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知县笑眯眯地对折阳朔说道:“昨日忙,世子初来乍到,都没顾得上和世子交谈。
不知世子怎么从京城回来了?”
柴旺话说得小心翼翼,但作为知县,再小也是大宋的政权组成分子,这个话题还是得问问,除非他不知道折阳朔来过郑县。
折阳朔微微一笑说道:“柴知县不必紧张,我这将近一年常驻东京,是为了学习东京的农业。
这一次回来,自然是官家许可的,我们是来收集苜蓿种子的,东京那边开耕了很多新地,还有姑母家的田庄是要种上粮草的。
表弟会种地,又会养殖,所以东京那边是要种一些苜蓿的,一方面是为了满足粮草,一方面是为了发展畜牧。”
胖知县一听,两眼放光,就说道:“现下政通人和,百姓富足,农商兴起,不知宋公子可有什么良策良法,可否给我们郑县传播一二。”
宋歌也是有此心,本来嘛,陕西地界,就是个种庄稼的好地儿。
但是教什么啊?
宋歌心里盘算了一下,就说道:“这次来到陕西地界,我是带了工匠来的,可是因为还要赶路,我们不能把工匠留在此地。
所以,知县大人要是有心提高本县粮食产量,就要改进农具。
我的工匠到了府州,是要做一些新的农具的,倒时我们会召集附近木匠,都来一边学习,一边制造,会给工匠工钱。
若是知县派上几个木匠,跟我学艺,把先进新式的农具学回来,也是很好的。
当然也可以派人跟着去学习新农具的使用,这个也是会发工钱的,因为这一切的学习都是在劳动中。”
宋歌说完就静静的看着胖知县,胖知县听完就说道:“我现在就安排召集木匠,也召集农夫,让他们跟着你们去学习,并派专人管理他们。”
胖知县不愧是好知县,一听的宋歌的话就做了判断和决定 ,有他给郑县做父母官,真是这一县百姓的福气。
胖知县立刻跟店家要了,大张的纸,写了通告。
内容是:“通告,现召集,木工手艺高超的匠人,越多越好,学习改良新的农具。
接到通告者以一传十,十传百知速度,在全县通告。
现召集,精于农耕的农夫,学习使用新的农具。
对以上两项,有意向者,速来县衙报到。
胖知县写完通告内容,落上了款和日期。
这一张通告就贴在了当街。
然后让店家赶紧派人去县衙,给他的师爷捎话带信快速来此。
师爷来的时候,胖县长柴旺定的各种早餐还没有来全。
和柴旺相反,他的师爷是一个瘦高瘦高的男人。
但是瘦高的师爷对柴旺,那叫一个毕恭毕敬,才旺把他的意图给师爷说了一下,师爷,到底是师爷,只见他拿起笔挥毫一番,竟然写出了内容,跟胖知县一模一样的通告。
这可真的让宋歌和折阳朔大开了眼界。
柴旺对师爷说道:“多写几张,四处张贴,在街上鸣锣喊话,努力把城里的木匠都召集在一起,想去的农夫也召集在一起,速度要快,最迟也要在今日午后,到县衙集结。”
师爷领命而去,不知道他是如何操作的。只是不到半个时辰,街上就响起了几路敲锣喊话的人。
等宋歌他们吃完早餐,在街上继续转悠的时候,就看见郑县的街头,四处张贴着,胖知县和师爷刚刚在羊杂碎面店里一挥而就的通告。
宋歌很是欣赏,柴旺县长果敢的行事方式,一点也不像古代文人一般迂腐拖沓。
宋歌在心底下说道:“胖知县还是个雷厉风行的人。他这个样子,外貌看起来悠然闲散,行事却是另一番光景。"
宋歌就对胖知县说道:"知县大人真是英明果断,令在下佩服。今日午时的饭,我请大人。"
胖知县柴荣笑呵呵地说:“我们这里是边远山区,好东西到了,我们这里的时候,在你们京城都已经用的不爱用了。
所以这一次居然碰到了这么好的机会,我自然不能错失良机。
能让我郑县百姓发家致富的好方法,我自然是要一马当先。"
宋歌和折阳朔哈哈大笑,折阳朔表扬胖知县道:“最好的父母官莫过于柴知县了。"
柴知县话说完,就对宋歌和折阳朔拱手说道:“请世子和公子,先在县城里游玩。我得去县衙守着,登记报道的人。"
宋歌看看折阳朔,就对柴知县说道:“知县大人去忙!我们两个再转一转,我们会估摸着你登记的差不多的时候回来。"
胖知县柴旺匆匆地就走了,走的时候手里还拿着没有吃完的东西,嘴里说道:"就此丢掉,太浪费了。”
宋歌和折阳朔在郑县街头转的时候,看到县衙里的衙役,两个一组,一个拿着锣敲着,另一个喊着通告内容。
有感兴趣的便跟在后面打听,听清楚了,觉得自己条件符合的人,就问差役自己可不可以去。
碰见这是这样的人,差役就会很有耐心的说让他们到县衙去登记。
想要登记的人,便转头向县衙匆匆而去。
宋歌看着街上行人纷纷向县衙而去,很是欣慰:“看来这改良农具,推行农商之事,自古都是要靠政府引导,集体行事,方可有计划推进。"
折阳朔本来在说:“表弟,你看我们陕西人多实诚。"
折阳朔话都说完了,却发现宋歌没有听他说话。
折阳朔就拍了一下宋歌道:“表弟,你在想什么呢?"
宋歌回过神,赶紧说道:“我是看到了柴知县的执行力,看到新农具和农技的推广,还是必须依赖权力阶层。"
折阳朔见宋歌用了新词,但那个意思,他也大概意会。
所以折阳朔说道:“土地集中在氏族大家的手里,新农技和农具的推广,要形成统一,要快速,自然是要靠官家了,普通老百姓,除了力气,是没有能力改良革新的。
所以这一次我觉得会有很多人报道,毕竟嘛,这个事儿可以改变粮食的增产,谁听了都会动心的。【本章节首发沧元图书网,请记住网址(https://Www.CangYuanTu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