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元图书网 > 穿越小说 > 中华世纪谈 > 54,商鞅变法
  公元前361年——前354年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中原诸侯也任用贤人变法图强。

  商鞅上台后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诸如颁布法律、实行连坐、奖励军功和农耕等。

  他的这些改革措施大都是从李悝、吴起那趸来的,但比他们更激进。因为秦孝公希望让秦国在最短时间内强大起来,商鞅投其所好下猛药治理秦国。

  商鞅来的时候带着李悝的《法经》。他以《法经》为蓝本,根据秦国的国情改造成具有秦国特色的《秦律》。《秦律》比《法经》规定的刑罚更加严厉,不仅“轻罪重罚”而且实行“连坐”。一人犯罪不但本人会受到严酷的刑罚,全家乃至近邻都跟着倒霉。连坐对预防犯罪非常有效。亲戚邻居发现谁有犯罪企图会及时制止或举报,以免殃及自身。

  当时秦国的社会治安非常混乱,商鞅乱世用重典实行严酷的刑罚。秦国的治安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商鞅把战功和爵位挂钩,重奖战功。战功越大爵位越高。不同的爵位等级享受分地、分房、服饰等差别化待遇。

  他把爵位分为20级,从士一直到侯,规定“战斩一首赐爵一级”,砍一个脑袋升一级。不过商鞅把爵位分为民爵和官爵。普通士兵最高升到第四级就不能再升了,除非能力出众被破格提干,然后再按官爵的顺序往上升。官爵不是砍个脑袋升一级,而是根据你所领导的团队战绩来考核。

  没有军功的人就没有爵位,即使家里再有钱也不能穿好衣服住好房。

  爵位跟战功挂钩后给了所有人升迁的空间。战功越大,爵位越高,得到的封地越多,挣的钱越多。普通老百姓也有了追求荣华富贵的机会。爵位与战功挂钩的激励机制激发了将士奋勇杀敌的积极性。秦军后来被人称作“虎狼之师”,不仅战斗勇猛,而且残暴嗜杀。一仗下来,遍地无头尸。

  封官进爵以战功为标准,以前铁饭碗、铁交椅就被打破了。“世卿世禄”的官僚贵族不能再把爵位世袭给子孙,必须由子孙自己通过的战功争取。他们对商鞅恨之入骨。

  不过有秦孝公毫无保留的支持,商鞅并不惧怕任何人的反对。

  太子深夜违反了宵禁规定,被商鞅抓到。商鞅说你是未来的国君,我不能罚你。但你的老师要替你受罚,因为他没有教好你啊。于是太子的老师被摁到地上“啪啪”一顿大板子,然后脸上还被刺上字。脸上刺字是犯罪的标志,叫黥[qíng]刑。那时刺字跟现在刺青不一样,不是拿针慢慢描,而是用刀划。

  太子吓得八年没敢出门。他的老师也因为有了犯罪记录丢掉工作,只能回家卖酒。

  连太子都给办了,其他人谁还敢往商鞅的枪口上撞?

  商鞅的改革很顺利地推行下去。秦国也因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迅速发展起来,成为战国第一强国。

  在秦国深化改革的同时,赵国、韩国、齐国也开始改革。

  诸侯混战促使诸侯都在设法提高自身实力。先有李悝变法使魏国在诸侯中脱颖而出。后有吴起变法使楚国迅速恢复元气。魏楚两国变法产生的示范效应吸引诸侯群起仿效。

  赵国在军政方面任用法家实行奖惩,在思想教育方面任用儒家推行教化,试图走法治跟德治相结合的路子。

  韩国任命申不害为相改革军队体制,收编贵族军队统一指挥和训练,重视兵器的制造和改良,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齐国任命邹忌为相改革吏治,任贤用能,惩奸除庸,广开言路,从善如流,使国家在政治上、经济上出现新气象。

  诸侯变法虽然侧重不同,但不约而同任用法家推行法治,无论贵贱依法行事,有功则赏,有过则罚。官职、爵位随着功过升降,打破了贵贱之间的壁垒,让贵族有了压力,让平民有了动力。法家治国立竿见影,对提高臣民将士的工作积极性帮助极大。儒家在当时不受重视。

  除了法家,第二受欢迎的是兵家。兵家能够帮助国君成就霸业,深受有野心的国君的欢迎。兵家侧重军事但是也懂政治、经济。因为战争不光靠谋略也靠国家的综合实力。秦国胜势之下停战撤兵就是因为国家的综合实力不够,无法保住胜利成果。所以兵家在治军的同时也关注治国。

  兵家的鼻祖是孙武。孙武帮助吴国成就霸业。

  成就最大的是吴起。吴起在魏国带兵打仗20年无一败绩,在楚国推行变法帮助楚国重新崛起,能文能武,并且文治武功都取得了别人无法企及的成绩。

  孙武、吴起已经不在了,活跃在当时国际舞台上的兵家是庞涓和孙膑。

  庞涓和孙膑是师兄弟,都曾拜鬼谷子为师学习兵法。据说孙膑是孙武的后代。

  鬼谷子和孔子一样也是一个民办教师。孔子的学校传授“六艺”,培养文官。鬼谷子的学校传授军事、政治和外交,培养武官。鬼谷子的学校可以说是古代第一个军校。

  孔子教过三千学生,毕业后能找到工作的寥寥无几。鬼谷子教过多少学生不清楚,据说只有几百人,但是但凡有名有姓的在毕业后都找到了不错的工作。庞涓是魏国的大将。孙膑是齐国的军师。苏秦曾掌六国相印。张仪是秦、魏两国首相。徐福是鬼谷子的关门弟子,为给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药东渡日本,据说就任日本第一任天皇。通过毕业生就业率的比较也能看出,大争之世儒家没有兵家吃香。

  并非儒家不受任何诸侯国家的欢迎。儒家在宋国和鲁国就吃得开。

  宋国一向以仁治国,著名的宋襄公是其代表人物。宋国在春秋还算是个大国,进入战国时期没落成二流国家。别的国家都在搞变法,宋国无动于衷,因此当时有“宋聋郑哑”的说法。结果郑国被韩国吞并了。宋国被权臣篡了国。现在的宋国已经改姓戴。

  鲁国用儒家治国,之前用过孔子为相,后来用公仪休为相。有关公仪休的记载不多。但有一件事为人熟知。公仪休最爱吃鱼但是不吃别人送的鱼。他说凭我现在的薪水我天天吃鱼都吃得起,但如果我接受了你的鱼然后因为受贿被免了官,我以后就再也吃不起鱼了。这件事常备被后人作为反腐倡廉的宣传材料。

  还有一件事。公仪休看到自家园子里的菜种得非常好就把菜都拔了,看到老婆织的布好就把老婆休了。别人认为他这人不可理喻。他却有他的解释。他认为官不能与民争利。你既然做官了就不能跟老百姓争利。如果你自己种菜就不会再买老百姓的菜,自己织布就不会再买老百姓的布。这样一来,老百姓就没钱可赚了。这个例子看似体现儒生的思想境界高,实则说明了儒生的迂腐。

  史书记载前一件事是想说明公仪休的义,记载后一件事想说明公仪休的仁,认为公仪休是一个仁义的人。但是仁义这东西也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仁义不对地方或者超过了一定的度就是迂腐。就像那个打仗不按兵法按古训的宋襄公,既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仁义的人可能是个好人但不一定是个好官。史书对公仪休的评价是“百姓无称,亦无过行”。百姓没有称赞他的,也没有指责他的。也就是说公仪休为官无功也无过。儒生做官大多会得到类似的评语。迂腐使得儒生倾向于墨守成规。墨守成规的人很难做出成绩。

  儒家重视道德修养、重视仁义,追求红而不追求专,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在群雄争霸年代不受欢迎。

  道家讲究无为而治,在当时更不吃香。

  推崇法家国家都在变法求强。推崇儒家的国家依然墨守成规。鲁宋后来被楚齐灭掉。

  总而言之,在六国联盟之后的若干年内诸侯所忙的事情一是外交,一是变法。变法是为了加强自身。外交是为了寻找强援。这都是为下一步争霸做准备工作。

  秦孝公在变法的同时加强跟楚国的外交关系,希望恢复秦楚联盟。他把公主嫁给楚国太子,跟楚王攀上亲家。而魏国跟韩、鲁、宋、卫等国结盟,共同抵抗秦楚。

  那时虽然还没有“合纵连横”一说,但实际上针对秦国的合纵连横那时就已经开始了。以魏国为首的中原诸侯试图联合起来对付秦国。秦国也想方设法寻找自己的盟军。秦国跟中原诸侯不仅在军事层面互有攻守也在外交层面展开攻防。【本章节首发沧元图书网,请记住网址(https://Www.CangYuanTu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