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元图书网 > 修真小说 > 枫桥惊世录 > 第686章 奇袭京城
  明代的南京,又称应天府,其作为洪武朝的都城,始建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至洪武六年方才竣工。

  应天府规模之大,城垣之坚固,占地之辽阔,为我国古代都城之首(超过汉之洛阳,唐之长安,宋之汴梁,甚至超过朱棣迁都后明清两代的都城北京)。

  京师内城范围包括石头城、狮子山、覆舟山、鸡鸣山、清凉山与宫城(也作皇城),秦淮河最繁华的河段亦迂回其内。内城的城墙长度据《大明一统志》、《金陵古今图考》等书记载,周长九十六里,共十三座城门。

  洪武二十三年,洪武帝又为京城加筑外郭,外城墙周长一百八十里,开十六座城门,将紫金山、观音山、聚宝山、莫愁湖以及几乎整条秦淮河环抱其中,形成坚不可摧的三层防线(外城、内城和宫城)。

  然而,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大最坚固的京城,同样存在致命的问题。那就是占地实在太大,城墙实在太长,城门实在太多(比起南京的十六座城门,后来的北京只有九座城门),城门与城门之间又都有一定距离,一旦有敌人来犯,要想守住每一座城门,就需要在城内屯驻大量的军队,来守卫长达一百八十里的超长防线。

  京城驻军十二万,包括六万城卫军和六万禁卫军(禁卫军又分为十二个亲军卫,每卫下辖5000人)。此时,由于徐辉祖前往淮北会战,建文帝临时将城卫军编入应天新军,随同徐辉祖开赴淮北。

  于是城中就只剩下六万的禁卫军。

  当蓝桥的奇袭队逼近至城东的麒麟门下,恰是那一日的正午时分。

  火辣辣的日头从头顶直射下来,照在战士们的甲胄上、盾牌上、刀枪上,反射出刺眼的强光。

  三万人的方阵好似一片巨大的黑云,由远及近地压逼城下。

  黑云压城城欲摧。

  之所以选择正东的麒麟门,一方面是因为在麒麟门内,也就是紫金山的南侧,有大片的开阔地,适合集团军作战。

  而另一方面,由于内城东侧的朝阳门正对着麒麟门,一旦麒麟门失守,朝阳门将立即暴露在兵锋之下。

  皇帝和嫔妃所居住的皇宫,就位于朝阳门后。

  换句话说,沿麒麟门和朝阳门这条线,是杀入皇宫的最短路径。

  此时京师尚有六万禁卫军,纯以兵力而论,实是二倍于蓝桥历经千辛万苦,绕路而来的三万奇袭队。

  但真要是说谁敢出战,则没人能真负得起这个责任。

  齐泰不行,黄子澄不行,李景隆也不行。

  所以当小校将麒麟门外的情况飞报入宫,年轻的建文皇帝朱允炆立时面如死灰,而被他视作左膀右臂的一众文臣,此刻也都缄默不语,仿佛忽然之间全都变成聋子和哑巴。

  “这……这该如何是好?”朱允炆面色难掩惊惶,坐在龙椅上的身子晃呀晃,让人担心他会不会突然跌下来。

  沉默良久之后,身为兵部尚书的齐泰齐尚礼终于缓缓陈言:“贼寇犯京,臣等纵然粉身碎骨,也必力保江山和陛下周全。城内尚有禁卫军六万,二倍于贼,想来只要稳守城门,并邀周围府县赴京勤王,俟贼人粮草用尽,自会退却。”

  “真的吗?”朱允炆仍然面色苍白,显然对齐泰提供的定心丸并不感到受用。

  黄子澄排众而出,刚想附议力挺齐泰,又一名小校飞报进宫,慌张地连气都喘不匀了。

  “城外的贼人会妖法!他们不是普通的贼人,而是一群天兵天将!”

  齐泰怒叱:“胡说八道,真命天子在此,城外哪来的天兵天将?”

  “是……是真的……那为首的贼人还会飞呢。”那小校结结巴巴地道,“而且他有一柄神剑,只要随手一挥,就有一道异芒从剑上飞出,能把城墙炸出这么大一个坑呢。”

  他越说越激动,索性跪在殿中比划起来,双手张开,示意城墙上的坑有多大。

  朱允炆更加惊惧,咽了口唾沫道:“真有这么厉害?”

  说着他看向在一旁垂手侍立的李景隆:“李卿,你是习武之人,有否听过这样一种武功,可以让人会飞,又能射出异芒损坏城墙?”

  李景隆茫然摇头:“未曾听闻。”

  他别说未曾听闻,就算亲眼见到,也必然不肯相信自己的眼睛。

  同一时间,在麒麟门外,唐梨甩出一面无影无形的“真气镜”。

  蓝桥提气轻身,踩在唐梨的真气镜上,好似腾云驾雾般升上半空,然后真气汇聚,天一剑气从流光剑上激射而出,惊芒一闪而过,在沉重厚实的木质城门上划开一道巨大的裂纹。

  他此行说是奇袭,实际心里也十分清楚,以他这区区三万远征的疲师,就算敌人把麒麟门拱手相让,他攻入外城,面对多达六万的城卫军,仍然没有取胜的把握。

  之所以在城门前“大展神威”,目的只是为使朱允炆和百官害怕,从而迫不及待地从前线调回徐辉祖。

  守门的小校流水般飞报入宫,把麒麟门前发生的一切,诸如城墙被打出了几个坑,几个豁口,城门又多了几道裂纹等一一陈报,只把蓝桥说得好似大罗金仙,又或魔王转世。

  大殿之上,众皆悚然。

  “就算是武功,也必是极高明的功夫。”李景隆手抚短髯,苦笑道:“魏国公是我朝第一高手,六万城卫军现在也受他节制,为今之计,只有将他调回,方可保京城无虞。”

  朱允炆迟疑地看向齐泰:“现在调魏国公回来,淮北战场不会有事?”

  齐泰低头沉吟,正斟酌答话的用词,黄子澄道:“臣今日听到坊间一些传闻,说燕军在齐眉山大败,再无南进之力,已经撤回北方。”

  朱允炆蹙眉道:“传闻?”

  “臣也听到过类似的说法。”一名都察院的御史补充道,“好像是有从淮北逃回来的商旅,说看到燕军丢盔弃甲,仓皇北窜。”

  他这么一说,又有几名官员出来作证,都说听到过燕军北归的消息。

  朱允炆定了定神,轻舒了一口气,对齐泰道:“如此,就请爱卿替朕拟旨,速召魏国公返京。”(《明鉴纲目》卷二:而帝闻讹言,谓燕兵已北,召辉祖还。)

  “臣遵旨。”

  秦淮河的一艘画舫上,丝竹管乐声中,张太寻手持酒盏,看着面前几位献舞的舞姬,笑呵呵地道:“怎么样?现在满京城的人都听说了,燕军在齐眉山战败,已经北归。”

  坐在他身旁的少女轻纱覆面,玉手也持着酒盏,和张太寻的酒盏碰了一下,娇笑道:“异日功成,当给张老的悬月阁记一大功。”【本章节首发沧元图书网,请记住网址(https://Www.CangYuanTu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