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瓜州渡口,大运河汇入长江的最后一道关口,陆四负手遥望长江,水波一线自是想到那首有名的《临江仙》。 江对岸,是镇江,镇江过去便是六朝古都南京。 一道长江天堑横在淮军面前,既阻隔淮军渡江,同时也有力的保护了淮军。 因为,淮军没有能力渡过这道天堑。 漕队的那些漕船只能在平坦的运河和淮扬其它支流行驶,根本无法进入长江。 此时江上,没有一条船,原本以为可能会在扬州附近江域游弋的明江防水师没有出现。 这支水师是郑家的,统帅是郑芝龙的四弟、郑成功的叔父郑鸿逵,其是去年出任镇海江军,负责江防的。当时他的侄子郑森是与他一起来南都,并拜东林领袖、文坛大豪钱谦益为师的,其“大木”一名也是由钱谦益所起。 据黄昭等人估测,郑鸿逵部水师约有战船百余,水兵四到五千不等。 之所以是估测,是因为黄昭等在郑军之中不过普通士卒,无法了解到更多关于上层用兵及部署情况。 这个兵力估测陆四认为不会有太大的偏差,郑芝龙是由海寇被招安转而成为明朝官军,其又一直在福建及东亚海域活动,水师是其根本,也是其实力,所以不可能往北方派遣多少兵马。 在听说明军有一支拥有战船百余的长江水师后,淮军内部有不少人担心明军这支水师会就近向扬州发起进攻。 “郑家现在没有什么人物。” 陆四轻描淡写一句,告诉诸将不必担心那支明军的水师。据他了解,郑家的这支长江水师除了存在过以外,根本没有投入过任何一场战斗。 不是郑鸿逵不肯打,而是郑芝龙不给他打。 保存实力,是郑芝龙的一惯军阀作风。 历史上清军南下之后,郑芝龙部明军基本就没与清军交过手,就是一路奉家主之命溃退溃退,最后直接全军割发留辫,主要将领傻乎乎的跟着郑芝龙去北方接受清廷的“封赏”,最后跟郑家父子一起被杀。 而这个郑鸿逵其实不错,他虽然没有带水师阻击清军渡江,但在退往福建时将唐王朱聿键带了回去,并且抢先拥立这位朱明有血性的亲王为帝,使得弘光政权瓦解之后迅速有隆武政权扛起反清大旗。 此后,郑鸿逵又私自放走了可能被其哥哥挟持去北京的侄子大木,并与侄子大木坚持抗清,直至病死金门。 观其一生,身不由己的同时还是有民族大义的,比他那个哥哥郑芝龙强得太多。 这一点,陆四还是比较认可的。 可认可归认可,眼下双方俨然也是死敌。郑鸿逵真要吃错药带他的水师上岸攻打扬州,陆四也绝计要把他们赶尽长江喂鱼。 历来,从未有过年动兵的。 陆四动了。 初二,以风字营营官程霖为主将,领风字营、陈字营、沈字营3000余兵东征泰州,除追杀甘肃总兵李棲凤和监军高歧凤外,这支部队还要一直打到如皋、海门(后世南通地区),以将扬州以东、长江以北地区全部联成一片,使州县尽在淮军治下。 陆四已派快马至盐城通令夏大军的林字营、徐和尚的新三营往南攻击富安,兴化等地,配合程霖对泰州攻势。 在给夏、徐、蒋等人的密信中,陆四要求若他们接到淮安求援,暂不必理会。淮军所到之处若有地主士绅结寨自保,或募青壮抵抗淮军,则不必手软,势以鲜血震慑地方。 “南都,无人。” 这是陆四在远眺长江之后说的第二句话,是对史德威说的。 淮军是腊月二十八攻占扬州的,今日已是大年初四,整整七天过去,长江上未见对岸而来的明军一舟一卒,南都不是无人又是什么? 二十七日,扬州知府谭文道就派人渡江向南都火急报讯,然而报讯的人到达南京后却是无处可报。 正旦,南都各大衙门竟然封印,不复签押,要等大年初三才开衙办公! 封印还非各大衙门自己封,而是由掌管天象的南京钦天监来封,这也是南京钦天监一年之中最受各大衙门欢迎的时候。 老百姓过年,当官的也要过年。 十万火急之事,竟无处可报,急得那报讯的人团团转,好不容易得人指点找到位于城中柏川桥一带的南都守备衙门。 现任南都守备太监韩赞周是信王储老人,崇祯九年就在司礼监任秉笔太监,清军入寇时崇祯命他为京营副提督巡防京城一职,于五个月前刚刚被崇祯任为南都守备太监。 坊间有传闻,韩赞周此来南都出任守备太监,是为皇帝“南狩”打前站来的。 真假传闻不知,但事实韩赞周自出任守备太监以来,就开始着手对南都三大营及操江事宜的整顿,并在这五个月内,守备衙门陆续有从北京过来的宦官任职。 加之皇帝以史可法为南京兵部尚书,又以路振飞为漕运总督兼淮扬巡抚,着马士英为凤阳总督,令京营悍将黄得功隶归马士英,种种迹象表明,空穴不来风,似乎北京的皇帝真有“南狩”留都之意。 韩赞周接到扬州来人急报时,正带着他的义子义孙跪在自家韩姓祖牌前烧纸钱。 这是韩赞周老家习俗,每年腊月二十九到年三十这两天,后人必须给先人烧纸钱,曰为“送压岁钱”,以使列祖列宗在地府那边也有钱开支。 待知江北竟生出贼乱,贼人兵进扬州,援剿都司史德威、甘肃总兵李棲凤、四川副将胡尚友全军覆没,韩赞周慌得连给老祖宗的压岁钱都顾不得烧,火急火了的坐上马车直奔兵部尚书史可法的府邸。又叫人赶紧通知南都守备勋臣魏国公徐弘基及其他勋臣。 史可法在知道消息后简直是如雷轰顶,当时就自乱阵脚,不等魏国公徐弘基赶到,就连发三道令箭。 三道令箭都是给距离扬州最近的长江水师郑鸿逵部的,第一道是让郑鸿逵马上率部过江增援扬州; 第二道是中午发的,却是让郑鸿逵暂不必过江,率水师屯于镇江,等侯新令。 第三道是下午发的,竟是叫郑鸿逵速至南都军议。 史可法的谋士应廷吉知道此事后,对其他幕僚急道:“公方寸乱矣,岂有百里之程,一日三调者乎!”【本章节首发沧元图书网,请记住网址(
https://Www.CangYuanTu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