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政亡则国家从之。”【资治通鉴·周纪一】
“这么要紧的事,为何我从未在尚书台呈递的奏疏中见到过?”皇帝面沉如水,带着明显的怒意说道。
赵温心思急转,配合说道:“陛下,非臣有意僭越尚书职分,而是蔡氏早已上奏书于中台,只是事情迁延,经历数日仍不得呈于陛下案前。蔡氏心焦似火,担忧其父生死,故而求臣代为转奏,有越权情事,臣甘愿赴廷尉认罪。”
皇帝没有理赵温,他唤来王斌问道:“我记得按我朝的规矩,天下臣民奏疏都递交北宫门,由公车司马令驻守北宫门收集整理之后,一概运送至宣室,由我批阅了再递送尚书台拟旨。可是如此?”
王斌硬着头皮答道:“这……确是如此。”
“那为何我每日看到的奏疏都是尚书台批阅好了的?这是什么意思?难不成所有的奏疏都得他们先看一遍,然后挑出对自己有好处的给我看,对自己不利的就藏着?这是什么时候的规矩!”
赵温瞅准机会在火上添了把柴:“陛下,臣斗胆进言,董卓在时,认为陛下年纪还小,于国事尚且不熟,所以就由录尚书事的三公以及尚书们代为处理,然后再……”
“放肆!”正在进言的赵温被这一声怒喝给吓愣了,只见皇帝眉峰倒竖,大为不满,他的手抓着那根奏疏,因为用力过度而指节发白:“陟黜大权,操之于上。他们这么做,有先例么!”
赵温故作不知,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有先例的,若是溯源起来,臣记得本朝孝和皇帝、孝安皇帝以降,历代皇帝都是幼年登基,那时要么是太后临朝,大将军辅政;要么就是遗诏有辅政大臣……”
“现在既无太后,又无大将军,更没有先帝指定的辅政大臣,那他们有什么资格敢夺我的批奏之权!”皇帝‘霍’的一下转过身去,对奉车都尉刘璋下令道:“摆驾,去尚书台!”
王斌不是第一次看见皇帝发怒,心怀揣揣以外,却有些期待,因为每当皇帝这么发怒的时候,都会带来巨大的改变。
是的,他知道皇帝此时假怒大于真怒,无非是要借着发怒一改往日温和的模样,多行雷霆之事,让臣子知道哪些是皇帝极为重视的事,绝对碰不得。就好比上一次皇帝这么动怒,不顾劝阻下令裁撤北军,一口气黜退了两个无用的校尉。
盛怒之下,就是王允也拦不住皇帝执意改革北军的决心。
这一次王斌假意劝谏几句后,便立即吩咐人准备车驾,打算直接带皇帝去尚书台问罪了。
宣室殿前才到不久的黄门侍郎和侍中们听到动静,面面相觑,不知道皇帝为什么才走上去却又赶着下来。就只见皇帝在穆顺的服侍下从陛阶大步走出,脸上怒气未消,不知道被什么给气着了。
黄门侍郎钟繇赶紧往台阶上走了两步,正欲开口,却被穆顺抢了先;“国家摆驾尚书台,命侍中赵温骖乘!”
不仅是钟繇,就连站在对面的侍中杨琦也是一脸惊讶,皇帝出行让侍中骖乘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可杨琦还是在里面嗅到了一丝不寻常的味道;好端端的,皇帝为什么突然要去尚书台,还特意让平日里与皇帝交流甚少的赵温骖乘。
带着满心的疑惑,杨琦与众人登上后面的副车,一路浩浩荡荡的赶往尚书台。
行了不知多久,在车内,赵温悄悄抬头看了眼皇帝,发觉皇帝面沉如水,一副阴云密布的样子,他赶忙低下眼帘,心里却是怦然作响,在狭窄的车厢内清晰可闻,而皇帝恍若未觉,仍闭着眼睛。
一路上两人各有心思,皇帝没有说话,赵温心里有鬼,也乐得当聋哑人。
就在车内气氛沉闷尴尬的时候,金根车陡然向前一倾,奉车都尉刘璋在外说道:“禀陛下,尚书台到了。”
尚书台,也叫中台,因为常在宫里的中台办公,故以台命名。
自孝武皇帝设立内朝,光武皇帝事归台阁以来,尚书台便成了国家的中枢机构。皇帝诏书、政令皆由此发布,三公录尚书事以及尚书令更是总典纲纪,无所不统,俨然是另一个丞相。
此时虽无常朝,但尚书台六曹尚书还是要每天到台阁办公,批改奏疏。尚书郎潘勖正拿着一根朱红的彤管笔起草文书,那是一封很简单的任某某为某地县令的任职书,他的工作就是将其拟定之后与其他人批阅过的奏章一起交由皇帝御览,然后盖印颁发。
想到最近尚书台阴沉紧张的气氛,潘勖就忍不住头皮发麻,自从当日司徒王允与尚书令士孙瑞、尚书仆射杨瓒因为北军钱谷的事当场抗辩以来,中台各尚书是个人都知道双方反目,如今尚书台根据各自的权势、地籍、亲友等关系隐隐分作两个派系。
其中更是以司徒王允为首的一方占得上风,尚书台绝大多数的尚书都倒向王允,导致士孙瑞等人在尚书台大感掣肘。
潘勖不过一个小小的尚书郎,无缘参与尚书台及朝中大臣们的争斗,所以甘于做随波逐流的一员,谁当权就听谁的,这也是很多背景不强的官员心声。
只是这几天尚书台内部越来越奇怪了,先是皇帝突如其来的整顿北军,尚书令士孙瑞毅然遵命拟诏,引起王允极大不悦,认为皇帝做事不经问询大臣意见,很容易造成乱命。
士孙瑞据此与王允争辩了许久,最后事情也不了了之。只是事后王允借口尚书台良莠不齐,又藏有董卓余孽,故对尚书、尚书郎进行逐一排查审核,不合格者一律清退出去,其中大部分都是关西士人。
王允手段强硬,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只是他既占着理,又有总朝政的权力,做这些也无人敢直言反驳,潘勖由于是关东人才得以留在尚书台。自此之后,尚书台便基本上听命于王允,甚至暗中嘱咐下来,朝中奏疏需要先清点之后,再择选紧要的送达宣室。
至于什么是紧要的诏书,还不是由负责清点的尚书郎吴硕决定的?
吴硕素来好谄媚事上,再加上对王允马首是瞻的尚书右丞赵戬,有这两人在,哪怕王允偶尔不来尚书台,都能让众人不敢擅做主张,再也不会出现类似于当初皇帝一句话,尚书台立即拟诏的情况。
潘勖叹了口气,他在想皇帝不乏是一个英主,王司徒也有名臣之风,闹得这么僵,对社稷又有什么好处?
“上御中台,诸官出府,恭迎陛下!”【本章节首发沧元图书网,请记住网址(https://Www.CangYuanTu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