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底九月初,诏书和中枢符命接连不断。
首先是科举,明年春闱继续,各地发解名额大体相近,根据今年春闱结果做了细微调整。春闱中试比例高的地方,今年发解名额相应增加几名。
与往年不同的是,这次科举增加了锁厅试和别头试。
其中别头试是唐时旧制,本次科举有所拓展。州府主官亲戚子侄不参与发解试,而是参加由当地学政组织的统一考试,录取率同发解试相同。
至于锁厅试,则是应对那些已有官职勋爵的考生,这些人亦由当地学政组织考试。不过锁厅试与别头试不同的一点在于,锁厅试没有规定录取率,可能参考人员全部通过,也可能一个通过的都没有。
为了保证这两个考试的公平,巡视当地的大理评事和监察御史也会参与进去。
总之,科举这件事,越来越严肃了。
再就是官制,诏定下散官、职事、使职差遣三类,其中前两类与品官制度对应,最后一类因事而设,事毕即撤,不依品阶。
散官按照唐时散官制度,分文武两类,自从一品至从九品下,共二十九级。往后考课,升降的只能是散官。本次吏部、兵部会按照当前情况给天下官员重定散官,能找到之前敕命记录的,按照敕命来,找不到的则综合资历和现在的职事来考量。
职事,也就是唐时的职事官。现在的职事官与唐时有很多不同之处,比如渐成常例的“知某事”“同知某事”等,还有新出现的治安寺、税务监、学政等等,都要一一确认定品。
使职差遣也一样,使、都部署、都监、提举、提点等前缀后缀,使用制度都要明文定下。
因此,敕令少府少监、史馆学士元可望,起居舍人李昉等编纂《大周六典》,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王朴总揽其事。
根据王朴的命令,编纂组先不急着撰书,而是协同尚书吏部、尚书兵部、枢密选阅司审定当前职事、差遣,以便本次改制早日施行。
而后便是卢家事,卢璟调为保信军节度使,卢仲彦调为太原节度副使、节制太原军,卢孟达调任侍卫亲军司副都指挥使。
实质上说,差不多算是一门三节度。
若是赵德昭依然成年,这或许会成为美谈,卢家三节度也会被当成国家柱石。然而赵德昭未成年,主政的宰相们不得不提防着卢家父子三人。
因此,庐州周围的几个地方,全都安排了两府相公们信任的人担任主官。
冬十月戊寅朔,诏川峡、淮南诸州乡兵,并放归农。
中书遣使均括天下农田,符令各州依规重制结甲册、户产簿、丁口簿、鱼鳞图、类姓簿等。
甲申,中书符令川峡诸州府仿锦官府立宣农院,许民共推练土地之宜、明树艺之法者一人,县补为农师,为农师者蠲税免役。州府须择选通农时之学究主宣农院事,以宣讲农务、警醒游惰。
或许是因为政局终于稳定的缘故,两府相公们逐渐把目光从战争、政争上移开,更多的去关心最广大的黎民百姓。
农业问题,成为建隆三年冬季讨论最多的话题。
两府相公们常常聚在一块听那些前朝曾经有过的关于农事方面的议论政令,因什么情况而设立,又因什么情况而废除。
而现今各地旧制缺省颇多,又有前朝因地制宜导致诸州制度不一。
以史为鉴,结合当下,两府接连重订制度,规范天下农事民田。
譬如逃户隐田,限期内归首者不予罪罚,免五年征赋;逾期不归者,但有查处,籍其隐田。
再有就是被收归官有的官田,除去固定的一部分留做国有,其余的官田并无主收官之田分给各地无地之家。
唐初制度是丁男、中男给一顷,笃疾、废疾给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若为户者加二十亩。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现如今则是田多之地照此规矩来,田少之地等额减少。
至于世业和口分,能传给下一代的叫世业田,户主身死则收归国有分给其它无田之人的叫口分田。
这样一来,能分的田越来越少,这个制度持续不了多长时间就会被废弃,但在一开始还是很有用的。至少在保证没有农田被抛荒的同时,也不会轻易的被一家一户收拢过去。
在三十多年后,“京畿周环二十三州,幅员数千里,地之垦者十才二三,税之入者又十无五、六。复有匿里舍而称逃亡,弃耕农而事游惰,赋额岁减,国用不充”。
因着十多年太平,周国自不至于如此,但依然是嫌有田没人种,而不是担心有人没田分。
至于以后无田可分怎么办,一时有一时之策,到那时候再说。
十一月,宫廷内发生了一件小事,官家令国子监博士入宫讲课,二十余年幼宦竖在一边旁听。
没人会注意旁听的宦竖,所有亲历这件事的,目光都放在官家进学这件事上。
陈佑等人现在已经很少去同明殿了,官家身边之事都是听的旁人转述,转述之人遗漏的细节,他们自然就不会发现。
可笑之处就在这里,他们能知道国子监的博士讲了什么,能知道官家提了什么问题有什么反应,偏偏不知道侍候在官家身边的多了这么多。
毕竟,谁会在意这些小宦官呢,尤其在同明殿里有那么多需要侍弄的机巧玩意的情况下,多些人很正常。
十一月乙丑。
两府相公再次在政事堂聚集。
这一次陈佑到得稍微早了些,安排好英华殿事宜后便赶到政事堂,坐下等了一阵诸人才陆续赶到。
待房门关上,他突然发问:“长山公今天不来?”
“染了风寒。”说话的是王朴,“今天一大早遣人来通知我的。”
“原来如此。”陈佑点点头,不再说话。
静了静,王朴开口:“老规矩,先议一议要拿到两府议事上的事项。”
说着,他翻开手中的簿子,右手食指和中指夹着一支铅笔——随着铅笔的普及,平日里一些随笔都用铅笔来记了。当然若是正规记录,哪怕是草稿,也得用毛笔。
“各地秋解结果陆续朝中枢报,春闱时间、主考官都得定下来。” ”~【本章节首发沧元图书网,请记住网址(https://Www.CangYuanTu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