇后心怀怨恨并担心后位不保。
她引进武媚娘的目的,一是讨唐高宗的欢心,希望重新获得唐高宗的宠爱;二是利用武媚娘和萧妃争宠,减轻萧妃对自己后位的威胁。
但是出乎她的预想,武昭仪很快取代萧妃得到唐高宗的专宠。王皇后去掉一个强敌又树起一个强敌,她不得不转而去对付武昭仪。
萧妃因为失宠和王皇后走到一起,昔日的情敌现在同病相怜。嫉妒心促使她们联起手来攻击武昭仪。她们不断地说武昭仪的坏话。可是她们坏话说尽,唐高宗并不为所动。
感受到威胁的武昭仪反击更为决绝,她闷死自己的亲生女儿嫁祸皇后。
武昭仪入宫后,头胎生了个儿子,二胎生了个女儿,令唐高宗非常开心。
皇后没生过孩子,非常喜欢小孩。有一次,皇后来看孩子,武昭仪没在屋,只有孩子在里间睡着。皇后站了一站就走了。武昭仪知道后,马上过来把女儿闷死,然后没事人似的溜达到一边等皇上下朝。
唐高宗来了,武昭仪赶紧迎上去。俩人边说边唠,一起进去看孩子——孩子早凉透了。唐高宗质问左右宫女。宫女都说:皇后刚刚来过这里。皇帝咬牙切齿道:皇后杀了我的女儿!
唐高宗由此决意废后,改立武则天为后。
废立皇后引起朝廷不大不小的分裂。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的保王皇后一派与以许敬宗、李义府为首的保武则天一派展开论战。最终因为举足轻重的李世勣坚定地站在唐高宗一边,称“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唐高宗下定决心废立皇后,废黜王皇后,改立武则天,并且更换了太子。许敬宗、李义府之流也随之取代长孙无忌、褚遂良成为朝廷的权臣。
武昭仪摇身一变成了母仪天下的皇后。王皇后和萧妃一起被贬为庶人打入冷宫。
偶念旧情的唐高宗曾去看望王皇后。王皇后借机央告唐高宗:如果还念旧情,能让我们有出头之日,请把这个院子命名为“回心院”。唐高宗答应了。
武则天知道后大怒。她可不想给王皇后等人东山再起的机会,立即令人砍去两人的四肢塞入酒缸。两人哀号数日而死。
唐高宗听之任之。
史书认为唐高宗“为色所迷”,“溺爱衽席(借指女色)”,因此变得昏庸。
其实不然。
唐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不仅是因为她的美貌,更是因为她的才干。
武则天长得非常漂亮。唐朝以胖为美。所以换句话说,武媚娘长得非常胖。看过武则天画像的人都知道,武则天是标准的瓜子脸——跟现在的蛇精脸不一样,她是西瓜籽。
据说,武则天“方额、凤脖”。“方额”就是宽脑门。“凤脖”就是脖子上有环形褶皱。女孩稍胖一点就会有双下巴。武则天有一摞,从下巴一直排到胸口,所以称“凤脖”。
胖则丰满,丰满则性感。别忘了唐太宗给武则天起名叫媚娘。媚而性感,这样的女人对男人具有杀伤力。
美貌能抓住男人。但要抓牢抓死抓住男人的心,还得靠内涵。胸大无脑没戏。再漂亮的脸蛋也有容颜老去的那一天。只有聪明才智才能持久。
武则天嫁给唐高宗时已经是26岁。在没有玻尿酸的年代,这已是容貌的夕阳红阶段。如果只是胸大别无长物,那现在被塞进酒缸不是王皇后和萧贵妃,而是武则天。
武则天过人之处不是她的美貌而是她的才华。
武则天“素多智计,兼涉文史”。唐高宗依仗武则天的精明果断来弥补自己的优柔寡断。武则天是唐高宗的贤内助、幕后军师。唐高宗遇到什么难题都会在武则天这里迎刃而解。武则天“处事皆称旨”。
更重要的一点是,唐高宗有病,不能正常上朝理事,需要有人帮他打理朝政。
唐高宗有“风眩”之症。“风眩”大概是高血压引起青光眼。 “风眩头重,目不能视”。犯病时头重脚轻,天旋地转,眼睛看不见东西。因为病痛的困扰他几乎无法上朝理事,不得不把朝政托付给皇后武则天。
唐高宗不是因为迷恋女色而怠政、而昏庸,是因为生病。
唐高宗让武则天代理朝政等于把权柄交到了武则天的手里。武则天以“假皇帝”的身份在朝中培养起极大的势力,大到足以将唐高宗架空。朝中见风使舵之流开始巴结武则天,冷淡唐高宗,把唐高宗视为行将就木苟延残喘的病老头。
唐高宗心有不甘,跟宰相上官仪商议。上官仪建议唐高宗废黜武则天,夺回大权。于是唐高宗让上官仪起草废黜皇后的诏书。
武则天在第一时间得到消息,立即来找唐高宗评理。也不知道两人见面都谈了些什么,只知道两人谈完之后,唐高宗“复待之如初”。夫妻两人和好如初。
人家两口子和好了可把上官仪坑苦了。唐高宗为讨好武则天,把上官仪供了出来,说:“我初无此心,皆上官仪教我”。于是上官仪成了挑拨人家夫妻关系的罪魁祸首,被武则天下狱抄家。
此后,唐高宗只要没犯病就跟武则天手拉手上朝。唐高宗坐前面,武则天拉个帘坐后面。武则天不是垂帘听政而是 “垂帘决政”。唐高宗脑子慢,耳跟子也软,遇事没主意,常常让武则天拍板。“百司奏事,时时令后决之”。天长日久,群臣将两人合称为“二圣”。
武则天从幕后走到幕前。她处理朝政不仅深合皇帝的心意,也赢得了群臣的敬佩。
武则天是好弄权的人,日理万机也不以为苦反以为其乐无穷。
她向唐高宗提出十二条建议(“建言十二事”),诸如罢兵息战、发展农业、轻徭薄赋、广开言路、普调公务员工资、增加公务员升迁机会、号召公务员读《老子》等。唐高宗全盘照准。“建言十二事”不仅获得百姓拥护也得到百官的拥护。
武则天信仰佛教,但她却鼓励百官读《老子》。因为她认为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最适合当前形势。ZF减少行政干预,任百姓自由发展,充分调动百姓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武则天在普调公务员工资的同时也对各级官吏提出更高的要求。她主持编写了《臣轨》,令官吏学习并且贯彻执行。
唐太宗的《帝范》是帝王的行为守则。武则天的《臣轨》是官吏的行为守则。
唐高宗的病越来越重,实在无法坚持工作。他提出把朝政大权转交给武则天,让武后摄政代他上朝理事。他的提议立即遭到大臣们的反对。只听说把天下托付给儿孙的,没听说过托付给老婆的。一个女人坐在皇位上主持朝政成何体统。
唐高宗是个没主意的人,见人反对也就罢了。
683年,唐高宗病情越发严重,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最终不治身亡。
唐高宗死后,唐中宗李显即位,但实际上此后进入武则天时代。谁做皇帝也不过是她的傀儡。到后来她更是自立为帝,成为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女皇帝。【本章节首发沧元图书网,请记住网址(https://Www.CangYuanTu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