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元图书网 > 网游小说 > 你好,1983 > 第一百一十八章 冬捕(三百月票加更!)
  刘青山一大家子,全去参加大张罗家的酒席。

  这个倒不是他们一家没有矜持,搞全家抬那一套。

  主要是差不多都随礼了:爷爷刘士奎一份,林芝一份,高文学和刘金凤一份,最后还有杨红缨一份。

  所以白吃白喝的,也没剩下几个,就都去了。

  到第二天中午,刘青山开车,把二姐送到公社,坐客车回学校。

  刘青山也知道了期末考试的具体时间,他们高一是十五、十六号这两天。

  回到村里,老支书通知他:春城汽车厂那边来电话,叫他这两天就过去,说是外国的谈判团马上就要来了。

  刘青山正好说了说赶集的事,大伙心里有点没底,原因很简单:都没做过买卖,不知道卖啥,也不知道咋卖。

  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到集市上,估计没几个能张开嘴的。

  不要以为,那一声吆喝是那么容易喊出来的,它代表的是一种思想观念上的转变。

  只有车老板子长个买卖脑瓜,举双手同意,正好顺便还能叫自个闺女多摸摸方向盘。

  至于卖啥货,刘青山提出了一个大的方向:只要是过年时候能用到的年货,统统都行。

  他实在是太清楚了,这两年,只要手上有东西,绝对不愁卖。

  原因很简单,包产到户头几年,农民手里多少有了点余钱,谁不想过个好年?

  而采购大多数年货的渠道,就是供销社这一个途径,更多的人,还没有商品经济的意识。

  大家情况都跟夹皮沟的村民差不多:不会做买卖,也根本没有这个意识。

  这样的结果就是需求远远大于供应,所以只要把年货运回来,躺着都能赚钱。

  这里边的关键因素,就是他们有一辆大解放。

  可以跑长途运输,去城市进货,就凭这一项,就是绝大部分人所不具备的。

  一说起年货,大伙也都来劲了,七嘴八舌议论起来。

  什么吃的喝的,穿的戴的,写对联的大红纸,扎灯笼的五彩纸,甚至连糊墙的报纸和张贴的年画,都给想到了。

  刘青山拿着纸笔,很快就写满了一张,罗列出数十种商品。

  这些东西当然不能全部采购,现在连一个进货渠道都没有呢,只能是有啥货抓啥货了。

  商量了半宿,这才把前往春城的采购人员确定下来:张连娣自然要开大解放,老板叔和大张罗,这两个能人负责跟车。

  刘青山胆子也大了,要开着吉普车去春城,车上拉着张队长和二彪子。

  这两位,主要是负责在春城联系货源。

  等刘青山那头忙完之后,还可以进行协助。

  这年头,跑运输也不是那么安全的,路上劫车的事也时有发生,为了以防万一,还请哑巴爷爷下山,专门负责押车。

  至于山上,临时派两个人,顶替一下护林员的工作。

  一般过年赶集,怎么也得过了腊八之后,才算是旺集,大致是从腊八到腊月二十八,二十天左右的时间。

  现在距离腊八还有将近十天,正好开始备货。

  按照刘青山的想法,去的时候也不能跑空车啊,最好是来回载:把鸡鸭鱼肉这些农副产品运过去,再运年货回来,两头赚。

  他们猪场的那些育肥猪,已经被汽车厂预订,不过还能再长半个月出栏,现在就宰杀的话,有点亏。

  至于鸡鸭之类,数量有限,现抓的话,十天半月也不一定能凑够一车。

  就在大伙为这事发愁的时候,二彪子提议说:“水库那边正要进行大规模冬捕,昨天还来夹皮沟雇人帮忙,不知道能不能弄几车鱼过去?”

  冬捕是当地的特色,冬天凿冰下网,一网下去,有时候能打上来好几万斤。

  打捞上来的鱼,直接就在冰上速冻,冻得邦邦硬,都能当棒子打人,吃的时候,跟鲜鱼差不多。

  最大的优点就是:方便运输啊。

  行,就这个啦!

  老支书最后拍板。

  不过这也不是一厢情愿的事,还得做通水库那边的工作才行。

  第二天一大早,张队长就领着夹皮沟二十名壮劳力,去水库帮忙捕鱼,刘青山,也是其中的一员。

  天还没亮呢,刘青山就起来,在自家的院子里活动一阵,时间太紧,他今天就不上山了。

  屋子里,母亲已经为他准备好早饭:酸菜猪肉的水饺。

  冬捕这活儿,时间长,任务重,在冰面上干活,也格外消耗体力,所以必须吃抗饿的饭菜才成。

  要是空着肚子干活,越干越冷,回来非得大病一场不可。

  不光是刘青山,其他参加冬捕的村民,早饭也都是饺子油饼之类,不然真顶不住。

  二十多人,坐上两辆大马车出发的时候,天刚蒙蒙亮。

  马车都是三个头的,就是拉车的马有三匹,也叫三套车。

  中间是一匹驾辕的大辕马,这个是拉车的绝对主力。

  辕马两边,还各有一匹马,分别是拉串套和拉帮套的,重车的时候,辕马拉不动,这两个才发挥作用。

  以往在当地农村,专门有一个名词,就叫做“拉帮套的”。

  啥意思呢,说的是这家的男人,因为身体原因,比如腿残疾了啥的,支撑不起这个家。

  而媳妇仁义,又不肯撇下丈夫改嫁,咋办呢?

  就会找一个娶不起媳妇的光棍汗,负责干活,三个人在一起搭伙过日子,这个后加入的,就叫拉帮套。

  今天夹皮沟出动三套车,不是因为拉不动车,而是水库那边,不仅雇人,还要雇马,所以就多去几匹马。

  呱嗒呱嗒的,整齐的马蹄声踏破拂晓的宁静,马儿粗大的鼻孔喷出一道道白气。

  这个时间段儿也是一天最冷的时候,俗称鬼呲牙,气温绝对超过零下三十度。

  鬼呲牙的意思是说,就算是小鬼儿这时候出来晃悠,也得冻得呲牙咧嘴直咝哈。

  好在马车上坐的这些人,一个个都捂得贼拉严实,从头武装到脚。

  头上大狗皮帽子,脚下大靰鞡头,身上不是穿着棉大衣就是裹着羊皮袄,还真没一个呲牙的。

  走了四五里地,马车就已经进入水库位置,地面上是半尺厚的积雪,下面才是将近一米厚的冰层。

  走着走着,太阳出来了,阳光洒在雪原上,亮晶晶的,就像是闪烁的宝石。

  这种时候可不能长时间盯着雪地瞧,那样眼睛很快就会得“雪盲”。

  因为雪地反射的紫外线非常强烈,盯着雪地看,就相当于盯着太阳看差不多。

  “这里,在这里!”

  远处有一伙人,挥舞着手臂,喊声远远地传送过来。

  走到近处,都是水库的职工,有十多个人,一个个也都捂得严严实实。

  “辛苦大伙啦!”

  一个戴着狗皮帽子的老汉,率先迎上来,他就是水库这边的于主任。

  于主任五十多岁,花白胡子上面全是霜,都快变成全白的了,

  熟识的人,一般都叫他于把头,祖上好几辈子,都是水上讨生活的。

  他们这边,把某一行业里的领军人物,常常称作“把头”。

  比如把捕鱼的高手叫“鱼把头”,采参的能人叫“参把头”等等。

  夹皮沟这边,今天是张队长带队,上去寒暄几句,大马车就去水库的仓库拉渔网和其它用具。

  剩下的人,就开始跟在于把头的后边,寻找合适的下网地点。

  这个也是最考验鱼把头眼光的时候,因为隔着厚厚的冰面,根本不知道冰面下面鱼群的分布情况。

  要是选错地方,大伙白忙活一天,打不上几条鱼。

  而高明的鱼把头,都熟悉水下的地形,知晓鱼群在水里游动的规律,从而有效地下网捕捞。

  说白了,这还是个非常吃经验的行当,外行根本就不行。

  大伙在冰面上前行,于把头跟身边的张队长说:“老张,你们这人来的有点多,说好的雇十个人,每人一天一块五毛钱,你这来了二十多,俺们水库这边可出不了这些钱啊。”

  张队长摆了摆手:“没事,你就按照十个人给,回去俺们自己分钱。”

  于把头想了想又说:“那到时候扛两条鱼回去,大伙分分。”

  刘青山正好趁机插了一嘴:“于主任,两条鱼可不成,我们要两万斤。”

  “听说你们夹皮沟卖蔬菜赚了不少,是有钱啦,张口就两万斤,你们吃得了吗?”

  于把头嘴里打着哈哈,他还以为是开玩笑呢。

  张队长就把情况说了一下,结果于把头连连摆手:“不成不成,水产公司给俺们下了十五万斤的捕捞量,还不一定能完成呢。”

  刘青山又忍不住插话:“于主任,你刚才说,水产公司那边是鲤鱼三毛五分钱一斤,胖头鱼和草鱼还要便宜一些,那俺们每斤多给一毛钱,你看咋样?”

  这时候的鱼可一点不便宜,比猪肉也就稍微差一点,夏天的鲜鲤鱼,也要将近一块钱一斤呢。

  一来是产量因素,二来就是运输了。

  刘青山上次已经跟汽车厂工会的郝主任聊过,就算是冻鱼,怎么也能卖个七、八角钱,这里面的利润很是可观。

  “不成不成,那样不成倒买倒卖了嘛,是要犯错误的,老张啊,你就别给俺出难题了。”

  于把头毫不犹豫地一口回绝,这人原则性挺强,不是容易说服的主儿。

  话题暂时到此为止,大伙继续行进,渐渐来到大湖的中间位置,这里已经人工清理冰面上的积雪,露出好大一片镜面一般的湖面。

  “一会儿就在这儿下网。”

  于把头比划了一下,清理积雪之后的冰面,阳光能照射到水里,这样的地方,含氧量就比别的地方丰富,更容易聚集鱼群。

  说话间,马车就把工具运来,大伙纷纷抄起凿冰用的冰镩子,就准备凿冰洞。

  这时候,忽然有人说话了:“这里下网的话,估计打不上多少鱼来吧?”</p>【本章节首发沧元图书网,请记住网址(https://Www.CangYuanTu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