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元图书网 > 穿越小说 > 新顺1730 > 第239章 教改
    说了不管,真的就不管。

    之后的时间,刘钰也没再去管贸易公司的事。是否短视,是否知道装运什么货物,按说这点脑子他们还是有的。

    只要不装黄金去欧洲换白银,剩下的货物瑞典人装什么,他们就装什么便是。瑞典人要的订烧瓷来不及,那荷兰人、英国人要的订烧瓷,可以自己多订一些嘛。

    不用管贸易公司事的刘钰,杀下心来,专心准备宴会上的忽悠。

    这一次宴会办的极为宏大敞亮,松江府周边的大买卖人都过来捧场。

    和以往的宴会也没什么不同,唯独就是各个桌子旁,多了一些玻璃、烟卷之类的展品。

    松江这种对外交流频繁的地方,非北方能比。

    玻璃这些商人都见过,烟卷虽然此时因为火柴的缘故尚未普及,但是吕宋的烟叶卷的雪茄他们也都见过。

    好奇地点了两支吸了吸,对那种一擦就燃的火柴赞不绝口,也只是赞不绝口,还没到看到后惊为奇物的地步,终究眼界还是开阔的。

    待众人落座之后,刘钰先安了安众人的心。

    “诸位今日肯来,也是信得过我。想来若是觉得我刘钰是来要饭的,只怕你们断然是不肯来的。”

    一众人都尴尬的笑了笑。

    要饭的意思,不是要饭,而是朝廷或者地方官员让商人助捐。

    重农抑商和抑制兼并,保持全国是个大农村,这是理学的终极梦想。退回井田、搞分封,这是理学意识形态解体之后,北方儒学的梦想。

    但无论哪种,对商人的态度都不怎么好。

    这里面有维持稳定和南北统一的正确思考,商人富集财富的速度太快,而生产力的进步缓慢,根本跟不上富集财富的速度。

    若是商人们富可敌国,在土地允许买卖的情况下,对天下的确会有很严重的影响。

    这要是别的官员这般请客,这些人断然是不情愿的。可能碍于官威,不得不来,来得时候也必然忐忑。

    前几年那场气候变化,松江也遭受了一定的灾荒,当地的商人捐助了两万多两银子赈济灾民,这些钱可不是主动捐的。与其说是捐,不如说是花钱买个官府少找麻烦。

    朝廷为此还给了不少九品官的虚衔,封建制度下的礼制,哪怕是九品官也可平民不同。

    就像是刘钰家的朱红色大门和鎏金的兽环、七间大屋的正堂。

    要只论钱,松江的商人有的是能建的起的,但就算再有钱,级别不够也不准盖,这是僭越,是礼法。

    之前两万两可以捐,但若入股,大的想动辄就万两的数目,若非是有千金市骨的情况在前,这一次也不可能来太多的人。

    几个心眼活络的,见到了桌上的烟卷、玻璃等,便猜想是不是刘钰要搞的就是这样的生意。

    暗自盘算了一下,心说这大可入得。

    可还有很多人心里还是有些将信将疑,总觉得不太对。

    就像是对日贸易,那是日本锁国带来的反向垄断权,这样的买卖傻子都知道赚钱,为什么会主动分给别人做?

    或想着,是不是在放长线钓大鱼?

    现在刘钰开口就说自己不是来要饭的,不少人都暗自松了口气。

    桌上的菜品很是丰盛,可今日能来这里赴宴的,哪一个也不差这一口吃的,一个个全都竖着耳朵,想知道刘钰到底要干什么。

    可是刘钰并没有说话,而是拍拍手,后面出来了几个小厮,捧着厚厚的一沓纸分给了众人。

    大部分商人都是识字的,少部分不怎么识字,但扫了一眼纸上的内容,都是些白话文,很容易看懂。

    很快,喧闹的大厅就安静了下来。

    赴宴的人都闷着头看那张纸上的内容,有倒吸冷气的,也有暗自诧异的。

    上面都是关于生意的内容。

    有在辽中地区开办冶铁作坊的、有分派各地开办玻璃、卷烟、火柴等作坊的。

    既有市场预期,也有投入可能的回报率,以及各种优势。

    看上去,都是些赚钱的买卖。

    上面也很明确地写出来了,众人只要出股本,经营和开办的事,有专门的人负责。

    待这些人看的都差不多了,刘钰道:“我早就听闻,松江纺织业发达。早在前朝,便有‘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说法。”

    “我写的这些东西,和这个机户出资虽稍有差别,但其实也差不多。无非就是有钱出资、有力出力。”

    “按资分配。”

    “有这贸易公司的珠玉在前,想来大家对我还是信任的。之后,咱么也可以用这样的办法,你们出资,匠人出力,开办经营如同海贸的船头、大班各自负责,他们领取薪水,你们按资分红。如此一来,岂不美哉?”

    “有什么问题,但问无妨。”

    说完但问无妨,这些人都不吭声了。

    来赴宴可以,琢磨着出资也不是不行,但终究他们只是商人,和官员的差距太大,和刘钰这种封爵的人差距更大。

    即便有些心里话,也真的不敢问。

    刘钰等了一会,瞟了一眼林允文。

    林允文等了一会,确定无人起身询问,自己便问道:“大人,有件事,小人斗胆问一句。这些买卖,按照大人所写,肯定都是赚钱的。”

    “若说资本,也不是很多。大人家财是我等数倍,这等赚钱的买卖,缘何大人不自己做?却要与我等分润?”

    “说句难听的,都是经商之人,世人都道我等商人皆有坑爹害娘之心。此话虽然有些偏颇,但也确实有些败类,然则若能自己赚钱,都不会找别人的。”

    “一则难以信任,二则责任连带不清。倘若他犯了事,我与之同业,只怕也会连累到我。”

    两个尖锐的问题摆在了刘钰面前。

    虽然在场的人都知道,这不过是一场双簧。

    林允文是刘钰的人,攀了刘钰的高枝后翻了身。可即便如此,林允文问出的这两个问题,正是他们想要问的。

    是不是双簧,实在已经不重要了。

    都是赚钱的买卖,你又不是没有钱,又不是没有关系人脉,怎么自己不做却要分好处给我们?

    朝廷是否有政策,保证这种有限责任制?

    别的股东犯了事,我们会不会受到牵连?

    查抄商会的时候,是有限责任之下的只抄犯事者的股份?还是说会把整个商会里所有的股东都陷进去?

    前者可以解释,可以不解释。或许心里不算踏实,但信誉度在那,真金白银谁会拒绝?

    后者,正是一直悬在众人心间解不开的疙瘩。

    股份制的前提,商人财产不可侵犯那只是表象,其本质是商人的实力足以撼动高高在上的皇权而达成的妥协。

    自古以来重农抑商的传统,使得商人根本没有什么反抗的力量,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商人财产不可侵犯。

    尤其是参股的人越多,有人犯事的可能性就越大,将来出了事要牵连的人便多。

    信任,他们是信任的刘钰的。但信任之外,他们希望能够有一个制度化的解释,或者法令。

    然而,并没有。

    况且,商人有不违法的吗?有不逃税的吗?大家都逃税、都违法,你不违法,你凭什么能争过别人?

    普遍违法,普遍又在儒法价值观下没有好名声,自然都是一群待宰的大肥羊。

    现在林允文把众人的疑惑说出来,大厅内寂静无声,都想听刘钰怎么解答。

    “第一个问题,问得好啊。我想这不是林允文一个人的想法,在座的诸位这么想的估计都不少。”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我为什么不自己赚钱?世上有人嫌钱多吗?”

    “有的,我就嫌钱多。”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又曰: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我赚钱的手段太多,本事太大,是故不想太有钱,差不多就行。诸位还有什么疑问吗?”

    这个回答说的过于放肆,可却叫众人无法反驳。

    貌似,的确是这样的。

    对日贸易,谁也不知道刘钰和日本幕府那边说了什么、搞了什么,总归是有本事拿到了几乎全部的华商贸易信牌。

    在场的商人,但凡参与过对日贸易的,其实对“卖国”一事,都是有心无力。

    当初长崎要战马、兵法、武士、军备资料、关防地图等等,所有人都动了心。只是有心无力,搞不到。

    谁能搞到违禁品,去日本换贸易信牌,没有商人会呸一声骂一句汉奸,反而都会竖起大拇指道:此人真有本事!

    甭管刘钰是怎么从日本搞到贸易信牌的,是不是有什么汉奸交易,这些商人才不会管,只能心服口服说一句有本事。

    对日贸易多大的利润,这些人当然清楚。

    手里拿着的关于军工厂、造舰、玻璃、冶铁、火柴等作坊的行业,大多也都是赚钱的。

    换了别人说一句“嫌弃钱太多”,自然会有人觉得吹嘘太过。

    可刘钰做了这么多的大事,说一句嫌弃钱太多,那是真心话。

    为什么要分利润给别人,因为嫌弃钱太多。

    为什么嫌弃钱太多,这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这另一个问题,自然不用去解释。

    在场都是商人,懂得都懂。

    富可敌国……可真不是好事。

    有些问题,不敢问也不能问,当然也不用问,很多话不能放在明面上说的。

    这个理由似乎已经说的过去了,可刘钰并没有到此为止。

    “有道是,小人喻于利、君子喻于义。也有说,做事要先小人,后君子。”

    “国朝以永嘉、永康学派为正统儒学,我虽读的不多,赳赳武夫,却也知道其中有一个很关键的点,便是义利非是鱼与熊掌,也非是非此即彼的对立。”

    “董仲舒言:正其义不谋其利。”

    “然则,北派大儒颜元曰:正其义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

    “宋之永嘉、永康学说言:以利和义,不以义抑利。”

    “没有利,怎么知道你做的是否有功?没有功,怎么明确你做的是否合义?北方有人说,空谈之言,使得自宋之后,天下皆妇女之态。再之后,更是空谈大义。那这义,怎么体现出来?”

    “若如贸易公司运米,胶辽大荒时候,米价日贵。则从暹罗运米,商人是否得利?自然是得利的。”

    “可商人得了利,那饥民是否得利了呢?若是饥民也得了利,那怎么能说义利是相悖的呢?”

    “商人之名,极是不佳。是故,我希望呢,这一次指一条明路,使得诸位经商,既有利,更有义。”

    “若如玻璃,我们若是开办了玻璃作坊,使得不用买西洋人的玻璃,玻璃价格更是下降到一两银子一块,使得人人可以用得上透光的玻璃,此岂非义乎?”

    “若如在辽中开办冶铁作坊,使得垦荒之人可以用得上上好的、不亚于广东佛山的铁器,此岂非义乎?”

    “若如投资军工,使得我朝士兵有上等枪炮,不虚于西洋,此岂非义乎?”

    “我固然可以自己做,但我还是希望更多的商人一起做,为商人正名,此为正途。”

    “之前说的我不想富可敌国,不过是小人蝇营狗苟之言。”

    “这些话,才是君子之言。吾之道,士农工商,俱为一体。是以道之所在,虽万千人吾尚可往,况于区区银钱之利?”

    很多东西是有局限性的,前世刘钰对那些大商人们,并不感冒,因为他们已经在某些地方阻碍了时代的发展。

    可现在,在封建时代,那些前世被视为阻碍的东西,此时却如同正道的光,引领着潮流。

    义利之辨,搞成诸子百家别人家那一套,那就是向儒家宣战了。

    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可以搞新教、改革宗,但不能说天主教不好,我们都信绿教吧。

    放在大顺,也是差不多的道理。

    即便圣人的有些话就是个屁,也必须要在故纸堆里找出来“异端合理”的证据,而不是推翻重来。

    明末的思想大混乱、享乐主义盛行,可以视作文艺复兴。

    经过八十多年的思辨和理学崩溃,以及大顺在官方意识形态上扶植永嘉永康学派的东风,可以视作宗教改革的。

    要把商人为了“私利”做的一切,说成是“大义”。

    就像是宗教改革的新教改革宗,把发财看作是上帝的意志和笃信的证明。

    刘钰是想推翻重来的,但大顺还没到外部冲击之下连乡绅地主都混不下去要投红的程度,没有基础,那就是空中楼阁了。

    好在现在似乎有宗教改革的基础,这倒是可以尝试尝试。哪怕没有那么多的大义,也得说出许多的大义。

    释经,刘钰肯定不行。但引个头,花钱请大儒释经,这是可以的。既然都能以耶补儒,那把儒搞成“以利和义,不以义抑利”,也非是不可。

    刘钰这是在提醒这些商人,别傻乎乎的就知道赚钱,你们得花钱找人释经。有钱不往这方面花,不趁着大顺允许鼓励结社议政的风气找合理性,那不是傻吗?你们又不差钱,还怕买不到好话?【本章节首发沧元图书网,请记住网址(https://Www.CangYuanTu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