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9——121年 郡国大灾,羌、蛮连年起事。羌人祸乱西北,十年乃平。
国内天灾不断,河西羌人作乱,邓太后难免有些冒火。
邓太后将战乱归罪于太尉。太尉负责军事。出现战乱就是你太尉的问题。邓太后将太尉撤职。
邓太后将天灾归咎于司空。东汉的司空相当于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和政策失误。国内灾祸不断,说明老天爷对朝廷的工作不满意。负责纠错的司空首当其冲要承担责任。邓太后把司空也免了。
大臣们不干了。这不胡来吗?大家认为邓太后才是应该为灾祸承担责任的人。那时讲究“天人合一”,天降灾祸表示老天爷对天子的工作不满意,而不是臣子。
当然了,群臣不敢直接追责邓太后,把矛头对准宦官和外戚,纷纷上书抨击邓骘、蔡伦等人。
邓太后不理。
邓太后任命一个叫周章的人接任司空。偏偏这个周章对邓太后的意见最大。
周章认为邓太后两次不让汉和帝的长子刘胜为帝惹恼了老天。太后说刘胜病病歪歪恐怕命不长久,可人家活得很坚挺。反倒是她挑的接班人一命呜呼了。再立新帝更离谱,有儿子不立立侄子,哪有这样的道理?
周章联络了一些大臣决定发动政变,拥立刘胜为帝。他的计划是杀掉邓骘兄弟和郑众、蔡伦等人,废掉邓太后和汉安帝,拥立刘胜为帝。但是事不机密,邓太后听到了风声。她立即加强了戒备并且展开调查。周章惊恐之下,自杀身亡。
邓太后知道大家对她不立刘胜为帝心怀不满,但相信天灾跟她立谁为帝无关。她认为天灾不断是地方官断案不公,民间怨气冲天。
她要求地方官轻罪快判,重罪慢判。轻罪判错了也危害不大,所以要快判快放。如果让百姓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在拘留所里等半年,百姓肯定有怨言。但是砍头的大罪一定要慎之又慎,否则脑袋一掉,一切都无法挽回。
她亲自下去复审案件。有个犯罪嫌疑人重刑之后被抬到她的面前,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当这个人将要被抬走时,眼神中似乎透漏有话有说。邓太后眼尖心细立即令人把他抬回来。盘问之下才知道那人是被屈打成招。邓太后大怒,下令追究相关责任人。地方官因此被判入狱。
巧合的是,当地大旱,很长时间没下雨了。可当邓太后纠正了冤假错案回宫的时候,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都说是太后的贤仁感动了上天。朝内从此也不再提刘胜的事。
不过,让人哭笑不得的是,雨下起来没完没了。“京师及郡国四十大水,大风,雨雹”。旱灾转为水涝灾害。邓太后还得继续抗灾救灾。
羌人还在陇西作乱,邓太后也不能不管。她派邓骘率兵五万去镇压羌人之乱。
邓骘率领先头部队到达汉阳(甘肃天水甘谷县),遭遇羌人。羌人先发制人发动进攻,斩杀邓骘部队上千人。邓骘出师不利,不敢再战,就地等候后续部队。恰好接应西域都护的汉军回到河西,在张掖遭遇羌人,将其一举击溃。
张掖大胜鼓舞了邓骘。邓骘主动出击,向羌人的滇零部落发动进攻。滇零是实力仅次于烧当羌的羌人部落,有数万人参与造反。但他们没有正经的武器装备,削竹为矛,以板为盾。就这么一群乌合之众,在跟邓骘五万军队的决战中取得大胜,斩杀汉军八千人。邓骘惨败再不敢战,从此死守不出。
羌人士气大振,纷纷起兵响应滇零。滇零首领自立为王,指挥羌人反攻汉军。陇西烽烟四起。
陇西战事久拖不决,对后方来说是沉重的负担。
有人建议先把军队撤回来,等灾情过去后再杀回去。邓太后于是下令撤回军队,暂时放弃陇西,同时把陇西的百姓也迁回内地,坚壁清野,饿死羌人。
官府强令住在甘肃的汉人内迁。百姓留恋故土不愿离开。官府像拆迁队一样拆房扒屋逼百姓搬迁,结果把汉人又逼反了。造反的汉人加入羌人造反大军。羌人势头更盛。
羌人不断内侵。益州、汉中、山西都遭涂炭。守军拼死抵抗才勉强击退羌人。
公元109年对于邓太后来说是最困难的一年。
羌人作乱不说,乌桓和南匈奴一看东汉连乌合之众的羌人都对付不了,开始轻视东汉,也跟着起兵作乱,趁火打劫。
“海贼张伯路等寇滨海九郡”。张伯路是早期道教天师道的头目,自称天帝使者能驱灾避祸,聚众造反,发展了数千人,攻占了山东沿海九郡。
“京师大饥,民相食”。灾情日益严重,连京城都爆发了饥荒,出现人吃人现象,全国可想而知。
内忧外患忙得邓太后焦头烂额。
还有一件麻烦事,汉安帝在这一年举行了加冠礼,也就是说汉安帝成年了。
按理说,皇帝成年了,邓太后应该交还权力退居二线。但她不愿这么做。邓太后不肯归政,不能说没有贪恋权柄的意思,但主要还是不放心汉安帝。汉安帝是她选中的,但很快她就发现自己看走眼了。汉安帝“及长,多不德”。邓太后不放心把江山交给他,尤其是在当前这么艰难复杂的形势下。邓太后没有归政的意思,这让她承受了很多非议和很大压力。
熬过了这一年,情况开始慢慢好转。
邓太后调动幽州(山西北部、河北北部、辽宁大部)、冀州(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山东西部)数万军队平定了山东海贼,又派出骑兵部队击败了乌桓和南匈奴。“单于脱帽徒跣”向汉军投降。邓太后赦免了他,对南匈奴既往不咎,待遇照旧。乌桓也在投降后回到驻地。
外患只剩下羌人。
邓骘的意思干脆放弃凉州,保住汉中就得了。有些人支持邓骘的意见,认为凉州是不毛之地,留着也没什么用,不如放弃。国内连年收成不好,一石谷子卖一万多钱。征调大批民夫、马匹、粮食支援凉州,对百姓是极大的负担。但是多数人的意见恰恰相反,主张加强凉州的战力。如果没有凉州牵扯羌人的兵力,汉中也保不住。邓太后担心刘氏皇族的祖坟落于羌人之手,决定采纳大多数人的意见,不放弃凉州。
汉军对羌人采取守势,甚至步步退让。这让羌人越来越猖狂,势力越来越大。
邓太后想集中精力抗灾,等形势好转后再说羌人。
邓太后执政16年,当中有10年是大灾之年。洪水、旱灾、冰雹、地震、蝗灾,各种百年一遇的自然灾害接踵而至。要么一直不下雨,要么下起来数月不停,其中还夹杂着冰雹。据说掉下来的冰雹有斗那么大。地震时山崩地裂,房倒屋塌。蝗虫过境寸草不留。
大灾之下,生灵涂炭,流民遍地,盗匪滋生。相比西域叛乱、羌人造反、鲜卑、乌桓、南匈奴偷鸡摸狗,邓太后更操心的是国内局势。稍有不慎,江山就可能变色。
邓太后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抗灾赈灾上面了。
为了节省开支,邓太后削减了官员的俸禄,同时下令各地没必要的工程暂停。为了增加收入,她也不得不卖官鬻爵。
对于受灾地区,邓太后根据灾情轻重或减免租赋或赈济灾民。有些地方赈济不易,她就派人组织灾民迁徙。
那时救灾没什么好的办法。遇到旱灾、蝗灾可以送去救济粮。遇到水灾、地震,道路不通,就没辙了。没有直升机空投,没有挖掘机抢修道路,救灾物资很难送到灾区,把灾民迁徙到别的地方去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否则灾民自发迁徙变成流民甚至变民,局面就不好控制了。
她担心地方官瞒报灾情,延误救灾时机,多次下令严惩报喜不报忧的官员。出现流民和盗匪要及时上报,以便中央**及时作出相应部署。
邓太后为了鼓励流民返乡参加生产,提供粮食和种子,并且减免租赋。
邓太后想方设法力保东汉王朝不被大灾击垮。
到公元114年时,灾情有所好转。
汉军开始反击羌人。汉军首先打通了河西之路,在联通凉州的同时将羌人分割开,限制羌人的势力。汉军以步兵守城,以骑兵部队追剿羌人,获得不少战果。
羌人万余人进攻赤亭(甘肃定西陇西县)。赤亭只有不到三千汉军。汉军以没什么杀伤力的小弓箭吸引羌人靠近城池,然后用强弩射杀羌人,在羌人仓皇后撤时出城追杀羌人,斩获颇丰。
汉军在陇西站稳脚跟后联手南匈奴向羌人展开大反攻,与羌人数战皆胜。羌人的势力开始衰落。
转年,羌人首领被刺身亡。汉军趁羌人群龙无首对羌人发动总攻。经过几次大战役,汉军终于打垮了羌人。陇右地区被汉军收复。陇右残余羌人向汉军投降。
汉羌十几年的战争终告一段落。【本章节首发沧元图书网,请记住网址(https://Www.CangYuanTu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