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元图书网 > 穿越小说 > 宋时风流 > 正文 第284章 反对如潮(求订阅)
  赵煦的话,杀气腾腾。

  一众人心神凛然,齐齐应下。

  赵煦交代了几句,让六部的人走了,只留下几位政事堂的相公。

  赵煦摆了摆手,道:“坐下,咱们细说这件事。”

  陈皮亲自上茶,苏颂,章惇等四人依次在两边的凳子坐下。

  对于陈皮给他们上茶,苏颂,章惇无所觉,蔡卞与韩宗道都是微微倾身。

  赵煦坐在椅子上,看着下面的四人,拿过茶杯,拨弄着茶水,看着茶水里的一片茶叶,说道:“这件事,出乎我们的预料,却也在清理之中。严格来说,却又不正常。这是开封府,朕的脚下,一道丈量土地的诏书,被严严实实的挡回来,要是放到其他地方,怕是朕的诏书还不如厕纸……”

  苏颂,章惇等人听着,面色微凝。

  这件事,在他们看来,是一点都不奇怪的。

  熙宁初的‘新法’,抵制比这严重的多,当年在政事堂内,王安石,甚至是神宗皇帝的诏书都被屡次驳回,根本出不了皇宫。

  现在这种情况,厚着脸的话,还能说‘不错’。

  自然,四个人,没人敢厚着脸这么说。

  赵煦喝了口茶,看着四人笑着道:“这件事,不谈责任,咱们谈谈根由,怎么预防,日后推行到全国,怎么杜绝此类事情再次发生,举一反三,防微杜渐。”

  苏颂不说话,章惇道:“陛下,此事在臣看来,是对地方过于宽宥,放纵所致,当以重典严惩,以震慑宵小!”

  赵煦嗯了一声,若有所思的道:“有理,但不足够。重典只能震慑一时,我们寻求的是长久之道。”

  蔡卞沉吟着,道:“官家,治民在法也在人,臣认为,用人是关键。此事的发生,还是在于地方官的过于无能所致。”

  赵煦轻轻点头,道:“有理,还是不足够。”

  韩宗道作为开封府知府,这件事的首要责任人,哪怕赵煦没有追究的意思,他还是有些心惊胆战,认真想了又想,道:“官家,地方糜烂非一日之事,臣定当大力整顿,遏制不法之势,为‘新法’铺路。”

  赵煦不可置否,目光又看向章惇与蔡卞。

  韩宗道神色动了动,终究还没有再说出口。认真来说,官家也是‘新党’,与他们在治国理念上有很大的冲突,很多事情根本无法沟通。

  蔡卞看着赵煦的目光,忽然心里微动,道:“官家,地方人浮于事不是一天两天了。臣认为,首先要解决这种情况,才能遏制此类事情发生。臣建议,对地方的权职架构,进行更为深入的改革!”

  赵煦笑容渐多,道:“蔡卿家说的,与朕不谋而合。”

  章惇明了了,内心斟酌了一会儿,道:“陛下,之前臣等就讨论过。开封府下设知府,府丞,通判外加工,刑,兵,吏等六房,所属州县照此类推。明确权职,落实责任到人,一旦出现问题,直接追究,有任务,直接摊派。其他那些制衡的,包括转运司,提点公事等,通通不得干预的地方具体事务。多余的官职,该撤除的撤除,该收回的收回……”

  这些,赵煦与章惇等人自然谈过,章惇不过是照着赵煦的话,复述了一遍,说得就是给苏颂,韩宗道听的。

  苏颂与韩宗道,两人表情陡然绷直,面露警色。

  大宋立国的根本就在于‘制衡’二字,‘制衡’贯穿了大宋的角角落落。

  官家与章惇等人,不止改制了朝廷,现在又要对地方制度动手了吗?

  苏颂,韩宗道沉默着,心里在迅速分析着这件事。

  朝廷改制还好说,现在无非是恢复到了隋唐制度,他们还在,总能稳住一些事情。但地方上改制,就有可能使得地方坐大,重现五代十国的藩镇林立,军阀割据的局面!

  章惇说完,赵煦,章惇,蔡卞三人,目光都落在他们二人身上,等着他们说话。

  地方改制,不同于朝廷,需要苏颂这个宰相点头,同样需要开封府知府的韩宗道应命。这还只是试点,将来要推行全国,不是暴力下朝廷强权改制的这么简单。

  苏颂与韩宗道两人对视一眼,各自凝重,没有说话。

  他们都能感觉到赵煦以及章惇,蔡卞的目光,在这目光之中,他们还感觉到了令他们窒息的压力。

  他们一个是宰相,一个的开封府知府,却心知肚明,他们阻止不了,即便能阻止一时,也拖延不了多久。

  苏颂沉默良久,开口道:“官家,开封府既然是试点,就不能强求一步到位,对于地方制度的改革,还需慎重,要一步步的看,一步步验证。臣请官家三思,此事要再三推敲,不可盲目推行。”

  韩宗道紧跟着,说道:“官家,开封府抵抗新法一事,有诸多手段可以应对,还不足以令朝廷大动干戈。否则会引起全国的震动,对于继续推行不利,请官家三思。”

  苏颂,韩宗道都表达了反对的态度,但态度并没有那么坚定。

  这也是朝廷争斗的惯常路数,大佬们含糊其辞,小弟们冲锋陷阵,代表其看法。

  赵煦自然不会给他们掀起朝争的机会,微笑着道:“既然如此,那章相公,你就审慎推行。”

  章惇当即起身,道:“臣领旨!”

  不管在‘推行’前面加什么定语,形容词,总归还是推行了。

  苏颂心里默默轻叹,终究不是熙宁年间了。

  赵煦定下这件事,又说道:“剿匪的事情,政事堂统筹安排,各项事情要做细致了,不要怕遇到问题,没有问题才最可怕。之所以试点,就是要集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全国推行的时候,减少问题。多余的话,朕不多说,希望诸位卿家戮力同心,全力做好这件事。做好这件事的意义,不需要朕再费口舌了。”

  苏颂,章惇等人神色不同,心思各异,齐齐起身,抬手道:“臣等领旨。”

  赵煦没有多说,目送这些大人物离开。

  陈皮侍立在一旁,一个字没有。

  赵煦抱着茶杯,心里还在不断的分析着这件事。

  ‘新法’已经上路,当头就是这样的阻力,对他以及朝廷来说,其实是好事情。只有足够的困难才能令朝野明白改革的必要性,纵然有人会动摇,会退缩,只要赵煦意志坚定,其他都不是问题。

  “传话给枢密院、种建中,宗泽,军队不能窝着了。让他们以开封府为起点,环北方各路做一次演习,做好计划给朕看,要尽快施行。”赵煦忽然说道。

  “是。”陈皮连忙应声。

  赵煦抬手拦住要走的陈皮,看着几个侍郎联合上奏的奏本,沉吟着,语气微冷,道:“你亲自去一趟礼部。告诉李清臣,科举照常进行,今年进士录取总数为一百二十一人,及第后,不得立即授予官职,定两年‘考察期’,外派为各地保甲村之长,不入实官,命政事堂设为定制。而今朝野候补官员,一律以此办理,凡是觉得辛苦,抗拒的,革除功名,一律不再续用!”

  陈皮脸色微变,旋即就不动声色的道:“是,小人这就去。”

  赵煦嗯了一声,犹自思索不断。

  眼下大宋的问题非常的多,冗兵问题在解决,继而就是冗官。宋朝‘吃空饷’的官员太多,太多了。

  军队用的钱粮占据朝廷年岁的十之七八,冗官再占据一成,可供民用的,不足一成!

  这种情况,历朝历代绝无仅有!

  开封府的改制,是破解人浮于事,也是解决冗官;科举这一道,也有这个目的。

  赵煦心里稍稍盘算,不由得感慨:“事情还真多啊……”

  现在的大宋,真的无处不是问题,偏偏又是经济,政治发达的巅峰,面对的阻力是最大。

  赵煦也就感慨了一句,便放下茶杯,继续批阅奏本。

  章惇等人出了政事堂,当即着手布置。

  ‘开封府试点’的问题逐渐显现,朝廷需要强力应对,以打消朝野反对派的顽固、侥幸心理。

  政事堂在计划着应对‘丈量田亩’中出现的问题,对府县制度进行改革、刑部在着手扩充巡检司,加强地方州府的权力、兵部则在挑选士兵,准备移交政事堂,以做剿匪用处。

  吏部在大力推行考铨法,对全国官员纳入考核;工部在筹谋着各种大工程,静等春暖花开;礼部在重修《神宗实录》以及准备科举事宜;户部的工作最多,开封府试点户部出力最多,丈量田亩,清查人口,都需要户部参与,甚至是主导……

  大宋朝廷,前所未有的忙碌,不在浮于表面,而是切切实实的在做事情。

  朝廷这边磨刀霍霍,准备大动干戈。地方上是如临大敌,各种手段齐出。

  朝野反对声更是此起彼伏,一道道奏本飞入政事堂,全部都是在阐述‘方田均税法’的害处,要求朝廷停止,否则激起民变,天下大乱,威胁社稷云云。

  这天晚上,李府。

  李清臣从礼部回来,手里还带着一大堆公文,准备熬夜处理。

  走到门口,就对着一个下人道:“告诉大娘子,晚上送碗羹给我,没事就不要烦我了。”

  他话音刚落,李大娘子就出来了,脸色不太好,看着他道:“家里来了几个人,你见见。”

  李清臣瘦削的脸角都是疲惫之色,不耐烦的道:“你应付着,我一堆事。”

  李大娘子更不耐烦,道:“我才懒得应付,还是你来。”

  “大哥。”

  “邦直。”

  “大伯。”

  李大娘子话音一落,正厅里走出了一大群人,大部分都是李清臣的直系亲属。

  李清臣一见顿时沉色,不满的道:“你们这么多人,来我这里做什么?”

  李清臣最烦裙带关系,凡是企图走他关系的,早就被呵斥的远远的。

  其中一个气质特别,明显为官的人,下了台阶,温和的笑道:“邦直,我们不是来求官的。这里没有外人,我就直话说了。开封府有我们几千顷的地,朝廷这要是丈量下去,不知道要出多少事情。”

  李清臣面色不好,道:“有什么事情?朝廷要丈量就丈量,难不成还抢你们的不成?”

  这个为官人见李清臣打幌子,更加直白的道:“邦直,都是自己人,这是何必?这些地,不全是买卖来的。并且,这些地本身就有各种问题,一旦丈量,势必挖出陈年往事。我们倒不是担心连累我们,而是这些事情扯出来,这些地,恐怕就归不到我们手里了。”

  李清臣冷哼一声,道:“你们自己做的事情,我不管。”

  李清臣说完,忽的脸色微变,看向李大娘子,道:“我们府里也有这些?”

  李大娘子咬了咬牙,道:“没有。不过,如果认真的丈量,我们府里的三千亩良田,怕是要出去一千亩。当年我们是付足钱买下的!”

  李大娘子的意思很简单,他们采用的‘大亩制’,朝廷一丈量,那必然出去不少,并且还要牵扯出其中难以说清却又彼此心知肚明的龌龊。

  李清臣根本不在意少一千亩地,或者多出一千亩地的钱,看着一群人,冷色的道:“这种事,除了你们,其他人也这般吗?普遍吗?”

  那为官人苦笑,道:“邦直,你莫非是当官当糊涂了?我们好歹是公平买卖,没有强抢,可其他人就难说了。”

  李清臣明白了,更知道里面的问题相当复杂,水深的很!

  他这里都有人找上门,其他人怕是更不少!

  “我知道了。”李清臣摆了摆手,径直转向书房。

  李大娘子熟知他家主君,面无表情的直接转身。

  这就等于是送客了。

  一众人相互对视一眼,还是那为官的道:“很久没来了,今夜就在邦直这里过夜。”

  “诶。”

  “好好好。”

  他们怀着忐忑不安而来,哪里能这样就走。那些地是他们的命根子,可不能被人起底!

  李清臣来到书房,面沉如水。

  他是礼部尚书,却也是朝廷重臣。他知道地方上糜烂不堪,却不曾想这般不堪,连他身边的人都涉入其中。

  “不知道其他人怎么样?”李清臣自语。他向来持身守正,对家里管束极严。即便这样还出了事,其他人呢?

  正如李清臣所料,庞大的游说队伍,充斥着开封城,大大小小官员就没有被放过的。

  第二天,中午,慈宁殿。

  高太后近来心情十分不错,经常将孟皇后叫过去,两人似乎有说不完的话。

  还没到用午膳的时候,高太后与孟皇后在院子里慢慢的走着,说着话。

  一个宫女来到近前,道:“娘娘,魏王妃求见。”

  高太后听着,就看着孟皇后笑道:“来的正好,咱们仨就在慈宁殿用膳,去叫她进来。”

  宫女应着,高太后拉着孟皇后,说道:“魏王妃也生过几个孩子,比你大的不是很多,日后多多走动走动……”

  高太后的几个儿子,都过世了,魏王是在元祐三年病逝的。

  孟皇后轻轻的道:“是,我记住了。”

  高太后笑着拉着她往前走,道:“怀孕了,要多多走一走,不能一直在宫里不动。现在天气冷热交替,听说还会下雪,你一定要注意了……”

  孟皇后听着高太后的嘱咐,一直微笑着应着,见魏王妃从不远处走过来,孟皇后的笑容顿时收敛。

  高太后见着,忽然明悟过来,皱了皱,没有说话,但也没了之前的笑容。

  魏王妃小心翼翼的走过来,还红着双眼,近前行礼道:“臣妾见过母后,见过皇后娘娘。”

  高太后原本心情还很好,看着魏王妃这个样子,哪里猜不到,直接道:“宫外的事情,不要与我说。你要是能开开心心留下,就留下,不能就回去。”

  孟皇后抿了抿嘴,高太后这话,有些‘绝情’。

  魏王妃差点哭了,还是躬着身,凄声道:“是。臣妾告退。”

  高太后看着魏王妃的背影,脸色越发不好,兴致也没了,放开孟皇后说道:“老身乏了,皇后,你也回去。”

  孟皇后知道高太后心情不好,躬身道:“是,臣妾告退。”

  高太后没有说话,径直回宫。

  孟皇后往回走,轻轻一叹。

  魏王妃的来意,她很清楚,高太后同样清楚。无非还是朝廷的‘新法’,怕是波及到了魏王府,魏王妃是来‘求救’的。【本章节首发沧元图书网,请记住网址(https://Www.CangYuanTu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