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元图书网 > 穿越小说 > 贞观闲人 > 第八百四十六章 故人远来
  李世民终于把话点穿了。

  皇子所争者,无非太子之位而已,天家手足兄弟相残,从来没有意气之争,争斗的背后都是有理由的,为权,为利,为这两个字他们可以毫不犹豫地拔刀,哪怕亲兄弟他们也会一刀砍下去。

  十八年前的玄武门内,李世民向自己的儿子们亲自示范了一遍何谓手足相残,历史从来都是胜利者书写,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发动了一切他能发动的力量,拼命向世人掩饰自己杀兄弟的行为是多么正义,多么迫不得已,将一切罪过推到李建成李元吉身上,这才勉强压下臣民们的斥责议论,可是后遗症直到如今也仍存在着。

  李世民最害怕的就是玄武门之变成为自己的儿子们的榜样,也学他那样对亲兄弟悍然下毒手,所以他尤其注意儿子们的教育,给他们请最好的老师,教给他们世间所有的真善美。

  可惜,这种教育方式事实证明已经失败了。

  最看重的太子李承乾率兵谋反,最疼爱的魏王阴谋陷害亲弟弟,还有那些只知吃喝玩乐欺凌百姓踩踏农田的皇子们,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李世民,他们确实在走他曾经走过的老路,而且走得异常熟练。

  看着跪在面前不停磕头嚎啕大哭的李泰,李世民觉得心灰意冷,所谓皇图霸业,所谓万世社稷,拥有再多又能怎样?最亲近的儿子在身边这么多年,自己连他的心性竟都懵然无知,还对他寄予厚望。

  人心,太脏了。

  儿子都被教育成这样,打下再大的江山又怎样?自己百年之后,这座江山能交给谁?

  李世民对李泰彻底失望了,想想这个儿子在自己面前扮着孝子,在兄弟面前扮着兄友弟恭,内心深处的阴冷和歹毒却如一条噬人的毒蛇,随时准备咬人一口,李世民想到这里不由背脊发寒。

  …………

  魏王满面春风地入宫,出宫后却失魂落魄,如丧考妣。

  前后的反差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李泰回到王府后便闭门谢客,连王府里养的许多幕僚都避而不见。

  如此反常的举动,令许多人好奇疑惑不已,谁都不知道他在宫里时李世民对他说了什么,可以肯定的是,绝对不是什么好话。

  世上的聪明人还是很多的,一件事想不通,那么就把几件事串联起来想,答案往往就在事与事之间若隐若现的联系上,比如,前日晋王李治服毒自尽,昨日朝堂上,冯渡被刺一案风向逆转,晋王奇迹般的洗脱了嫌疑,然后,今日魏王李泰便被宣进了太极宫,出宫后一脸绝望落寞……

  这几件事串联到一起,许多好事者似乎明白了什么。

  阴谋,陷害,服毒,兄弟……

  这些关键词连在一起,许多人的表情顿时精彩起来。

  尽管李世民与李泰父子二人谈话的内容并未泄露出去,但很多聪明人随意推测一番,得到的结果已经非常接近事实了。

  于是,长安城舆论四起,满城风雨。

  这一次舆论的中心不再是李治或李素,而是魏王李泰。

  一如当初李治的遭遇,当初李治所承受的,现在一股脑全栽到李泰身上了。

  刺杀冯渡的幕后黑手,陷害亲弟弟,逼亲弟弟服毒自尽……禽兽啊,你艺高人胆大啊。

  好在苍天有眼,善恶有报,阴谋最终被败露,天子英明,将他狠狠训斥之后,魏王只好闭门思过。

  虽然李世民没对李泰做出任何惩罚,但朝堂民间的议论声里,李泰的形象一落千丈,当初在士林中树立起来的贤名才名,一夜之间尽数崩塌,就连朝中原本已经站在魏王阵营的朝臣们,此时心里多少都有了一些犹豫。

  对李治和李素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意外的收获,他们没想到李世民训斥李泰后,会在朝堂民间产生如此大的连锁反应,此消彼长之下,李治争太子之位的希望似乎比想象中的更大了。

  离李治大婚只有三天,李治的身子已见好,可以如往常般活蹦乱跳上房揭瓦了,于是礼部和内侍省开始忙碌起来,太原王氏和山东诸士族的家主们也纷纷来到长安,参加李治的大婚。

  阴郁沉闷的长安城,因为即将到来的晋王大婚,多少平添了几分喜意,扫去了几分阴霾。

  …………

  事成功退,深藏身名,冯渡被刺案结束了,李素默默回到家,混吃等死之外也顺便照顾怀有身孕的许明珠。

  日子悠闲下来,李素顿时觉得这种消磨意志令英雄气短的懒散日子实在是……太惬意了,但愿能舒舒服服这样过一辈子,做一个不思进取骄奢淫逸的权贵,将来有了儿子也要这样教育他,除了挣钱必须要凶狠一点,别的东西都是浮云,赚到金山银山后一定要试着享受人生,就这样四仰八叉躺在院子中间,夏天纳凉,冬天晒太阳,旁边置一壶酒,几样小菜,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武氏走了,李素最初有过一阵失落,心情很快便平复。

  说到底,他和武氏之间终究缺少了男女之情,三观不合的人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擦出火花,武氏对他的表白或许出于情,也或许因为利,可是就算有感情,这份感情也不会那么纯粹。

  李素有洁癖,面对一份不纯粹的感情,就像看到一张用过的厕纸,无论如何都不可能选择接受的。

  半眯着眼,躺在前堂门廊下,八月的天气仍热得厉害,只有门廊下南北通透,躺椅四周再放几块大冰块,随着夏风穿堂而过,吹拂到身上的凉意终于有了几分后世空调的意思了。

  午膳后,李素习惯要睡一觉的,这一觉要睡多久主要看状态,有时候半途醒来,左思右想之后发现醒来也没什么事干,便迷迷糊糊继续睡过去,睡到太阳下山或是在李道正不满的怒哼声里悠悠醒转。

  反正是自己的人生,浪费了又怎样?别人凭什么说三道四?

  今日李素注定与午睡无缘。

  正在迷迷瞪瞪快沉入梦乡时,薛管家的声音将他唤醒了。

  李素迷糊地睁开眼,目光很不爽,眼前的薛管家白白胖胖很可爱的老头形象,此刻却看起来处处碍眼,全是败笔。

  “啥事?”李素不耐烦地道。

  薛管家抱歉地笑笑,轻声道:“公爷,有客来访……”

  “带礼品了没?”

  薛管家一呆,头一句不问是谁来了,而是问带没带礼品,全长安的权贵也就自家公爷独一号了。

  “呃,没带。”

  李素不满地哼了哼:“薛叔你老糊涂了?空手上门的客人还用叫我吗?哪里来的哪里凉快去。”

  薛管家为难地陪笑道:“可是公爷,这位客人您恐怕真得见一见,人家大老远来的……”

  “谁?”

  “侯君集,侯大将军。”

  李素一个激灵,立马清醒了:“侯大将军回长安了?”

  “是,刚回家,带了十来名部曲,一路风尘仆仆,看他们的模样,似乎连自己家都没回呢,先来咱家了,公爷,您看要不要见他?”

  李素马上道:“见!当然要见。我亲自出去迎他。”

  说完李素整了整衣冠,快步朝大门走去。

  打开侧门,门外一群风尘仆仆满脸疲惫之色的军伍汉子静静站在空地上,各自牵着马,为首一人身材魁梧,满面络腮胡,脸色黝黑布满沧桑,整个人像一柄入鞘的剑,难见锋芒,可锋芒仍在。

  二人目光对视,李素急忙出门走了几步,朝他行礼:“拜见侯叔叔,恭贺侯叔叔赦归之喜。”

  “赦归”二字令侯君集脸颊微微一动,然后笑了笑,道:“不错,二十多岁的年纪已然是县公了,这辈子封王裂土怕是不难,老夫还没贺喜你升爵呢。”

  李素谦虚了几句,见侯君集和身后的部曲们皆是一脸疲色,李素急忙吩咐薛管家牵马,将侯君集和众部曲请进府中,再叫下人打水备衣清洗,大锅的肉热腾腾的端上来,酒菜管饱。

  李素领着侯君集进了前堂,宾主落座,李素吩咐下人设宴。

  黔南遇赦,回长安这一路上花了整整两个月,日行夜宿,辛苦奔波,侯君集的精神状态不是很好,眼里布满了血丝,身上沾满灰尘,穿着一身粗布衣裳,看起来像是一个落魄失所的流民。

  李素打量了他一阵,感慨道:“年余不见,侯叔叔清减了许多啊,这一年多您受苦了。”

  侯君集苦笑:“半生戎马,半生荣辱,此生便是如此了。”

  相见的喜悦过后,气氛变得有点沉闷了。

  李素沉默片刻,轻声道:“家里……您回了么?”

  侯君集摇头:“尚未进城,路过泾阳县,老夫想着无论如何也要先来看看你,于是便折道来了,稍停便告辞回家看看。”

  有心想告诉他关于侯夫人的事,可话到嘴边李素终究还是不忍心说出口,只能等侯君集回家后,自己亲自去尝受人生的悲苦吧。

  李素没开口,没想到侯君集却主动提起了。

  “半路上时,老夫听说了家里的事,我夫人她……”侯君集眼眶一红,摇摇头没再说下去,只道:“侯家能保周全,全靠贤侄居中斡旋筹谋,此为再造大恩,说感谢已然太轻,侯某有生之年必有报答。”

  李素急忙道:“小侄根本没做什么,或者说,做得很不够,真正保全了侯家的,是侯婶。”

  侯君集摇头道:“你尽全力了,我夫人她……也尽全力了,都该感谢。”

  脸上露出苦涩之色,侯君集叹道:“老夫一生厮杀搏命,手握数万兵马,到头来却还得靠妇人和晚辈才能保全,思来尤觉窝囊,无地自容啊!”

  “侯叔叔,英雄在世,总有沉浮,还请侯叔叔振作精神,这次陛下赦归侯叔叔,回到长安后必受重用,西域宵小作乱,侯叔叔有过平西域的经验,此次率王师出征,定能大胜凯旋而归。”

  侯君集点点头,神情依旧抑郁:“明日老夫便进宫面君,听说西域战事颇为紧急,老夫恐怕在长安待不了几日,家中诸事还望贤侄代老夫照顾一二。”

  李素急忙应了,丫鬟这时也端上了酒菜。

  或许一路风尘确实饿了,侯君集也不客气,大口吃肉大口喝酒,李素陪在一旁,堂内一时无言,只听到侯君集大口咀嚼的声音。

  渐渐的,李素眼尖地发现,侯君集吃着吃着,豆大的泪珠一滴一滴的落在菜碟中,可侯君集的表情却毫无变化,仍旧一口一口的吃得很专心。

  李素的心不由痛了一下。

  男人无声的眼泪最令人震撼,尤其是,这个男人曾经是手握数万兵马,战场上杀伐果断的大将军。

  “侯叔叔,您……节哀,只怪我当初不够细心,竟未看出侯婶已萌死志。”李素叹息道。

  侯君集使劲吸了吸鼻子,摇头道:“怎能怪你,是她……太想不开,她的性子本就刚烈,侯家遭逢大难,家道败落,全靠她刚烈的性子才勉力撑住架子,之所以选择自戕,是情势所逼尔,老夫明白她的心思,她要用自己的死来换侯家的平安……”

  长长呼出一口气,侯君集脸上露出怀念之色:“老夫这辈子能娶她为妻,生平最大之幸事也,她死得壮烈,不值的是,她不该为侯家而死,侯家的兴衰如果到最后只能靠一个妇人来换取,这个家纵然保住亦没有意义了。”

  “老夫稍停回去,将她的遗物归置一番,她的牌位送进侯家祠堂,受后世香火,她是我侯家祠堂里唯一的一位妇人,她足够有资格进祠堂,被侯家后人供奉。”

  李素叹道:“侯叔叔刚回长安,若有什么事需要小侄效劳的尽管说。”

  侯君集摇头:“老夫明日面君,不出意外的话,后日便该领了旨意点兵出征,时间很仓促,到时就不与你道别了,你自己保重。”

  李素点头,随即忽然想起一事,便道:“侯叔叔,小侄尚有一桩小事求您帮忙。”

  “你说。”

  “小侄有位同乡好友,名叫王桩,当年参加过收复松州之战,也陪小侄血战西州城,几近战死,生得高大魁梧,曾被选进陌刀营,身手和忠诚都不是问题,如今赋闲在家,一心想随军出征,战场上捞取一份功名,侯叔叔出征西域时能否带上他?”

  侯君集哈哈一笑,道:“丈夫功名当从马上取,这小子是条好汉,如此良才,老夫怎能不用?叫他收拾好行装,后天来校场找我,嗯,既然是贤侄你开口荐才,便先让他跟在老夫身边当个亲卫吧,也好学点排兵布阵的本事,过得一两年下放到军营领一偏师不成问题,只要不是太笨,老夫保他一份敞亮前程。”

  李素顿时放了心,原本担心战场上刀枪无眼,不过若是当侯君集的亲卫倒是不担心生命安全了,一军主帅向来都是在大营后方的,一场战役下来,极少会动用主帅的亲卫,至于以后下放到军营里领军,那应该是很遥远的事了。

  于是李素急忙谢过侯君集。

  吃饱喝足,侯君集打算起身告辞时,身子刚欠起一半,不知想到什么,又坐了下来,道:“这次陛下放着朝中那么多名宿老将不用,偏遣老夫为主帅出征西域,想来陛下应该打算东征高句丽了?”

  李素点头道:“陛下筹谋东征已多年,看来这一战应该免不了了。”

  侯君集皱起了眉:“你呢?陛下东征会带上你吗?”

  李素挠了挠头,道:“应该……会吧,侯叔叔应知,我当年弄出了震天雷后,陛下便设了火器局,大唐如今每战或多或少都会用上火器,东征高句丽如此重要之战,想必火器更不能少,我这个创出火器的人陛下应该会命我随军出征的。”

  侯君集想了想,面色忽然变得凝重起来,沉声道:“既然随军出征免不了,你要切记不可领军出战,朝中那么多老不死的,他们想死便让他们去,你个小娃子万莫主动凑这热闹,明白吗?”

  李素听出话中意有所指,不由道:“侯叔叔的意思……陛下东征之战莫非胜负难料?”

  侯君集目光变得深邃起来,叹道:“岂止是难料,简直是凶险。”

  李素表情不变,侯君集的结论其实他所料想的一样,李素对这次东征的结果也不乐观。

  “愿闻侯叔叔高论。”

  侯君集叹了口气,道:“刚征完薛延陀,偌大的草原还没消化下去,打薛延陀用了近一年,十万大军人吃马嚼的,粮草全靠百姓供应,那一年耗费了国库官仓和民间百姓多少粮草?现在休息了不到三年,又要东征高句丽,民间的元气还没恢复,粮草如何供应得上?朝中那几位宰相谁算过这笔账?一旦大军断了粮,不需敌人来攻,咱们自己的府兵就会哗变。”

  “还有辽东的气候,地理,水土,以及长远跋涉对府兵士气的影响等等,我王师千里疲师,高句丽以逸待劳,又是本土固守,熟悉自己的地理人文,更有随时能补充的本国兵源……”

  侯君集摇摇头,道:“此战弊端太多,绝非以往大唐征伐能比,高句丽亦是好战之国,国中名将悍卒众多,当年的隋朝三征高句丽皆大败而归,便可看出欲平高句丽没那么简单。”

  李素叹道:“陛下一意孤行,朝中文武皆欲借此战报还隋朝时的耻辱,最重要的是,陛下要借此立威,平高句丽后迎回隋朝将士的骸骨,以使天下臣民振奋鼓舞,从而天下归心,此战的意义太重大,陛下必伐之,此战恐怕已免不了了。”

  侯君集冷笑:“如果失败了呢?大唐立国近三十年,好不容易树立起的威望一朝丧尽,谈何天下归心?”

  “问题是,现在满朝上下,君臣都不觉得此战会失败啊……”

  侯君集叹道:“大唐这些年太顺了,朝中君臣也渐渐开始膨胀了,总觉得王师天下无敌,战无不胜,视天下英雄为土鸡瓦狗,可是高句丽……不一样啊。”

  李素想了想,道:“或许会败,但应该不会是大败,陛下和诸位老将皆是身经百战之人,对战场的形势估判还是不会失准的,不过若想完全平了高句丽很难,百济和新罗也不是软柿子,虽说现在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之间内战频繁,一旦我大唐出征,他们三国很可能会罢战联手,共同对外,更何况,离三国不远还有一个倭国,这个国家向来卑鄙无耻,很难说他们会不会从中横插一手,总之,辽东这一局棋太乱,太复杂了,若未将整个半岛的全局了解透彻,实在不宜对它们妄动刀兵……”

  侯君集奇怪地看了他一眼,道:“倭国?贤侄对这个国家是不是有些误解?据老夫所知,此国最是谦卑,他们的文字和礼法皆效我大唐而设,无论国王臣子还是百姓,皆崇尚我大唐风土,以习我大唐文字,拥我大唐物产而自豪,近年倭国国主更遣使者朝贺,请求陛下允许其国送遣唐使来大唐,深入学习大唐的文化和佛法,以及建筑,造桥等等,此国的表现来看,似乎并无你所说的那般卑鄙无耻呀。”

  李素苦笑,这个国家的坏,如今还没显露出来,尤其是如今的大唐无论君臣还是百姓,眼睛都长在头顶,把那么多国家打服了,一个小小的倭国怎会看在眼里?谁都不知道自己的卧榻之侧睡着一头吃人的狼。

  现在没法解释,解释也没人信,只能靠自己有生之年想个法子祸害一下它了。

  二人坐在前堂讨论东征之事,说来说去,态度都是一样的悲观,越说越沉闷。

  侯君集沉默坐了一阵后便告辞了。

  李素将他送到门口,看着十余骑飞驰而去,心中不由暗自祈祷,但愿李世民脑子不要抽风,给大唐多留点时间出来,让百姓多喘口气,也让朝廷的准备更充分一些。

  真正的历史上,李世民东征小败,原因有很多,其中“好大喜功,仓促而战”绝对算是很重要的一个。

  侯君集回长安的消息在朝堂里不大不小闹出点动静。

  当初侯夫人为保侯家老少妇孺当众自戕的事,大家仍记忆犹新,后来因为侯夫人的死,侯家终于恢复了爵位,而且眼看侯君集又将得到重用,率军出征西域,侯家的风光渐渐回来了。

  看在许多人眼里,不由唏嘘不已,时也,命也,侯家此番沉浮,冥冥中似乎萦系着某种善恶循环的报应,侯君集参与谋反,最后夫人用生命为他抵偿了恶因,这一桩因果算是到此为止了。

  侯君集回家很低调,而且回到家便闭门谢客,任何同僚都不见,家中一众侯家老少妇孺迎上来,侯君集也没理会,独自捧着侯夫人的牌位坐在侯家祠堂里,整整坐了一夜。

  这一晚,许多人听到侯家祠堂里传出如野兽受伤般的呜咽哭泣声,天刚亮,祠堂的门打开,侯君集一身紫袍官服出现在众人面前,面无表情地整理了衣冠后,朝太极宫走去。

  昨夜以及昨夜以前的一切,恰如一页风云翻过,不留痕迹,心底里有没有留下永久的伤,只有他自己清楚。

  太极宫门外,侯君集独自站在门前的大广场上,等待散朝。仰头看着正阳门上高耸巍峨的城楼,侯君集表情平静,无悲无喜。

  门外的禁军好奇地看着他,他们自然都认识侯君集的,只是大家都没想到,当年意气风发的侯大将军被陛下从黔南召还之后,样貌更多了几分沧桑,也变得更沉默了。不知道这一年多里,他究竟有过怎样的经历。

  没过多久,城楼上传来悠扬的钟声,散朝了,文武朝臣三三两两从宫门内走出来,见到独自站在宫门外的侯君集,朝臣们皆愣了一下,然后有的上前主动打招呼,有的则默默地绕开,视若未见般朝外走。

  程咬金李绩牛进达等老将并肩走出宫门,见到侯君集后纷纷上前,大笑着拍他的肩,围在一起寒暄起来。

  武将们到底都是直肠子,尽管侯君集以前与大家的关系并不太和睦,可毕竟大家都是一同为陛下打过江山的袍泽,以往的恩怨也不算什么深仇大恨,哈哈一笑彼此便揭过去了。

  程咬金甚至还拍着他的肩,邀请侯君集去他府上饮宴接风,李绩在一旁很熟练地拆程咬金的台,程咬金大怒,叫嚣着要与李绩单挑,旁边的牛进达也不拉架,反而哈哈大笑……

  仍是熟悉的袍泽,熟悉的味道,侯君集谦逊地笑着,相比当年的目空一切,如今的他更温和更懂礼数了,不停笑闹的程咬金等人互相交换了一下眼色,显然侯君集如今的变化令大家很吃惊。

  宫门内缓缓走出一位身着绛袍的宦官,扬着手中的拂尘,朝侯君集笑了笑,尖着嗓子扬声道:“陛下有旨,宣侯君集甘露殿觐见——”【本章节首发沧元图书网,请记住网址(https://Www.CangYuanTuShu.Com)】